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已至:車企跨界“造人”成新趨勢
2025年,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焦點正從電動化悄然轉向智能化新賽道——人形機器人。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向機器人公司Apptronik投資數千萬歐元,計劃在柏林工廠部署AI人形機器人;長安汽車豪擲500億元布局海陸空交通及人形機器人研發;特斯拉Optimus宣布年內量產,而小鵬汽車的“鋼鐵俠”Iron已在工廠流水線上精準抓取零件……一夜之間,車企們仿佛集體按下了“造人”快進鍵。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20家車企通過自研或合作模式入局,包括比亞迪、吉利、廣汽、蔚來等傳統與新興勢力,甚至傳聞北汽藍谷、零跑汽車也已秘密啟動項目。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突破2000億美元,而2025年正是這場革命的“量產元年”。
車企為何集體“造人”?
1. 技術同源:自動駕駛的“降維遷移”
車企跨界人形機器人并非一時興起。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直言,自動駕駛技術與人形機器人存在“基因同源性”——視覺感知、運動控制、AI決策等核心能力可直接復用。例如,特斯拉Optimus的導航系統便脫胎于其自動駕駛算法,而小鵬Iron的“手眼協同”能力則源自工廠自動化場景的打磨。
2. 供應鏈“雙贏”邏輯
中國完善的汽車供應鏈體系,為人形機器人量產提供了天然優勢。從諧波減速器、傳感器到輕量化材料,大量汽車零部件企業已轉型為機器人核心供應商。以特斯拉為例,其機器人關節采用的壓鑄工藝,正是Cybertruck車身技術的延伸;而國內企業如綠的諧波、中大力德等,已實現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成本較進口降低30%以上。
3. 場景落地:從工廠到家庭的“漸進式革命”
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應用仍以工業場景為主。奇瑞的“墨甲”機器人在馬來西亞4S店擔任導購員,廣汽的GoMat穿梭于車間搬運物料,特斯拉Optimus則瞄準工廠設備調試等高精度任務。業內人士分析,制造業的標準化環境是機器人實訓的最佳試驗場,而未來2-3年,家庭服務、醫療護理等民用領域或成下一突破口。
挑戰與隱憂:量產背后的“硬骨頭”
盡管前景光明,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仍面臨三大門檻:
技術跨越難:從L2級(單一任務)到L3級(多任務協同)的升級,需海量數據積累與算法迭代,何小鵬坦言“難度不亞于自動駕駛從L2到L4的跨越”。
成本高壓:一臺人形機器人成本約20萬元,遠超工業機械臂。比亞迪等企業正通過自研核心部件、復用汽車產線等方式,力爭將價格壓至10萬元以下。
倫理與安全爭議:數據隱私、人機協作中的安全風險等問題尚未形成行業標準,政策監管亟待跟進。
未來展望:誰將主宰“人形時代”?
2025年4月10日,第二屆高工人形機器人技術應用峰會在上海召開,主題直指“量產元年”。車企、科技公司與供應鏈企業將共同探討生態共建路徑。分析師指出,擁有自動駕駛技術積淀、供應鏈控制力及場景落地經驗的車企,或成最大贏家。而特斯拉、小鵬、比亞迪等先行者,已在這場賽跑中搶得身位。
結語:
當汽車工廠里的“鋼鐵員工”逐漸取代人類搬運工,當4S店的機器人導購微笑著遞上咖啡,這場由車企掀起的“人形革命”正悄然改寫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面貌。2025年,或許正是人類與機器人“同事”共處的起點。
#怎么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