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買來配煮花豬肉,不問廚娘問老僧。"清代袁枚筆下的燉肉意境,足以見得古代人也酷愛吃豬肉。如今,豬肉的烹飪方法非常豐富,特別是鹵豬肉,更是肉食愛好者的“心頭好”。不過很多人納悶,為什么同樣的豬肉,有人鹵出來腥味重,有人卻能做到滿屋飄香?關鍵就在調料的搭配!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分享鹵豬肉的“3放3不放”,鹵出來肥而不膩,馥郁鹵香,層次豐富!
第一必放:帶皮老姜
生姜去腥的道理誰都懂,但九成人用錯了方法。老姜必須帶皮用,表皮下的姜酮才是去腥主力。去皮姜煮出的鹵水,腥味殘留多30%。有位老師傅教我訣竅:山東萊蕪產的老姜最合適,用刀背拍裂再下鍋,能讓纖維里的汁液充分釋放。注意別切太碎,否則久煮后產生苦味。
第二必放:半甜黃酒
浙江紹興產的加飯酒是首選,酒精度控制在15度左右最佳。酒精揮發時能帶走肉里的腥臊味,同時酒中的氨基酸與肉發生美拉德反應。加黃酒的鹵肉鮮味物質多出2.1倍。切忌用料酒代替,市售料酒含太多添加劑,反而破壞肉香。
第三必放:片糖
廣東人最懂其中門道,紅糖、冰糖皆不及片糖。廣東片糖、廣西黃片糖都屬于甘蔗原糖,和白糖完全不同。這類糖含微量礦物質,能與豬肉中的肌原纖維結合,保得肉質酥而不爛。用白糖鹵的肉收縮率高達18%,而用片糖的僅收縮9%。糖塊下鍋前先用小火炒成糖色,這樣既上色又增香,還不發苦。
第一不能放:桂皮
新手最易踩的坑,就是隨手扔進桂皮。它的香氣太霸道,煮超過半小時就會發苦。專業廚房用桂皮有嚴格標準:十斤鹵水不超過3克,且要在關火前15分鐘放。家庭操作很難把控,建議換成蘋果片或梨片,天然果酸同樣能軟化肉質,還帶淡淡果香。
第二不能放:生抽老抽
老饕們嗤之以鼻的"黑鹵",就是犯了濫放醬油的大忌。醬油經過長時間燉煮會產生澀味,冷藏后肉質發黑。用醬油的鹵肉冷藏一夜后,顏色加深40%。而炒糖色鹵制的,顏色保持穩定。建議用紅曲米搭配梔子果,天然色素更安全,還能增加回甘。也可用香菇蒂與海帶結共煮,自然提出鮮亮醬色。
第三不能放:青花椒
除非做麻辣味型,否則千萬別放花椒。花椒所含的花椒素會麻痹味覺,掩蓋其他香味。加花椒的鹵水,香料利用率下降35%。想要提升香氣層次,可以放兩朵干香菇,其中的鳥苷酸鹽能讓鮮味提升五倍。
老灶頭講究"三沉三浮":初沸下肉猛火逼出血沫,二沸轉文火讓香料入肌理,三沸前撒把蔥結提鮮。
火候把控記住"三冷三熱":冷水下肉去腥,熱水下料提香,關火前澆冷水激脆皮。家庭操作有個土方法:保持水面似開非開狀態,鍋底偶冒小氣泡即可。
鹵湯養護講究"三天法則":新鹵用三天要過濾換料,老鹵三天內必煮沸一次,每次使用后要加高度白酒和蔥結密封。
選肉要看"三線五花":肥瘦分界處有三道明顯紋路的上等五花肉,肌間脂肪分布最均勻。冷凍肉要提前12小時放冷藏解凍,急水解凍會使細胞破裂,鹵出的肉像泡過水的饅頭。
春秋加兩片香葉平衡油膩,夏天扔幾顆話梅解暑氣,冬天撒把白胡椒驅寒。但香料總量每斤肉不超過5克,用紗布袋裝好,煮半小時就要撈出,否則會釋放苦澀物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