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典時代的兩大帝國,羅馬與漢朝總是需要防御漫長邊界,應對各式各樣的蠻族挑戰。尤其是當周遭強權紛紛敗亡,新的替代者又無法迅速壯大,軍隊的主要職責便從擊敗某個政權變成守護文明本身。
當然,基于地緣環境差異,羅馬和漢朝的蠻族對手也存有諸多差異。從而導致雙方軍隊走上不同演化道路......
對手差異
東西方世界的蠻族 通常都可被分為游牧與游獵
如果只看類別劃分,那么羅馬和漢朝的蠻族敵人們似乎都可分為兩大類:
1 草原游牧 2 山林游獵
這倒不是說蠻族們不會耕作,而是自身受環境與技術限制過于嚴重,根本沒法靠種地養活自己。故而紛紛求助于放牧或狩獵,因地制宜的調整相應比重,又常采取貿易、劫掠等方式汲取資源。
漢朝的北方勁敵 匈奴人
漢朝這邊有大名鼎鼎的匈奴,其次是東胡、月氏和塞種等游牧集團,羅馬那邊同樣要面對斯基泰人與薩爾瑪提亞人。
漢朝的都城長安附近,距離羌人山民的聚集區不遠,西方的羅馬城同樣很容易被凱爾特、日耳曼等部族沖下阿爾卑斯山。
羅馬的北方勁敵 日耳曼人
然而,地理條件的巨大差異,又讓兩個帝國的實際處境有相當不同:
漢朝的北部邊境,幾乎完全處在蒙古高原的輻射范圍內,而西方游牧的主要活動區域皆在多瑙河流域。
漢朝西端的羌人聚集區面積較小,原始條件不利于部族壯大。羅馬的萊茵河對岸卻有著充足空間,足夠日耳曼人從長計議。
漢朝的防御重心必然是草原
因此,羅馬軍隊的防游獵比例更高,而漢朝軍隊的抗游牧權重更大。
此外,雙方都有同樣漫長的南部邊區需要提防。但嶺南地區的濕熱與撒哈拉沙漠的干旱發揮著類似作用,壓制本地人口的迅速增漲,等于是為文明一方的戍邊者減輕壓力。從沒有讓帝國為之付出過高成本,所以不在本文的考量范疇內。
羅馬的防御重心必然是山地森林
截然不同的步兵
羅馬與漢朝軍隊的主體都是步兵
由于都是廣土眾民的農業帝國,羅馬和漢朝的軍隊必然都以步兵充當隊伍主體,連對人員的挑選就有一定標準。只不過前者非常強調主動進攻,無論戰略還是戰術層面皆是如此。漢朝步兵則更居于從屬地位,將大部分技能用在防御層面。
這就很容易給人產生刻板印象,覺得羅馬人重視近距離攻擊而漢朝人癡迷于遠程輸出。
羅馬步兵需要常年深入密集山林
我們先以羅馬軍團為例。從奧古斯都建立帝國起,他們就常年活躍于一望無際的黑森林和連綿山脈之間,面對大量藏身其中的日耳曼部族。這類對手的特點就在于體格高大、肉搏能力驚人,但續航能力較差,很容易因體力耗盡而突然落敗。
于是,羅馬步兵們經過長期操演,快速布置成龜甲陣一類的密集隊列。目的就在穩步陣線,依靠集中局部力量緩沖對手的野蠻沖鋒。然后坐等對方體力不支,再利用嚴格訓練的劍術試試反推。至于接敵前的重型標槍齊射,更是針對普通盾牌陣的破敵良方。最初被用于對抗凱爾特山民,后來又在同迦太基、馬其頓與希臘正規軍的交鋒中屢屢奏效。直至防護水平更差的日耳曼人登場,始終讓敵方忌憚三分。
羅馬步兵的裝備 無不是為密集山林環境準備
只要細思上述交手場景,就不難理解古羅馬人的武器形制偏好。例如時常遭現代網友詬病的短劍,明顯是為運用于小幅度刺擊,并且盡可能防止正面隊形遭破壞。重標槍則被拉伸到普通長矛尺寸,以便在需要時成為近戰利器,不惜付出重量、成本和訓練周期為代價。
此外,那些招募自五湖四海的輔助步兵單位,同樣遵守類似的武器配置標準。除執行專業任務的弓箭手、標槍輕步兵外,絕不會有馬其頓式長槍或凱爾特式長劍混跡其中。既能方便訓練、管理,又可以給排兵布陣的將領減少選擇麻煩。
漢朝步兵的武器 更像是防御城池
相比之下,漢朝步兵的武器標準完全呈現出另一番模樣。因為主要假想敵為使用短矛與復合弓的游牧騎手,常常采用松散隊形發起反復襲擾,必然強調各類近程和遠程武器的攻擊距離。故而有大量的鈹、戟和弩,而起輔助作用的刀劍尺寸同樣不短。
其中,鈹的形制如同將短劍裝在木柄上,往往比普通槍矛更長。最初流行于戰國中期,又被后來的西漢軍隊繼承采納。因為剖刺效果好,非常適合于對抗輕甲或無甲目標。與之類似的長戟,更偏向于格斗,足以將缺乏防護的騎手從馬背上拖拽下來。較長的刀劍亦是為相似需求打造,以便在更遠距離內壓制匈奴手中的短刀、匕首。
漢朝步兵需要再開闊地上面對四面合圍
當然,漢朝軍隊不可能靠步兵的雙腿跑贏游牧戰馬,經常要主動恭候對方來向自己發起進攻。于是,依托圍成圈的馬車構建臨時陣地,就成為很多將領的必然選擇。平日行軍就用之充當運輸工具,遭遇危險又立刻化身為野戰工事。故而主力步兵不必全部配發盾牌,相當部分只需能數量操作弩機即可。因為能提前上弦,這種遠射機械的個別缺陷可以忽略,更適應類似守城的使用場景。
直至帝國由吉盛走向衰落,這些軍事層面的金科玉律便不再有效。當羅馬人將大量習慣揮砍長劍的日耳曼人招進軍團,漢朝人越來越依靠內遷牧民的復合弓戍邊,他們所保護的文明本身已在悄悄變質。
漢朝重步兵的盾牌+長刀組合
殊途同歸的騎兵
羅馬重視騎兵 已經是非常晚近時期
至少在帝國前期,羅馬人對騎兵算不上重視。他們會從各省原住民中招募騎手,編組為中隊級別小單位配屬給步兵軍團。因為作戰環境限制,這些輔助單位的武器同樣相當克制。既沒有人馬具裝的甲騎,也很少是功能單一的輕裝弓騎。
羅馬騎兵大部分是裝備恰到好處的中型單位,卻有著相當到位的防護水平,以及嚴格的近身格斗訓練。他們多用密集的隊列進行沖鋒,遇到阻礙才返回本陣重組。既能大膽追擊山鄰間的日耳曼人或達契亞人,又可以配合步兵反擊東方的帕提亞帝國。他們常配發凱爾特長劍、普通短矛,也能根據本地需求采用標槍與復合弓。另有面積不小的橢圓盾牌保護弱側。上半身的鎖子甲和頭盔不輸給步兵同僚,但也僅此而已。
很長時間段內 羅馬人堅持使用中裝騎兵
與之相比,漢朝人更早拔高騎兵的戰術地位。由于早早意識到北方游牧威脅,不得不用各種手段予以強化,甚至反過來讓步兵成為配角。只是經常到開闊地追趕散兵游勇,所以要大量培訓使用復合弓的輕騎,連近戰單位都用戟數量超過用槍矛。作戰隊列也不追求正面齊整,而是傾向于第一時間內散開更大輻射范圍。
于是,巔峰時期的漢帝國騎兵同樣不會人馬具裝,甚至連看似合理的盾牌都遭舍棄。原因就在于長戟需要雙手揮舞,才能更好的發揮使用效果。而且很多騎手要么招募自牧區,或是通過規劃蠻族教學訓練,在作戰習慣、策略風格上都與敵對勢力類同。乃至單獨成軍,完全像匈奴人那樣實施大范圍襲擾機動。
漢朝騎兵的主要職責 是在開闊區域內追上敵人
由于羅馬和漢朝的必然衰落,以及蠻族勢力的此消彼長,兩大帝國后期的騎兵竟走向趨同演化道路。羅馬人通過烏克蘭大平原、喀爾巴阡盆地和匈牙利草場,迅速招募、編練出自己的鐵甲具裝與草原弓騎。漢朝人則通過蒙古高原、西域綠洲和中亞牧區,逐步調整出自己的鐵甲具裝與草原弓騎。
因此,僅僅到公元4-5世紀,羅馬和漢朝故地的軍隊早已發生翻天覆地式變化。粗看之下似曾相識,細細甄別早就物是人非。
晚期的漢朝同樣開始培養具裝甲騎
總結
顯然,任何戰術體系都由需求所決定。而且處于不斷進化狀態,絕不會存在任何的一成不變。
倘若戰爭環境出現驟變,那么勝負本身已很難靠將領指揮、士兵素質與后勤保障等因素左右。最后反過來禍及社會、政權與文明本身,促成那些流淌于史籍中的災難或慘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