“到底是誰在看《乘風》啊?”
每次開播前都不被看好,每次開播后又能成為同期綜藝中的領跑者,《乘風2025》以一騎絕塵的姿態,成為當前Q2熱度最高的節目。
貓眼專業版、燈塔等多個第三方平臺顯示,《乘風2025》在更新日的熱度在所有節目中排第一。而且從芒果正片單期播放量來看,《乘風2025》已經達到六季第一。
猶記節目參演嘉賓剛官宣時被戲稱“小咖秀”,“30個姐姐有一多半不認識”等等,雖然有玩笑成分但這一季嘉賓星光減弱也是客觀事實。
這是一檔超乎冷眼預期的節目,也是一檔時常讓冷眼覺得不及預期的節目。
超預期之處在于,在“小咖秀”的前提下,節目做成了大熱門,幕后團隊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啃老本,而是在做新變化。而不及預期的地方,則與最近輿論場的各種雜音有關,大家對姐姐的關注從女性敘事回到了扯頭花,不得不說是種倒退,也讓冷眼有些為《乘風》IP的后續發展擔心。
引爆小咖秀
用人荒是所有綜藝都面臨的長期問題,而這一點在《乘風》IP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嘉賓不能復用,每一季都要是全新的面孔,可市場上符合“乘風標準”的姐姐伴隨著前幾季的播出,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
所以我們發現這一季有很多姐姐屬于是“擦邊入圍”,像李藝彤的生日是1995年12月23日,嚴格來說還沒到30周歲。與前幾季相比,這一季能跳會唱的姐姐也變少了,特別是Vocal型姐姐更是稀缺。
盡管可供選擇的嘉賓變少了,并不意味著這一季《乘風》的嘉賓陣容正如外界所說“差不多夠條件就湊合在一起”。甚至可以說,小咖秀能夠成為大熱門,與選角邏輯有最直接關系。
誠然這些姐姐與前幾季相比,或許在人氣與大眾認知度上有所欠缺,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們是無人知曉的no body,相反這一季的很多姐姐在自己的圈層里都很能打。
比如初舞臺播出后,讓很多網友一頭霧水的羅予彤。
從大眾層面來看,羅予彤這個名字確實陌生,但她從2017年出演《明星大偵探》,從NPC一路走到常駐,在《明偵》IP觀眾中有極高的認知度,被他們昵稱為“二姐”。而這些《明偵》觀眾大多又都是芒果TV的高V會員,所以羅予彤的初舞臺被他們投到了高位,其他路人因為不明就里而打聽羅予彤究竟是誰,節目不就順勢完成了出圈嗎?
不止羅予彤,節目中很多姐姐都是“圈層之王”。
吳宣儀,是初代秀綜《創造101》的練習生,并且以第二名的高票數順利成團出道,在秀粉中她的知名度很高;李藝彤,前SNH48成員,第五屆第六屆總選連霸第一名。48系的玩法雖然屬于圈地自萌卷生卷死,但粉絲卻有著極高的黏性。除了前48成員這一身份外,李藝彤也是資深二次元。
深耕二次元賽道的,還有這季唯二的海外姐姐卡琳娜。她確實不能唱也不會跳,而且身高與其他姐姐相比過于突兀,但卡琳娜也是圈內著名coser,萬千少女心中的“完美老公”,她在年輕女性觀眾中的知名度很高。張小婉、管樂和辣目洋子,屬于女喜劇人賽道的TOP成員,而且今年的蛇年春晚小婉管樂也有份出演。
在《新還珠》中飾演“小燕子”的李晟,個人喜愛度一直遙遙領先,此情此景讓不少觀眾戲稱“芒果又押錯寶”。《新還珠》當年播出時口碑固然不如初版《還珠格格》,確實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如今大家鉚足了勁給李晟投票的勁頭,倒有幾分當年“王心凌男孩女孩”舊事重現的意味。
這一季的姐姐們看似不夠火,實則在各自的圈層中都高知名度。而圈層粉絲往往有向大眾證明“我們圈子低調有實力”的企圖心,他們為了自家姐姐搖旗吶喊主動安利,而節目的知名度也在圈層與圈層的碰撞中產生震蕩效應,傳播到更廣闊的人群中。
這季小咖秀能夠火起來的另一個原因,是《乘風》在模式上做出的變化——不再局限于直播間,而是走到天地之間。
這種做法一方面給予觀眾更多新鮮感。
之前的舞美設計已經很美了,但是走到室外,依托自然環境來搭建舞臺,有更多不確定性,也有更多驚喜。冷眼一直就很喜歡《乘風》系列的舞臺設計,也希望未來有機會的話,可以和《乘風》的舞臺設計老師去聊聊這些有意思的舞臺。
恰到好處的舞臺,搭配節目本身的影響力,也能對當地文旅起到正向提升。這也是當下文旅結合的大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走出去”能讓粉絲也跟著“動起來”。
冷眼從多位姐姐的粉絲處了解到,原本獲悉自己偶像將參加《乘風2025》,她們只打算線上支持一下,心意到了就行。但節目的舞臺選擇在不同地點進行錄制,反而讓她們有了去追線下的動力,“海南就在我家附近,沒理由不去”。粉絲“動起來”,場子也跟著熱起來,被“激活”的不止是處于觀望狀態的粉絲,還有節目的討論度。
從這兩點來看,這一季《乘風》在前期準備上絕對是花了心思的,引爆小咖秀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走窄了的女性敘事
三個女人一臺戲,三十個女人連續劇。每年的《乘風》都有相對應的“姐學”出現,而這一季的“姐學課件”與前幾季相比未免太多了。
僅僅一公舞臺就出現了陳德容和房琪兩位被網友口誅筆伐的姐姐,而才播完的二公組隊選人環節,吳宣儀又因為在選隊友時的糾結,而被罵“既要又要還要”。
“扯頭花”為《乘風2025》帶來了巨大流量與關注,可這流量卻讓冷眼擔憂,甚至有點失望。
在去年聊《乘風2024》時冷眼曾說過,“姐姐”不應該僅僅是個舞臺,而應該是個國際化交流的平臺。或者說得更準確一點,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姐姐MBA”,不同行業、背景的姐姐,在這檔節目中互相碰撞相互學習,為自己和他人的未來書寫更多可能性。
事實上前幾季的很多姐姐也確實因為這檔節目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認識了更多人,拓寬了自己的事業版圖,比如美依禮芽與龔琳娜之間的碰撞與惺惺相惜。
可是這一季至少目前的節目內容又走回了“姐學”的老路,姐姐們之間的爭執被放大了,反而把前路走窄了。
從流量的角度來看,冷眼當然理解節目為什么會這么做,爭議往往意味著討論度及流量,這一季節目的正片播放量起量這么快,也是因為吸引了很多“姐學愛好者”去逐幀分析爭議事件中每個人的微表情,繼而進行更多的解讀。
比如正處在風口浪尖的“二公選人大抓馬事件”。房琪在面對李藝彤和葉童兩位隊長拋出橄欖枝時,選擇了前者,并對葉童說“我想要唱跳舞臺而我擔心姐姐你的體力”,葉童則回以“懷疑我的精力,我覺得你有點問題”。
了解葉童的人或許知道,她就是這種會說出一些“冷酷”話語的性格,但她內心真的不一定會因為房琪的“怕你精力跟不上”而生氣甚至回懟。可這段剪輯真的太適合網友們狂歡,大呼“葉童手撕房琪”,最后兩位當事人不得不發微博來澄清,試圖平息這場網絡狂歡審判。
流量是來了,討論度也上來了,但這真的是好事嗎?
就節目而言,“撕”確實能帶來討論度,能夠在短時間內把場子炒熱,但“撕”也意味著強情緒,觀眾很容易對此感到厭倦。誰能夠從第一期到最后一期都保持著高昂的“戰斗情緒”呢?
說得更明確一些,冷眼當然不認為“撕”完全是一件壞事。在初評級甚至一公時期,靠一些抓馬的內容出圈,都在情理之中。可是眼下已經到了二公,卻還沒有讓人印象深刻且出圈的內容出來,是種遺憾。
“姐學”應該只是個話題鉤子,是吸引觀眾的抓手,但把人吸引進來后,除了抓馬以外,還是應該有一些更能讓人有所得的內容,才能把這些“樂子人”真正轉化為受眾。
冷眼并非雞蛋里挑骨頭,作為《乘風》IP的忠實觀眾,冷眼說得不客氣一點,扯頭花不僅把女性敘事走窄了,甚至會為IP帶來危機。
這里不得不提到“乘風”的性別對照組——《披哥》。《乘風》有“姐學”,甚至很多人就是沖著“過氣女明星為了翻紅互扯頭花”來看的,但《披哥》的嘉賓之間雖然也有摩擦碰撞,但似乎沒有形成“哥學”。
上一季《披哥》同樣有選角困境,也有不少自帶標簽的哥哥參演,比如向佐、阿如那等等,甚至還有“向佐連夜跑路”這樣的名場面。但是《披哥》沒有強調哥哥們互撕,而是去突出這場危機中站在不同角色的人為什么做出了這樣的選擇,當事情發生后,他們又是去如何補救,齊心渡過危機的。
兩相對比,哪個更讓人觀感舒服不言而喻。原本外界對于兩性敘事就存在著刻板印象,全女陣容的節目總會有意無意地被貼上“抓馬、勾心斗角”的標簽,而全男班則往往與“兄弟情”之類的正面詞相關聯。
當年《乘風破浪的姐姐》橫空出世,想看“過氣女性翻紅學”的觀眾,看到的是女性之間的互幫互助、不輕言放棄,于是這檔節目才有了如此綿長的生命力,能夠一季又一季地做下去。可是現在,過分強調“姐學”,不相當于又把女性敘事引回到“扯頭花”的刻板印象之中嗎?這對于節目而言是很危險的。
冷眼相信,寫出過“三十而驪、三十而毅”這些百萬文案的《乘風》團隊,也不想讓女性敘事陷入到刻板窠臼中。
冷眼當然還是會持續關注《乘風2025》,希望在后面的節目中,對真正女性互助和女性力量的展示篇幅能夠再多一些。因為無論是市場還是觀眾,真的都太需要一檔去展現女性不同切面的、謳歌中女power的節目了——市場渴求的不是又一場女性群像的展覽,而是能照見靈魂凹凸的鏡像宇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