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充滿諷刺!
15年前,一家韓國車企用一場血色罷工將上汽集團踢出局,坑了40億人民幣;15年后,它卻成了中國車企的“小老弟”——先是傍上比亞迪,如今又搭上了奇瑞。這出反轉大戲的主角,正是更名后的韓國KGM(原雙龍汽車)。
15年前,中國汽車有錢,有市場,但是缺技術。
此前,上汽集團雖然與大眾和通用都進行了合資,企圖用市場換技術,但付出了市場并沒有換來技術。合資車企基本還是外方產品的代工廠,并不具備產品研發能力,只有生產能力。
基于此,2004年10月,上汽集團以約5億美元收購雙龍汽車48.9%的股權,2005年增持至51.33%,成為其控股股東,試圖拿下雙龍的SUV技術(如非承載式車身設計)和柴油發動機研發能力。
收購完成后,上汽保留了雙龍原有管理團隊,但面臨現金流枯竭問題,提出減員增效計劃,然而這一決策遭到韓國工會強烈反對。2005年雙龍前三季度虧損達501億韓元(約5000萬美元),上汽被迫更換管理層。
2006年,雙龍工會發起長達49天的“玉碎罷工”,5300多名工人參與抗議裁員,導致當年生產停滯近兩個月。盡管當年雙龍實現營業利潤扭虧為盈,但勞資矛盾始終未能解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雙龍銷量銳減,全年虧損擴大至7100億韓元。上汽計劃向中國引入雙龍技術以分攤成本,但被工會指控為“技術外流”,司法部門甚至限制中方高管出境。最終,雙龍于2009年1月申請破產保護,上汽放棄控股權,損失約40億元人民幣。
上汽退出后,韓國法院接管雙龍并計劃裁員2646人(占員工總數37%)。工會發起長達77天的工廠占領行動,與警方爆發激烈沖突,成為韓國勞工運動史上最慘烈的案例之一。
2011年印度馬恒達收購雙龍70%股份,但未能扭轉頹勢;2020年雙龍再次申請破產,2022年被韓國KG集團收購并正式更名為KGM。
但此時的KGM已淪為技術荒漠:燃油車技術老舊,新能源更是空白。
2021年,KGM與比亞迪簽署電池合作協議,首款純電SUV托雷斯EVX搭載比亞迪磷酸鐵鋰電池,續航450公里。2023年,雙方進一步開發混動系統,將比亞迪的e-DHT技術與KGM發動機結合。這套“拿來主義” ,讓KGM 2024年營收增長了18%,不過,利潤率不足3%,仍依賴KG集團的資本輸血。
當KGM在比亞迪身上嘗到甜頭后,又與奇瑞眉來眼去——希望“用中國平臺,造韓國車”。
2024年10月,奇瑞與KGM正式簽署戰略協議;2025年4月,雙方宣布聯合開發中大型SUV,涵蓋燃油和新能源車型。奇瑞提供模塊化架構和智能網聯系統,KGM貢獻SUV底盤調校經驗,目標2026年量產。這種“技術授權+聯合開發”模式,徹底顛覆了中韓汽車業傳統的主從關系。
15年前,上汽花錢收購求技術,15年后,對方上門求合作,要技術。
在不出海,就出局大背景下,中國車企今年紛紛發展海外市場,但出海本身其實也是有高低段位的區別的。
1. 產品出口(青銅段位)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522萬輛,首次超越日本(421萬輛),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進一步提升至640.7萬輛,同比增長22.8%,遠超日本(2024年出口421萬輛),連續第二年穩居榜首。
但目前,中國汽車出口模式,仍然以產品出口為主,這中主打靠性價比模式,很容易受貿易目標市場的反對,從而引起貿易壁壘狙擊,歐盟反補貼調查就是一個反面典型。
2. 技術出口(鉆石段位)
奇瑞與KGM的合作代表更高維度:通過平臺授權、聯合研發收取技術專利費,從而帶動中國相關供應鏈的出海。這種模式更隱蔽,也更容易被當地接受——畢竟“共同開發”比“中國廉價產品入侵”更溫和。
3. 品牌出口(王者段位)
最高形態是像特斯拉上海工廠那樣,用本地化生產輸出品牌價值。奇瑞也在海外建立了多家工廠,并奉行“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的理念。這種模式下中國車企,不再是“外來者”,而是“本土巨頭”。
KGM的兩次“聯姻”,恰似中國汽車業的成人禮:15年前,我們為技術卑躬屈膝;15年后,我們靠技術收編對手。當奇瑞的工程師在韓國京畿道調試KGM生產線時,不知是否會想起上汽當年在罷工現場的無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