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他是國民黨高官,卻為何相信馬列主義?
2、毛主席為何說他:你以往的已足以自豪了。
3、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為何一致推舉他擔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相當于副省長)?
4、他半生追隨共產黨,為何卻又不加入共產黨?
一,奇怪的老頭:辛亥革命的元勛、國民黨的大官卻相信馬列主義、參加紅軍
1936年2月,紅2、6軍團攻克黔西北重鎮畢節,進城后,紅軍按照政策選擇富戶打土豪。紅6軍團的一個連隊在指導員的帶領下走進了一個大院,準備沒收這戶地主的浮財。但令指導員驚訝的是這戶地主不僅對紅軍不害怕,戰士們還在他家里搜到了很多做著密密麻麻筆記的馬列書籍等“禁書”。
指導員回去后立即向紅6軍團政委王震作了匯報,說他們在打土豪中遇到了一位“奇怪的老頭”,家里有很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籍。王震也感到不可思議,就決定親自去趟大院,一探究竟。
隨即,王震帶著幾個人來到了那位指導員所說的“讀馬列書籍的地主家”。到了大院后,一位老者自我介紹道是大院的主人,王震便和老者攀談了起來。
在聊天中,王震了解到了這位“讀馬列書籍的地主”的一些基本情況:老者名叫周素園,是畢節本地人,前清貢生,貴州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曾做過大漢貴州軍政府行政總理、國民黨貴州省政府秘書長,因痛恨軍閥混戰而辭官歸鄉。
王震參加革命多年,像這種不怕紅軍的地主卻是第一次見到,就笑著問周素園:“周老先生,你當過國民黨的大官,又是地主,看到紅軍來了,你怎么不跑啊?”
周素園坦然回答道,自己是做過大官,但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是地主,但沒有搜刮過不義之財,為什么要跑?周素園還說道,自己研究馬列主義已經十年了,他相信馬克思主義,相信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走向光明之路。
周素園的坦誠令王震更加好奇了,又問道:“老先生相信馬克思主義,那么現在我們共產黨的政策是抗日反蔣,你贊不贊同?”
周素園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贊同,我完全贊同。”
周素園
隨后,王震命令戰士把沒收周家的東西全部予以歸還,并向賀龍、任弼時匯報了周素園的情況。
賀龍和任弼時也非常關注周素園,三人常常親自登門拜訪,與周素園交流,向他介紹共產黨的抗日政策,并征詢他對時局的看法。周素園對待三人也是坦誠相待,一方面對共產黨抗日反蔣的政策表示贊同和支持,另一方面,他也向三人表達了自己對當前時局的看法。在多次交流之后,賀龍等人認為,周素園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盟者。
抗戰中,我黨統一戰線中的民主人士有很多,在抗戰及后來的解放戰爭中,他們都堅定地站到了人民的一面。但是,在這些統一戰線的同盟者中,周素園又是特殊的一位:他不僅在花甲之年參加了紅軍,還跟隨賀龍等人參加了長征,是長征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長者,也是長征隊伍中少數的非共產黨人。
二,令人尊敬的長者:賀龍:“我們就是18個人抬,也要抬著他和我們一路走。”
紅2、6軍團在貴州期間,畢節地下黨支部書記鄧止戈以席大明等三支反蔣地方武裝為基礎成立了貴州抗日救國軍。這支部隊下轄三個支隊,支隊長仍由席大明等三人擔任,紅軍只派去了一些政工人員幫助宣傳。
由于這支部隊在名義上屬于貴州人民自發組織的抗日武裝,因此在總司令的人選上,賀龍、任弼時等人一致想到了周素園。周素園作為貴州辛亥革命的領導者,由他擔任總司令可以更好地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加強抗日統一戰線。
對于紅軍的任命,年近花甲的周素園欣然應允,并把總司令部設在了自己的家中。
貴州抗日救國軍序列圖
由于蔣介石集團的“圍剿”,1936年,紅軍決定繼續長征,北上抗日。根據賀龍、任弼時的安排,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一、三支隊留在當地堅持斗爭,第二支隊在救國軍參謀長鄧止戈的率領下編入紅2、6軍團參加長征。
這年的周素園已經57歲,他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勸阻也堅持參加了長征。賀龍考慮到他年高體弱,又有抽鴉片煙的嗜好,就和任弼時商議安排軍需部門拿出來一些黃金,送周素園到香港暫居。當王震帶著軍需部門的人向周素園轉達賀龍、任弼時的意見后,周素園卻堅決不同意。
民國時期的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蔣介石集團鞭長莫及,再加上同時期的香港遠比內地發達,因此,很多反蔣失敗的軍閥如李濟深、蔡廷鍇等都是在香港避居,做寓公。周素園到香港暫居一方面可以免去長征途中行軍的艱辛,另一方面也不算放棄革命,在香港雖然不能直接參加革命,但還可以做些統戰工作,間接的為革命做出貢獻。
但是,周素園卻堅決不愿意到香港去,并表示自己“死也要死在紅軍里。”
他說:“我快60歲了,在黑暗的社會里摸索了幾十年,到處碰壁。現在參加了紅軍,我才找到光明,這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我就是死也要死在紅軍里!”
聽到王震關于周素園的匯報,賀龍更加敬佩這位長者,高興地對王震說,老先生有骨氣!我就欣賞這樣的人,我們就是18個人抬,也要抬著他和我們一起走!
賀龍
大家都知道,長征是艱苦卓絕的。周素園后來在回憶長征中描述道:
“那幾個月,睡的是露天下的綠草,雖說有個布蓬,但遇到大雨就困在草蕩里。而且兩三間鋪寬的地方,要睡30來個人,真是手足都沒處安放,只要你抽身一動,就休想再安插下去。吃的呢,簡直和豬食差不多,滿身的虱子,隨便捕捉就是幾十上百只。”
雖然一路艱辛,但賀龍、任弼時、王震、蕭克等紅軍領導人都對周素園無微不至的照顧。
任弼時安排周素園跟隨紅6軍團政治部一起行動,政治部的年輕人多,又不在一線,可以更好地照料周素園,賀龍更是親自背著周素園過河。
新中國成立后,王震曾回憶過長征途中和周素園朝夕相處的那段日子:
“和他經常同桌而食,同室而眠,朝夕相處,苦樂與共。”
共產黨人家人般的照顧令周素園感動不已,更加堅信了自己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
“你們可能懷疑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了,但我不僅活著,而且比在家里還健康一些。這不但出乎你們的意外,連我自己也預想不到。”
三,共產黨人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毛主席稱贊他“你以往的已足以自豪了。”
1936年12月,周素園來到陜北保安,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毛主席等人對周素園也非常欽佩和照顧,多次與他促膝長談,并把他安排到紅軍大學擔任教員。
陜北自古土地貧瘠,紅軍大部隊的到來使得當地的物資供應更加短缺,不管是中央首長還是普通戰士,生活上都很艱苦。但對待周素園,中央卻毫不吝嗇,不僅安排財政部門每月撥給周素園10元零花錢,還特許他住在交際處招待所,每天吃飯在飯館里。
在陜北的這段日子里,最讓周素園感到高興的是他可以更深入地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此前在貴州時,雖然對馬列主義著作有所涉獵,但限于條件不允許,他并未系統深入地學習。來到紅軍大學擔任教員后,他每天都要閱讀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心情非常愉悅。
他生自清末,人生中的大半輩子都是在戰亂中度過,因此對戰爭也有很深的見解。在教學中,他根據自身的經歷編著了《洪憲叛國始末記》,向學員們再現了袁世凱竊取革命的那段歷史。他還應美國紐約的《新歷史社》之約,撰寫了《世界人類如何才能完成普遍裁軍》一文。
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只有放棄壓迫人的制度,取消資產階級的財產所有者,才是消滅戰爭的基本方法。”
周素園和蔣介石集團的二號人物何應欽是貴州同鄉。西安事變發生后,國民黨內部爭議很大,而何應欽主張武力解決。周素園深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對民族、對國家都大有益處,便不計前嫌向何應欽寫信,請何應欽放棄武力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一致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談判。但蔣介石集團對共產黨和紅軍的合理要求橫加指責,兩方的分歧很大。為了使和談順利進行,周素園利用過去的社會關系,向馮玉祥(周素園曾做過西北邊防軍司令部秘書)等人寫信,請求他們以民族利益為重,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共同抗日。
周素園的奔波對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全面抗戰爆發后,周素園被任命為八路軍高級參議,準備跟隨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
他在上前線之前,曾寫下一封家書,在這封近乎遺書的信中他說道:“國難則執戈以從”。他從二十多歲參加辛亥革命開始,一生為革命前行,途中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但共產黨讓他看到了中國的光明未來。又值此國難之際,他認為自己雖年邁卻不能坐視不理。
但是,就在他一心要上前線殺敵救國之時,他的病情卻又加重了,甚至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說上陣殺敵了。他看到自己不僅不能工作,反而成了八路軍的累贅,就向毛主席匯報了想要回貴州的想法。
毛主席在給他的信中寫道:
素園老先生:
示敬悉。我們覺得你是我們的一個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與革命的同志,并不覺得你是“坐享優待”。先生的行止與工作,完全依照先生的健康、興趣來決定,因為先生是老年人了,不比年輕人。這一點,不但我們應顧到,先生自己也應顧到的。只有在比較適當的條件與環境之中,康健更有保證些,工作才會更好些。
先生所提回黔并工作的計劃,如果已下了決心并認為這樣更好些的話,我是全部同意的。路費擬贈300元,不知夠不夠,請你自己計算一下告訴我。將來我們經費較充裕的時候,可以每月幫助先生一點生活費,大體上等于在延安生活一樣。
這完全是因為先生是一個奮斗的人,絲毫也不是為了別的。臨走時請留下通訊處,并告我。何時走,我來看你。
敬禮!
毛澤東十月六日
毛澤東寫給周素園的親筆信
周素園臨行前,毛主席親自為他設宴送行,離別傷感之情,溢于言表。主席對周素園說,周老先生雖然沒有入黨,但是是紅軍中的一員,臨行前可否簡單地寫點東西給我?
第二天,周素園將自己的自傳送給了主席,主席在看完他的自傳后,給他回信說道:“你以往的已足以自豪了,今后更輝煌的將來,應該是我執筆來補寫。”
除了自傳,周素園還向毛主席等人留下了一段贈言,話里話外,都透露著對國民黨的失望和對共產黨的殷切期望。
政權一定是你們的。共產黨是吃苦耐勞,國民黨是貪污享樂,醉生夢死;共產黨是命令貫徹;國民黨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拿這兩點作一個比較,稍有常識的人,都能判斷最終勝利屬于誰。但我希望取得政權之后,共產黨不要變質。
四,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鄧小平:“只要你的名字擺在那里就好了。”
1937年10月,周素園從延安經西安、武漢抵達重慶,在這里,他仍以八路軍高級參議的身份工作,向重慶的軍政各界和群眾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八路軍的戰績,并與國民黨頑固派針鋒相對。
他曾在昆明街頭向群眾散發延安方面的進步書籍,還介紹西南地區的熱血青年前往延安。但他在重慶、成都、昆明、貴陽等地的進步活動使得蔣介石集團惱羞成怒,處處對他監視,無奈之下,他只好回到畢節老家居住。在這段時間里,他寫下了著名的《西行追記錄》。
1949年11月,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地區,蔣介石集團兵敗如山倒。周素園不顧年老體邁,再度出山,親自組織畢節支前委員會,并親任主任。在他的組織下,畢節民眾自發的為解放軍準備糧草物資,并維護地方秩序,等待解放軍的到來。
1950年2月,在貴州省政府主席、貴州軍區司令員楊勇的邀請下,周素園來到新生的貴陽。在這里,他利用自己民主人士的身份,與貴州當地的原國民黨人士展開交往,向他們宣傳共產黨、解放軍的政策,并將他們的一些想法、要求向楊勇等人匯報。
周素園和楊勇、陳曾固(貴州省委第二書記)
可以說,在離開延安到畢節解放的幾年間,周素園雖沒有上陣殺敵,但也在家鄉為共產黨而工作。他的努力對西南地區的解放有著很大的貢獻。
19450年7月,西南軍政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重慶召開,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西南大區首長出席,周素園也以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參加了會議。
在見到闊別12年的賀龍后,賀龍風趣的對他說:“你是死不得的,我們都希望你再活20年,享受享受,以清償長征的辛苦。”
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合影
因為他為革命,特別是為貴州的解放做出的突出貢獻,在會議上,鄧小平、劉伯承、賀龍一致提議周素園擔任貴州省政府副主席(相當于副省長),但卻被周素園以年老體弱為由婉拒。
鄧小平等人深知周素園對革命的貢獻,當然不會答應他的婉拒。劉伯承對他說,素老年高,平時的例會你就不必參與了,等重大事件再請你參加。
鄧小平更是直接說,只要你的名字擺在那里就好。
周素園早在辛亥革命后就擔任了大漢貴州軍政府行政總理一職,也曾多次棄官不做隱居家中。對他而言,職務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做些事情。
在擔任貴州省政府副主席后他又兼任了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后來又當選為貴州省副省長。此外,他還是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任命周素園為貴州省副主席的文件
不管身在何處,對于他的家鄉貴州,他總是牽掛在心,但對于他的家人子女,卻是很不“上心”。
1951年11月,他在北京參加會議期間見到了毛主席,并與主席暢談了40多分鐘。在這段珍貴的時間里,他沒有為自己的家人子女提任何要求,卻向主席提出貴州資源豐富,希望國家能夠早日開發貴州。即便毛主席疑惑的說道,貴州沒有鐵路,即便開采了也運不出來啊。周素園還是連夜寫下了《開發及擴充貴州礦業建設》一文,提交給毛主席,期待國家對貴州的發展能多一些關注。
他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后身居高位,但從不以權謀私,對待子女要求嚴格。
有一次,在畢節鄉村當老師的女兒給他捎來了一袋優質的大米,但沒想到,就是這樣一件小事,他卻批評女兒說,這和楊貴妃派駟送荔枝,蔣介石叫飛機送蒸餾水有什么區別?
他一生中,又很多次入黨的機會,但他卻認為自身的缺點太多,不配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不過,對待子女入黨,他非常支持,在得知子女中已經有人成功入黨后,他欣慰的說道:“假使你們都奉共產黨為依舊,我死也瞑目了!”
周素園和家人合影
1958年2月1日,周素園因病逝世,享年79歲。他逝世后,周恩來、賀龍、李維漢等中央首長紛紛發來唁電,寄托哀思。
周素園的一生,跨越了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從晚清的貢生,到新中國的貴州省副省長,他的一生曲折、傳奇而又富有代表性。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百年歷史中,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艱難探索,他們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值得我們尊敬和懷念。因為正是有了他們的犧牲,才有了現在的中國。
期待著光明,等候著光明,望見了光明,光明到來了。這是周素園在自己命名的《光明日記》的扉頁中所寫下的,短短二十字,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經歷的概括。
正如王震在《周素園文集》的序言中所寫道的那樣:周素園的一生,是一個愛國者追求救國救民之路,歷經艱辛挫折,終于找到真理的一生。
各界悼念周素園
參考文獻:
梅興無《參加長征的“秀才紅軍”周素園》
胡海琴《周素園與紅軍長征》
畢節市紀委《【黔地人文】周素園:一心服真理 馬列宏謨有會通》
本文為@青檸歷史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本文所使用的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本人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