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四月的廬江縣冶父山鎮鋪崗村,春風和煦,新秧初立。泛著粼粼水光的稻田旁,孟祥海正俯身調試無人機。他挽起的褲腳沾著新鮮泥漬,脖頸處曬出深淺分明的印記,可一談起農技革新便神采飛揚:“這臺無人機一小時能完成50畝田的植保作業,頂得上20個人工!”
這位“80后”農場主,用十年時間,將一片900余畝荒地打造成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年產值超260萬元。更令人驚嘆的是,他不僅自己富了,還帶動300余戶農民轉型綠色種植,幫扶50多戶脫貧戶增收,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面旗幟。
孟祥海正在省級示范家庭農場進行農藥噴灑作業。
“知識就是新農具”
——從“土把式”到“科技達人”的蛻變
2014年,孟祥海返鄉創業時,村里人直搖頭:“年輕人種地能有什么出息?”但他偏不信。流轉1500余畝土地后,他白天干活,晚上自學農技書籍,還自費跑遍安徽各地及湖北謙益農業的現代農業基地取經。“現代農業不是掄鋤頭,得懂技術、會管理。”他掏出手機展示“學習足跡”:2016年考取“新型職業農民”證書;2022年成為安徽農業大學“青年農場主”;2023年拿下“高素質農民”認證……十年間,他參加的培訓課程摞起來足有半人高。
知識落地,化為生產力。2020年,他引入無人機植保,效率提升5倍;2021年至2023年建溫室大棚,實現反季節瓜果種植;2014年起運用精確定量施肥、病蟲草害綜合綠色防控技術,農作物秸稈全部還田利用和廢棄物全部回收處理。“現在我的農場有‘兩大法寶’——無人機、生態循環。”他笑著說,“連種地都要‘持證上崗’了!”
“田里長出‘黑科技’”
——綠色農業與智慧農場的“雙向奔赴”
跟隨孟祥海走進稻田,發現這里“藏”著不少“黑科技”:水肥一體機自動灌溉,水稻播種機機械化一體操作……“我的目標是讓每一粒米都‘綠色’到底。”他彎腰抓起一把土,“你看,蚯蚓多了,說明土壤健康了。”
2018年,他接下鎮里千畝綠色水稻示范片任務,帶頭推廣減肥減藥技術。村民起初質疑:“不用農藥,蟲子吃了莊稼咋辦?”他便在自家田里做試驗,用誘蟲燈替代農藥,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全量還田……三年后,示范片農藥用量減少50%,稻米品質卻顯著提升,收購價高出市場價15%。如今,全鎮300多個種植戶跟著他轉型綠色種植,畝均增收200元。
2023年,他又建起全縣“優質特色食味稻米展評中心”,引進80多個新品種試驗種植,均為國標一或二級品種。“這個‘荃兩優1606’,產量較足,口感更好,明年準備全縣推廣!”他如數家珍。
冶父山鎮組織鎮內30位糧食種植大戶到孟祥海家庭農場觀摩。
“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
——從“賣產品”到“賣品牌”的破局之路
“家人們看!這是我們‘鋪子崗’有機米,全程不用化學農藥……”在鋪崗村電商大戶直播間,孟祥海舉著稻穗,用鄉音熱情推介。2024年,他試水直播帶貨,首場賣出1000斤大米,此后一發不可收拾。
線下,他的“共富聯盟”同樣風生水起:與許山里民宿合作,將大米包裝成“田園伴手禮”;對接冶父山鎮政府食堂,直供食堂稻米,每月供大米1000斤;甚至把產品送進企業工會福利清單。“我們要讓‘鋪子崗’品牌走出安徽!”2023年,農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帶動周邊2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
——共富路上的“鄉土情懷”
在農場務工的老汪,曾是村里的貧困戶。“孟老板不僅高價租我的地,還教我技術,現在我家年收入翻了兩番!”像老汪這樣的農戶,農場里還有十余人。孟祥海立下規矩: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用工崗位向困難群眾傾斜。2020年,他主動承包鎮里36畝閑置扶貧大棚,每年為村集體創收2.55萬元,惠及50多戶家庭。
更讓村民感動的是,他毫無保留分享技術。每年9月至10月,孟祥海開設“田間課堂”,教農戶操作無人機、解讀市場趨勢。村民李大姐說:“他講的‘土壤EC值’‘電商引流’這些詞,我們一開始聽不懂,現在都成了‘致富密碼’!”
在孟祥海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農民的模樣,他們用科技重塑傳統農業,用創新打開市場,更用情懷反哺鄉土。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走出去”到“引回來”,這樣的“新農人”,正是鄉村振興最堅實的脊梁。(吳愷佶 唐英武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