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我們的價值觀、人生經驗和對社會的認知,往往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職業選擇。
尤其是在一些低收入家庭,父母對于“穩妥”和“賺錢”的渴望,很容易讓孩子走上一條看似安全,實則充滿隱患的職業道路。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
家庭條件貧困的父母,對孩子未來職業選擇的介入度更高。
但遺憾的是,因為思維模式的固化,反而可能讓孩子陷入“窮忙”的困境,難以真正改變命運。
正如《養育男孩》一書中說的那樣:
一時的窮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身認知、思維上的匱乏沒有絲毫自知之明。
越是如此,有時就越固執的主導孩子的人生,將他們拽離正確的軌道。
那么,哪些職業是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可能推崇,卻會限制孩子發展的呢?
01.當下收入高的工作
這幾年互聯網越發興盛,并以此涌現出了許多新型的工作。
比如開直播、玩帶貨。
有的人眼紅別人賺錢,也想打個翻身仗,于是一腳就踩了進去,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本職工作。
若是運氣好一些,趕上了風口,那很快便賺的盆滿缽滿。
家里人也很容易從之前的“不看好”,在嘗到甜頭之后,果斷投一份贊成票。
可問題是,整個互聯網,時刻在造神和倒神,等到“紅利期”過去,要想重新開始,就會難上加難。
更可怕的是,一不小心就會遭受到德不配位,必受災殃的反噬。
畢竟,人是很難賺到認知以外的錢,哪怕賺到了,想守住,也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就像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有個剛大學畢業的男孩,因為工作還沒著落,所以在網上做起了吃播。
沒成想,這個領域剛剛興起,一下子爆火,身價也像是開了掛一樣,蹭蹭往上漲。
有了錢,身邊的“朋友”就自然多了起來。
也不知他從哪里認識一個大老板,出手闊綽、豪車豪宅無數,也經常對他提點一二。
就這樣,兩個人一來二去熟絡了起來。
在男孩眼里,這樣的大人物愿意帶著自己玩,那是修來的福氣。
于是,不管對方讓他做什么,都來者不拒,表現出了極大的信任。
后來,那位“大人物”表示愿意帶著男孩一起做生意,讓男孩投資一筆錢,算是驗一驗他交朋友的誠心。
如果盈利了全部算男孩的,要是出現問題,則把投資的成本還給男孩。
乍一聽,這世界上還真有掉餡餅的好事,不能信吧?
可問題是,男孩卻信了,不但他信了,還攛掇著家里的父母拿出了老本,一起投進了項目里。
在他父母眼里,自個兒子年紀這么小,就能賺這么多錢,肯定是有貴人相助。
而那個“大人物”,無疑就是兒子成功路上的貴人。
結果呢,家里的全部積蓄,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返。
到這個時候,男孩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只不過對方早跑了。
而他自己,不僅如今頂著巨額的債務,而且之前占有一席之地的“吃播”頭部地位,也早已被新人頂替。
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像這種案例,并不是互聯網行業興起后的個例。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敲響警鐘,越是容易賺快錢的職業,越要多上一分警惕和小心。
畢竟,清醒的父母,都會在兒女找工作時,告訴他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長遠發展才是王道。
02.可替代性高的工作
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往往有個明顯的特質。
那就是因為需要兒女的經濟支持,所以需要他們“快速就業”。
而在這種情況下,兒女的職業選擇,很容易因為家里人的催促,而陷入到“騎驢找馬”的認知局限中。
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多孩子的工作,都帶有“可替代性高”的特性。
久而久之,隨著年齡增加、精力不足,年輕的資本蕩然無存,那么就只剩下被淘汰的結局了。
就像我原先跟一位從事人力資源的朋友聊天,他就告訴我一個很扎心的真相。
他說,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后,不容易再就業,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有了孩子,或者年齡太大,而是她本來的工作可替代性太高了。
比如出納、助理、秘書、人事等等。
試想想,年輕一代正在崛起,用人單位肯定會挑選年輕、精力旺盛、時間充裕的年輕人,又怎么會把機會給一個每天被家庭瑣屑纏身的媽媽呢?
話雖然難聽,但確實句句扎心。
想起網上有人說過的一句話:
在工作幾年之后,如果你除了工資一無所獲,只剩下遠去的青春,和待消磨的時光,那么人生簡直是一場災難。
所以說,可替代性的工作,往往難以養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沒有核心競爭力,那么時刻都會面對人生的無常。
想翻身,更是難上加難。
03.隨大流的工作
縱觀很多貧困家庭,我發現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
就是在兒女大事上,比如大學專業、工作選擇,都會把“聽別人說”這種話掛在嘴邊。
于是,在這種認知的催動下,像是公務員、教師等職業,就成了這些家庭爭先恐后都要選擇的類型。
在不少父母看來,這些工作穩定,是鐵飯碗,肯定沒錯。
可問題是,在一味追求“穩定”之外,還有現實問題。
比如,這些職業大多競爭激烈,且晉升空間有限,在沒有家庭背景作為托舉的基礎上,真沒有想的那么容易。
此外,當所有人都在擠向同一個賽道時,個人價值容易被稀釋。
尤其是時代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之前我們完全相信的“鐵飯碗”,如今慢慢變成了一碰就碎的玻璃碗。
等到那一天,自己的兒女在沒有扎實的個人技能的情況下,又該如何生存呢?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自己的孩子喜歡這類職業嗎?
就像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所呈現的那樣:
長期從事于自身興趣不符的工作,職業滿意度和成功率,甚至是人生的幸福感,都會大幅降低。
所以說,為人父母,不一定非要在兒女的工作選擇上,找到一條人云亦云的道路,也不必聽從那些世俗的觀念,去決定和主宰孩子的人生。
畢竟,你以為的體面和穩定,在兒女心里,也許就是浪費青春。
最后,想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2002年有一個名為《父親》的紀錄片,其中有一個孩子名叫韓勝利。
本是名牌大學,可在畢業后找工作時,屢屢碰壁。
幾番輾轉下來,最終找到了一份月薪600元的戶外電纜的工作。
而他之所以如此,跟自己父親的思維認知有分不開的關系。
當初,韓勝利的父親以在工地上做苦力,供兒子讀書,而兒子也不負眾望,考入了名牌大學。
因為家庭貧苦,上大學后的韓勝利,就想著在空閑之余,做一做兼職。
一來能養活自己,二來還能減輕父親的負擔。
可這個想法,卻被自己的父親嚴厲拒絕。
因為在父親眼里,學生就該好好讀書,做別的就是不務正業。
而讓人更無奈的是,因為韓勝利學的是通信工程專業,需要對手機電腦進行實操。
可他的父親呢,卻覺得孩子上網,就是貪玩游戲,不好好學習,堅決不允許。
也正因如此,到后來即使韓勝利的理論成績非常好,但卻沒有任何的實踐能力,從而也無法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而他的父親至今仍然沒想通,明明自己兒子名牌大學畢業,為啥卻不如在工地做苦力的自己,掙得多呢?
事實上,這一切都是“認知”的惡性循環。
其實,貧窮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用自己的“窮思維”,固執己見的主導孩子的人生。
那么,很有可能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錯誤的引導。
最后把一位父親說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當爹之后我才意識到:
身為長輩,即使全知全能,那也只是“到此為止”,世界多發展一秒,就翻天覆地了。
在孩子的職業選擇上,或許也是如此。
我們一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