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水,所以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水球,被包圍在厚厚的大氣層之中,繞著太陽之火而運轉。朝向太陽的一邊,水溫就高,反映在季節之中,就是夏季。而背向火的一邊,水溫就低,反映在季節之中,就是冬季。
隨著地球的公轉,太陽之火也在繞著地球運轉一圈,逐漸加溫。冬至之后,太陽開始北返,火氣開始北移,此時北半球的氣場,就像鍋底的火被剛剛點燃一樣,是水溫上升的開始,也是萬物活躍的開始,所以冬至一陽生,萬物開始萌動。
到了春季,太陽北返到一半,鍋里的水溫逐漸回升,冰面融化,氣散而成雨。此時小水珠附著在鍋蓋上,逐漸形成了降雨。隨著火勢的加大,溫度越來越高,小水珠的形成速度也越來越快,雨勢不斷增大。這就是季節中的夏季,艷陽高照,地氣升騰,大雨增多。
夏至是太陽北行的終點,也是太陽南行的開始,鍋底之火燒到了最旺,并開始逐漸減弱。此時鍋中之水不斷翻騰,小水珠形成的速度到達頂點,又快速降下來,形成了大雨。隨著太陽的南行,火勢逐漸減弱,大雨逐漸減小,鍋里的水溫也開始下降,一陰初生。
隨著水溫的下降,水被氣化的速度也在逐漸減緩而變弱,鍋蓋上的小水珠也在減少,降雨開始出現了區域性,所以夏至之后,逢辰為分龍,也就是五龍分離,各自前往管轄之地去行云布雨之時。
隨著太陽的南行,北半球的火氣逐漸熄滅,鍋里水溫下降而冷卻,附著在鍋蓋上的小水珠也凝結成了霜雪,萬物歸藏。所以溫度越高,雨勢越大,時間越短。溫度下降,則雨勢減緩,時間變長。春雨如絲,夏雨多暴,秋雨連綿,冬雨成雪。也就是火旺之時多暴雨,金旺連陰雨。
因此太陽的位置決定著地氣的變化,而地球氣場的變化,決定著四季的風調雨順,所以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就是鍋底的火,而地球系統就像一個裝滿水的鍋,圍繞在地球周圍厚厚的大氣層,就是封閉的鍋蓋,人與萬物都生活在這個巨大的水鍋之中。
火在哪一邊,那邊的雨水就增多。太陽北返,北半球的溫度逐漸回升,降雨開始增多。太陽南行,南半球的溫度開始回升,降雨增多。太陽南行的極致,就是北半球的冬至。太陽北行的極致,就是北半球的夏至。
當然南半球和北半球只是人為的劃定,而地球本身是一個球體,并沒有純粹的南北之分,也就是南北半球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于是春風夏雨,秋霜冬雪,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只是一個季節的主要力量而已,隨著太陽的運轉而變化。
但是夏至和冬至點的相對位置不能相差太多,也就是太陽距離地球的最遠和最近之位,不能太過和不及,要不然水溫太過,萬物煮死,或者水溫太低,萬物凍死。所以人和萬物在地球系統之中,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無論多么強大的氣場,最終都會被煮死。
于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結局,唯一的區別就是時間的長短,稍有差別。為了讓溫度變化的時間點更精確,就出現了二十四節氣,以標記太陽之位。所以節氣就是將太陽黃道劃分成二十四等分,每一份十五度,二十四節氣三百六十度,等于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
為了更加精確地反映地球氣場的變化,也就是鍋中水溫的變化,人們又將一個節氣分為三候,每五天為一候,共七十二候,以記錄鍋中的溫度變化。一個節氣,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十五度,這十五度就是一山之位,二十四山對應二十四節氣。
兩個節氣為一個月,對應著空間方位的三十度,就是一個地支之位。于是天干和地支就變成了時間和天體之位的代稱。巳年的歲星在巳位,巳月的太陽在申位,巳申相合而化水,太陽北返,降雨增多,由此而衍生出了傳統文化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