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9年10月1日,隨著偉人的一聲吶喊,封建的舊中國自此煙消云散,新中國宣布成立,在這一刻四萬萬華夏兒女無不心潮澎湃,大家在期待未來中國的發展之余,也萬分感謝這位帶領著中國走出陰霾的偉大領袖。
因此,為了感恩并紀念毛主席,在全國人民和各級領導干部的一致呼吁下,他的畫像也就這樣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受到萬民敬仰,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不過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天安門城樓上可不止掛過毛主席一人的畫像,除他之外還有11個人先后上榜,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十一人都是誰,他們又為中國做出了何種貢獻以至于受此殊榮呢?
袁世凱、孫中山
天安門這座始于明永樂年間的城門上,第一位將畫像掛在上面的其實并非是毛主席,而是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后,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國各地各省紛紛響應,使得很快就有半壁江山脫離了清政府的統治,民國的雛形已然建立,在世人的推舉下孫中山先生也就這樣成為了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基于這種情況,彼時清政府實際上的統治者攝政王載灃頓時慌了神,他想要鎮壓這場“叛亂”,但奈何手中的兵力不夠,于是乎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找到了曾被自己罷免的北洋新軍頭領袁世凱,希望他能夠重新出山“挽狂瀾之即倒,扶大廈之將傾”。
如此掌權的良機袁世凱自然不會錯過,而在他的主持下戰局也真的發生了改變,革命軍的勢頭被遏制,北洋新軍也在北方各省逐漸站穩了腳跟。
面對這般撲朔迷離的戰局,孫中山先生只好決定另辟蹊徑,即與袁世凱和談希望用優厚的待遇換取他對革命的支持。
對此,起初世人都認為袁世凱絕不會妥協,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應了下來,并且只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由自己出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一頭是即將成功的革命,一頭是掌握全國的權力,這樣的選擇任誰都會無比糾結,但孫中山先生卻不然,為了革命的成功他沒有絲毫猶豫,當即就將革命的果實拱手讓給了袁世凱。
而袁世凱那邊也沒有反悔,他立馬將宣統帝溥儀逼下了皇位,結束了綿延中國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隨后便成為了新時代的第一位統治者。
可以說在這一時期,袁世凱的功勞還是很大的,而為了彰顯自己的功勛,他的畫像也就這樣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成為了城門掛相的第一人。
對此,念在推翻帝制的功勞上國人們也沒有反對,然,好景不長,民國才剛剛誕生不久,袁世凱就做出了一件令人發指的事情,那就是稱帝改元,企圖重新恢復帝制。
1915年12月12日,在兒子、眾大臣、列強的支持下,袁世凱正式宣布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
在袁世凱看來,自己稱帝算得上是眾望所歸,中國老百姓也離不開皇帝的統治,但他哪里知道,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自己倒行逆施的行為早已惹得是天怒人怨,這不,不單蔡鍔、唐繼堯等將領起兵反抗,就連他自己的身體也遭到了報應,最終于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病逝。
袁世凱死后,他懸掛在天安門上的畫像自然也被摘了下來,但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此后城樓上并沒有直接更換為孫中山先生的畫像,而是直到十多年后,直到1928年張作霖被趕回東北死在皇姑屯后,才由蔣介石將已經去世的孫中山先生的畫像掛在了天安門上,并且這次不單是畫像,北伐軍還在畫像兩側書寫了兩行標語,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自此,國父孫中山先生便成為了天安門上的第二人,不過遺憾的是,由于此后軍閥混戰、蔣介石改國都為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等緣故,他的畫像并沒有懸掛多久,僅僅幾年便被摘了下來。
而在這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天安門城樓上都沒再掛過畫像,取而代之的則是日本侵略者的一句話,那就是“建設東亞新秩序”。
蔣介石
這句話對于廣大中國人而言無疑是恥辱中的恥辱,尤其是對北平人來說,這更是一看到就會羞愧憤怒的存在。所有人都想將其摘下,當然也正因如此,在1945年抗戰勝利后的第一時間,這句話便被國民政府撤了下來,轉而換為了彼時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的畫像。
該消息傳回南京時蔣介石可謂是萬分得意,為了“瞻仰”自己的威風,他甚至帶著夫人宋美齡親自來到了北平城進行視察。
抵達北平之際,蔣介石迫不及待的便跑到了天安門城樓處,看著墻上自己端正肅穆的畫像,還有城墻上剛剛粘貼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他的心里頓時樂開了花,因此在觀光之余他也是即興發表了一段演講,大體意思就是“擊敗侵略者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打了勝仗也不要驕傲,全國人民要繼續努力、要團結一致、要依照三民主義行為處事,從而讓中國愈發強盛”云云。
這番話說的那叫一個真情流露,那叫一個洶涌澎湃,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他真的是愛好和平、胸懷寬廣、一心為民呢,于是就在演講完畢后,無數民眾爭相堵住了蔣介石的“御駕”,只為了一睹領袖的“風姿”。
不僅是民眾,就連當時在北平任職的眾官員和將領們都紛紛找到了蔣介石請命,這些人亂糟糟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人向蔣介石表忠心,希望能夠獲得升遷提拔,有人在訴苦舉報,向其闡述這些年來自己和當地百姓受到的委屈,更有甚者還有當眾希望蔣介石處置貪官污吏的,那場面是要多混亂有多混亂。
這種事情如果放在新中國,放在毛主席身上,那他老人家肯定會悉心聽從大家的建議,片刻不停的為民做主,但很遺憾,蔣介石此行只是為了做表面功夫,真讓他做什么實事那簡直是難于登天,所以,在聽聞眾官員的意見后,他只是說了一句話便轉身回到了南京,他說:
“大家的意見我會盡快處理的,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大可以寫信給我。”
這明擺著就是在打官腔,事后若是真有北平的官員給他寫信,他能回復才叫怪事,而北平也就這樣在他的忽視下從原先的古都變得愈發狼狽。
這么說吧,從抗戰勝利后一直到北平解放,整個北平城內的基礎設施就沒有修繕過,垃圾遍地都是沒人處理,野草在城門樓下瘋狂生長當地官員也依舊坐視不理,可以說那些年里除了蔣介石的畫像經常維修、更換之外,偌大的一個四九城就沒添置過新物件!
當然了,這么亂的城市蔣介石自然是不會再來,也還是直到解放戰爭中東北三省的國軍連戰連敗之際,咱們的蔣委員長這才終于想起了北平,才再度來到了這里指揮戰局。
然而,這次的到來蔣介石的表情就沒有那么驕傲了,聽著一份接一份的戰敗報告,他的神色格外凝重,為了避免東北“淪陷”他也是當即做出了指示,不過說是指示實際上也只是瞎指揮罷了,因此他停留在北平的那幾天里,東北的戰局非但沒有好轉,反倒令國民黨最后的精銳部隊一潰千里。
這種不懂裝懂的行徑本就讓時任華北“剿總司令”的傅作義感到不滿,但讓傅作義萬萬沒想到的是,蔣介石做出的荒唐事還不止于此。
原來,就在一通瞎指揮導致戰局愈發緊張后,蔣介石接到了一封來自宋美齡的電報,電報上只寫了一句話,大體意思就是“你快來一趟上海吧,你兒子惹事了!”
這里說的兒子即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宋美齡說的出事也并非是什么國家大事,而是蔣經國在上海反貪反腐查到了她外甥孔令侃的事情。
該消息傅作義也是知道一些,但他卻認為與東北、華北的戰事相比,孔令侃簡直就是芝麻大小的事情,蔣介石絕對不可能為此離開北平。
然而傅作義顯然是高估了蔣介石的“操守”,一聽說外甥出事了他竟然頭都沒回就趕去了上海...
為了家事,為了一個貪官污吏,蔣介石竟然棄戰局于不顧,這著實讓傅作義深感失望,當然了這也正是之后他選擇起義投降,選擇讓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之一。
這次是蔣介石的最后一次北平之旅,此后隨著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中國民黨部隊的全面潰敗,以及傅作義率部起義北平的和平解放,別說是北平了就連北方蔣介石都沒再去過,當然了,至此原先掛在天安門上的蔣介石畫像也就這樣落下了帷幕,轉而在1949年2月時更換了人物。
紅色人物畫像
至于更換之人的身份也很明顯,自然是我黨、我人民解放軍的領袖毛澤東,不過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1949年2月的這次“換相”不單首次把毛主席放了上去,還連帶著在其身旁掛上了幾位中央領導人,以及解放軍的高級將領。
這些人分別是朱德朱老總、聶榮臻聶帥、葉劍英葉帥、劉少奇劉副主席、周恩來周總理、任弼時任主席,以及戰功赫赫的第四野戰軍總司令林彪。
算上毛主席這就是八個人了,并且還不止是畫像,為了彰顯新面貌相關部門還在八人畫像的中間還貼上了嶄新的標語,即“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
不過這種八人并立的局面卻并沒有持續多久,這不,就在1949年7月7日,全民抗戰的十二周年紀念日前,出于一些不知名的考慮中央便摘掉了其余六人的畫像,只留下了朱德朱老總和毛主席二人,以及二人中間的一個五角星。
這還沒完,就在不到三個月后的開國大典之前,這畫像的人選也再度發生了改變,從朱、毛二人并立徹底變成了大家熟悉的格局,也就是將著名畫家周令釗繪制的這副,長六米、寬4.6米的毛主席畫像單獨放在了天安門城樓的最中間位置,而這種情況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而說到這里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那就是算上蔣介石、孫中山、袁世凱,以及毛主席在內的八位中央領導人,這也只有十一個人啊,最后的那個人又是何方神圣呢?
說起來一定有很多人不相信,因為這人并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外國領導人,即彼時領導蘇聯打贏衛國戰爭、為二戰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蘇聯領袖——斯大林
至于為何將斯大林畫像懸掛在天安門上的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蘇聯和中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真論起來蘇聯還算是中國的引路人,而作為引路人的元首自然對中國是有恩的;其次,當時的中蘇關系簡直好的像穿一條褲子一般,蘇聯第一個承認了新中國的政權合法性,蘇聯向中國予以了大量工業、軍事、科技上的幫助,蘇聯替中國撐腰,在國際社會上抵御資本主義世界的圍追堵截,這份友情絕對值得我們的感恩。
最后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因為斯大林去世了,沒錯,新中國并非是在其生前將畫像懸掛,而是在其死后,出于紀念意義這才懸掛了一天。
綜上所述,這十二個人便是在天安門城樓上曾出現過的歷史人物,不過天安門畫像的故事卻還沒結束,因為就在這之后,關于畫像的懸掛、更換、人選等方面依舊存在著不少問題,我們從時間順序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就是關于是否常掛毛主席畫像一事。
對于這個問題自打建國后便有著不小的爭議,當然也并非是有人存在反對意見,完全是毛主席本人不想這樣做,在中央召開相關會議時,他老人家曾多次提到過摘掉畫像的問題,希望能夠懸掛其他事物,例如國旗、人民群眾、大好河山等等,但不成想這一提議卻遭到了全國上下的反對。
彼時從上到下,從官員到百姓,幾乎所有人都不想摘除毛主席的畫像,都想要永遠瞻仰這位偉人的面龐,而毛主席也拗不過民意這才堪堪答應,只是對此他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平日里不要懸掛,只有在建黨、建軍、國慶、五一,這四個舉國同慶的節日里再將畫像掛上十天左右。
對此相關負責人拗不過毛主席的堅持只好選擇妥協,而這一規矩也一直持續了十來年,還是直到1966年之后才再度發生改變,將原先的節日懸掛改為了“常掛”,至于改變的原因我們則不得而知。
筆者在這里做出了一個猜想,筆者認為如此行事很可能是因為每次掛畫像都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作業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毛主席心疼工作人員,這才終于接受了常掛的建議。
當然,這也只是筆者的個人猜測,有不同意見的大可以在評論區內進行討論。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自1966年之后毛主席的畫像就變成了常年懸掛,這樣一來按理來說應該不會再出現什么問題了,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改革開放之后情況卻再度發生了更改,即中央通過討論決定,希望在“特殊的時候”將斯大林、列寧、馬克思、恩格斯這四個人的畫像豎立在毛主席身旁,至于什么是特殊的時候則并沒有詳細說明。
說到這里相信一定會有人感到疑惑,認為這不對啊?不是說只有十二個人嗎?再算上列寧三人豈不是十五個了,這和剛剛說的怎么不一樣呢?
其實這個大家就有所不知了,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關鍵詞,即“特殊的時候”,沒錯,之所以不是十五個人正是因為還沒等到這個特殊的時候出現呢,中央在九年后就改變了這一規定,將這四人換成了孫中山先生,規定在勞動節和國慶節時,將這位中國國父的畫像懸掛幾日,孫中山先生我們之前已經算進去了,自然就還是十二個人了。
這是第二個變故,而這第三個變故則是關于畫像更換的問題。
不知道曾去過北京天安門的朋友們有沒有注意過一件事,那就是只要你的目光能夠看到毛主席的畫像,那畫像中的毛主席就會一直注視著你。
在很多人看來這或許只是錯覺,但實際上答案卻是否定的,這并非是一種錯覺而是通過高超的繪畫技藝,以及先進的顏料技術真實存在的!
完成如此壯舉之人有兩個,哦不,應該說是一個人和一家企業,他們分別是著名畫家葛小光和著名的國內畫材企業——上海馬利公司
葛小光自然就是負責描繪毛主席畫像的那人,至于馬利公司則更加厲害,他們不單在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前夕,研制出了一款遠超西方水準的超高級“馬利顏料”,還將這份剛剛出產的工藝無條件的贈送給了國家,希望國家能夠完成多年的夙愿,即使用國產顏料為毛主席繪制畫像!
就這樣,在葛小光的不懈努力與馬利公司的全力協助下,這副嶄新的、由國產顏料繪制的毛主席畫像終于是趕上了新中國的五十周年慶,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并且在這之后,這副畫像也一直被保存了下來,以視為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最佳證明!
相信得知此事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吧!大家覺得筆者說的對嗎?歡迎在評論區內進行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