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援朝之戰是明朝萬歷皇帝不多的政績之一,也是現在網絡上吹噓明軍的重災區。這場戰爭明軍的勝利其實來得很是突兀,而且這場戰爭與明朝的最后覆滅有著很深的關聯。
明朝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加派三餉(遼餉、繳餉、練餉),不堪重負的農民們與鬧餉的士兵們結合起來的起義,成為了最終導致明朝滅亡的主因之一。
遼餉其實在努爾哈赤崛起前就已經有雛形了,這就是萬歷援朝時期東征加派的田賦。張居正死后,他的很多舉措都被廢除了,這使得明朝的財政收入直線下降。到了朝鮮求援時,為了能籌集軍費,明廷直接加派了天下的田賦。
然而這樣就帶來了萬歷東征援朝的一個謎團。
何時加派的東征餉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閏四月,以倭平詔天下,除東征加派田賦。
但是很奇詭的一點是,《明史》只記錄了東征援朝加派田賦取消的具體時間,卻沒有記錄這個加派田賦是何時加派的??蛇B征播州加派四川、湖廣田賦時間,《明史》都有明確的記錄,而其后《明史》記錄加遼餉,更是將增加的賦稅比例都清楚記載。
東征援朝加派田賦是后來遼餉的雛形,《明史》為何對這么重大的事件只記一個尾巴,卻不記開頭呢?
這顯然不是編修《明史》的官員疏忽了,而是出于什么原因故意漏記了東征加田賦的開始時間。
碧蹄館之戰的真相
一般網絡文章說起萬歷東征援朝,總是渲染明軍各種花式吊打日軍,尤其是碧蹄館之戰,那更是明軍戰神李如松率領遼軍鐵騎血虐日軍的經典戰例??稍谡鎸嵉臍v史中,碧蹄館之戰真的是明軍血虐日軍嗎?
明廷對于日本豐臣政權攻打朝鮮一開始并沒當回事,認為進攻朝鮮的日軍還是嘉靖年間小打小鬧的倭寇。所以明朝一開始只是派了遼東的正規軍和地方軍各2000人,外加上逃到明朝的朝鮮義軍1000人便東進救援朝鮮了。結果自然是這5000人鉆進了日軍的伏擊圈,直接被日軍包了餃子。
被日軍狠狠打了一巴掌的明廷這才回過神來,趕緊調集了遼軍1萬騎兵、薊鎮、保定兩地步兵1萬人、宣府大同的騎兵8千人、福建藤牌兵3千人、四川1萬山地兵,任命遼東宿將李如松為防海御倭總兵官,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十月指揮這4萬余人的大軍再次東征援朝。
李如松指揮明軍一舉收復了朝鮮王國的副都平壤,在成功收復了平壤后李如松指揮明軍繼續南下,日軍選擇了收縮戰線放棄了占據的朝鮮半島北方大片地區,向朝鮮王國首都王京(今漢城)集結。由于進軍順利,李如松顯然有些飄了,他只以少量騎兵便直接撲向了王京。
最終李如松指揮的數千騎兵與主動從王京出擊的日軍,在王京以北十五公里的一座小山丘遭遇,這座小山丘上因為有一座叫做碧蹄館的小驛館,所以此戰被稱為碧蹄館之戰。
碧蹄館之戰是明日兩軍在朝鮮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野戰,綜合各種史料看,明軍的騎兵在對日軍野戰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他們在日軍陣中左沖右突。兵力占優的日軍無力遏制住明軍騎兵的沖擊,被圍的明軍成功地突破了日軍的包圍圈,日軍集結優勢兵力,圍殲孤軍南下的明軍的戰略企圖破產。
明軍遼東騎兵在碧蹄館之戰中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是這并不能改變明軍進攻王京失利的事實。
壬午(萬歷二十一年正月),李如松進攻王京,遇倭于碧蹄館,敗績。
對于這點《明史·神宗本紀》里給出了很簡單的總結,而在李如松的傳里則對碧蹄館之戰只字不提。從《明史》的記錄看,碧蹄館之戰似乎并不值得多用筆墨,但是這一戰后,明軍南下的勢頭隨之便弱了下去。
不過其后由于李如松指揮有方,明軍成功地迫使日軍放棄了王京,明軍第一次東征朝鮮取得了極大的勝利。但是《明史》也直言,碧蹄館之戰后李如松收起了對日輕視之心,在對日態度上也轉向了主張和談。
碧蹄館之戰中日雙方記載各不相同,這個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明朝在此戰后的應對,著實讓人有些看不懂了。
這場雙方傷亡并不算大的遭遇戰后,萬歷皇帝似乎一下子就失去了用武力驅逐盤踞在朝鮮日軍的信心。
明軍占領王京后,日軍一派來使者請求和談,萬歷皇帝就立即同意與日方進行談判,并在萬歷二十一年七月時就召回了援朝的各鎮兵馬。
萬歷皇帝之前援朝的決心明明很大,可為何碧蹄館之戰后,隨著收復朝鮮的首都王京,用武力將日軍趕下海的決心便動搖了呢?
下一篇再繼續。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