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是哪一場?不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也不是夷陵之戰,而是發生于公元257年的諸葛誕叛亂。也就是淮南三叛的第三叛,此戰各方勢力云集,兵力達到了空前的52萬!
諸葛誕聚集15萬官兵
公元255年,毌丘儉文欽之叛被鎮壓后不久,司馬師因眼睛震出眼眶死于許昌,由司馬昭接手掌權。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壽春叛變的王凌和毌丘儉皆相繼被誅殺,十分不安,于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養死士以作自保。
司馬昭為了鏟除支持曹魏的勢力,聽從賈充之言,徵召他入朝為司空。諸葛誕接到詔令后十分恐懼,于是在257年五月殺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反抗司馬昭,又派長史吳綱帶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當人質,請求援兵;此為諸葛誕之叛。
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余萬官兵,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閉城自守。——《三國志·諸葛誕傳》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誕其實早早暗中有所準備,所以壽春城中聚集了十多萬的屯田官兵,加上揚州新募集的四五萬士兵,所以諸葛誕的兵力達到了15萬之多。而且還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足夠吃一年的。
東吳出動11萬人救援
諸葛誕不但自己準備充分,而且他還派遣兒子向東吳稱臣求救,掌管孫吳朝政的權臣孫綝大喜,派將軍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人領兵三萬人,與文欽一起去救援諸葛誕;任命諸葛誕為左都護,持符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并封為壽春侯。
孫綝第一波先是派了全懌等人率3萬人前去救援諸葛誕,文欽、唐咨和全懌等趁包圍圈未成突入壽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堅固的包圍圈,所以全懌、文欽等人成功和諸葛誕匯合,此時壽春城內的兵馬已經達到了18萬之多,但是很快司馬昭派王基把壽春城團團圍住。
除了進入壽春城的3萬吳軍,孫綝另外派任命朱異為假節大都督,率領三萬人屯居安豐。曹魏兗州刺史州泰率軍與朱異交戰,朱異大敗,死傷二千人。七月,孫綝率軍救援壽春,進抵鑊里,朱異從夏口趕來,孫綝派他為前部督,與丁奉等統領甲兵五萬解壽春之圍。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東吳對于諸葛誕的反叛和歸降,是非常開心的。所以當時掌權的孫綝,不惜動用了十多萬軍隊試圖增援諸葛誕。文欽曾參與毌丘儉叛亂,失敗后逃到吳國,這次又重新回到了淮南戰場。
司馬昭督26萬大軍平叛
面對諸葛誕的舉兵,司馬昭也是傾巢而動。首先,為了避免后院起火,他裹挾著魏帝曹髦和太后一起親征。其次,他征發青、徐、荊、豫四州兵馬,并從關中分部分軍隊,共同會師淮北,軍隊規模達到了空前的二十六萬。估計司馬昭一方面是怕自己兵力不夠,另一方面也是防備其他地方起兵作亂。
司馬昭率大軍駐屯丘頭,并派鎮東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包圍壽春,派石苞、胡質及州泰領兵抵抗吳兵。朱異因糧秣已失,拒絕再進攻。孫綝大怒,斬殺朱異,但因無力再戰,被迫退還建業。
被圍困的壽春久久沒有等到援兵,諸葛誕部將蔣班和焦彝勸諸葛誕率主力專攻一方,以求突圍,不宜困守壽春;但文欽認為東吳救兵必至,勸諸葛誕固守。諸葛誕不聽蔣班的建議,更意圖殺掉二人,二人于是逃出城投降魏軍。
后來,司馬昭采用鐘會的計謀,偽造剛剛投降曹魏的全輝和全儀的誘降書信,又派二人的親信將書信交給吳將全懌和全端等人。全懌等收到的書信后,果然率眾向曹魏投降,此舉令壽春城民大驚。
258年正月,諸葛誕和文欽及唐咨等突圍但失敗,死傷枕藉,唯有撤回城內。而城內糧食已經接近枯竭,已有數萬人出降,文欽亦意圖盡釋城中的北方人,僅以吳兵據守以減省糧食消耗,諸葛誕不聽,更加因忌恨文欽而將他殺害,文欽子文鴦和文虎知道文欽被殺,於是投降司馬昭。
司馬昭為了瓦解城中官兵抵抗決心,大賞文鴦兄弟,文鴦二人獲封賞更令壽春的兵民喪失戰意,最終司馬昭在二月攻克壽春,諸葛誕兵敗出城逃亡,被胡奮部下士兵擊殺;吳將于詮亦力戰而死,唐咨和王祚則投降,淮南三叛就此結束。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何茲全《三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