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挺穎烈士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上,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人物,他們有的經歷無數次死里逃生,終于與全國人民一起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和蓬勃發展,更多的人卻懷著“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以各種方式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他們所深愛的世界,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
但是,“從記憶中淡去”并不意味著應當被徹底遺忘,反而應當因為他們的歷史功績而被永遠紀念,比如本文的主人公何挺穎。
何挺穎來自陜西秦嶺南部一個相對閉塞的山區。從小立志以科學和實業救國的他,在親身經歷、親眼見到五卅運動中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暴行之后,毅然棄理從文,迅速走上革命道路,并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重要領導人之一。犧牲時的他,年僅24歲。
秦嶺南麓的南鄭縣
現在知道他的名字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如果提到我黨我軍歷史上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三灣改編”,提到毛主席為之慷慨陳詞的黃洋界保衛戰,就不得不說到這位早逝的英雄了。
01、心憂國是的秦嶺少年
何挺穎,字策庸,1905年5月出生于陜西漢中南鄭縣何家灣一戶家道中落的農家。他的父親何根生不僅懂得一些現代的科學知識,而且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因為燒了家里大部分古老的線裝書而成了鄉鄰眼中“離經叛道”的極端典型。
但在年幼的何挺穎眼中,父親卻是一位了不起的“新人物”,能給他介紹很多在那個古老閉塞的小山村里根本見不到的新鮮事物。他的童年便是在對父親的崇拜和新思想的耳濡目染中度過的。
何挺穎8歲進入私塾讀書,常常由于不能背誦前一天的功課而受到老師責罰。不僅老師認為他是個“笨孩子”,連父親何根生也認為他不夠聰明,因此給他取名“挺穎”,字“策庸”,希望他能夠通過啟蒙和開導,從平庸挺進到聰穎。
但是,時間長了人們卻發現,何挺穎雖然不夠“聰明”,卻非常刻苦和勤奮。別人學兩遍就會的,他常常“笨鳥先飛”,學五遍十遍來鞏固。他不但自己學,還要幫弟弟溫習功課。兩年的私塾學習結束時,他掌握的內容比其他同學都要扎實得多,連曾經直言他“笨”的塾師也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說何挺穎“笨是笨,卻很踏實”。
在以后的求學生涯中,何挺穎一直堅持“我不及別人聰明,我必須比別人多下點苦功夫”的韌勁,在學習成績上始終保持名列前茅。
1915年,何挺穎進入高等小學讀書時,他的父親再次失去教職回到家里,嘗試成為一名實業家,并在鎮上開了一個軋棉花的作坊。平時如果機器出了問題,懂一點機械原理的何根生就帶著兒子一起修理,倆人還一起設計過榨油機。一來二去,何挺穎不但對機械、物理和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立志長大了要成為一名科學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國家的商品大量進入中國內陸市場進行傾銷,棉花、布匹等紡織品首當其沖,軋棉花的人越來越少,何根生的軋棉花作坊也最終因為賠本而倒閉了。
當時,正在讀中學的何挺穎,一方面正如饑似渴地閱讀表哥從北京寄來的《努力周報》、《改造》等進步書刊,一方面苦于他所就讀的那所舊式中學暮氣沉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氛圍。
1922年暑假,通過進步書刊開闊了眼界的何挺穎和幾個同學一起發動了“暑假留校讀書”運動,號召大家把能收集到的新書都集中起來,彼此交換閱讀。一時間,《獨秀文存》、《胡適文存》、《東方雜志》、《小說世界》等都出現在他們的閱覽室里。一個假期的苦讀,使參加讀書運動的學生們的思想和眼界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接下來的學期里,當日本拒絕廢除“二十一條”和強占膠州灣的消息傳入秦嶺南部這個閉塞的小城時,何挺穎立即與同學們效仿北京、上海的學生運動,僅僅花了三四天時間,就成功地組織和發動了一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抵制日貨的愛國運動,極大地激發了市民和學生的愛國熱情。
“散沙枉多四萬萬,熱度只有五分鐘,‘中國不亡無天理?!’午夜徘徊心如焚。”——何挺穎當時作的詩
這是古老的漢中歷史上第一次自發的學生運動,令那些腐敗無能卻又因循守舊的舊式官僚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卻又不知所措。據何挺穎自己后來的回憶,這次學生運動是他在新文化運動基礎上邁向政治活動的第一步,也是接受全新的愛國思想的開始。他第一次感受到群眾的力量,也是第一次在純粹的愛國思想指導下組織社會活動。
02、棄理從文:國家急需革命的斗士,而不是候補的博士
1925年初,何挺穎考入位于上海、以理工科聞名的大同大學數學系。進入大學之前,他已經在朋友的影響下讀到了《中國青年》、《向導》等雜志,初步接觸到了一些馬克思主義思想,但大學里的何挺穎依然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希望將來能夠在數學上有所建樹。
大同大學舊址
這年5月上旬,上海日紗廠的工人為抗議日本資本家無故開除中國工人和克扣工資而罷工。15日,日本資本家為報復工人的罷工運動,開槍打死了工人顧正紅,并打傷工人數十名,引起上海工、商、學等各界的強烈憤慨。
原本埋頭于數學研究的何挺穎得知這些消息后,再也無法繼續沉浸于書本。他的思想受到極大震動,愛國激情也被猛烈激發。5月30日,何挺穎參加了我黨領導的大學生和群眾上街演講、游行,聲援工人斗爭的隊伍,卻親眼見到愛國學生被英國警察逮捕,愛國群眾被英國警察開槍射擊,南京路上血肉橫飛的慘象。
而當時的反動政府,不但不對帝國主義的殘暴行為加以阻止,反而千方百計破壞人民群眾的愛國運動,充當帝國主義的走狗和幫兇。殘酷的現實迫使何挺穎痛苦地認識到,當時的中國,最急需的革命的斗士,而不是候補的博士。
五卅運動給何挺穎極大的刺激
從此,何挺穎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于1925年秋季轉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系統學系馬克思主義理論。
其實,何挺穎轉學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當時,經過半年的刻苦學習,他已經被系主任看作一個非常好的“數學苗子”。聽聞他要轉學的計劃,系主任反復勸他“不要辜負自己的數學天才”,并承諾畢業之前就可以留校作為助教,力勸他走“學者”道路;家人則以轉學即停止經濟供給相要挾,希望能制止他的“瘋狂”舉動。
“對數表里查不出救國的良方,計算尺不能驅逐橫行的虎狼……”——何挺穎當時寫給朋友的詩
但是,南京路上愛國學生和群眾慘遭帝國主義屠戮的場景始終在他腦海里盤旋,揮之不去。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在身邊黨員朋友的積極開導下,何挺穎最終放棄成為數學博士,而選擇成為一名“革命斗士”。
“南京路上圣血殷,百年侵略仇很深,去休學者博士夢,愿做革命一新兵”。——何挺穎
轉入上海大學后,何挺穎繼續發揮他從小養成的刻苦勤奮精神,每天讀100頁以上的書以彌補自己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不足。為了讀書,他常常連坐車的錢都沒有;因為夜里讀書時間太長,房東要求他每月額外出5毛錢的電費。在這種捉襟見肘的艱苦生活中,他的精神卻越來越充實,行動也越來越堅定了。
1926年初,組織安排何挺穎在一個工人夜校擔任部分工作。這段時間,他廣泛地接觸產業工人,在和他們深入交談的過程中,何挺穎了解到工人階級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狀況,使他的思想再次為之一振,已有的理論知識對于實際狀況的指導作用也更為明顯。
上海上世紀20年代的產業工人
經過在工人夜校的工作和鍛煉,何挺穎徹底擺脫了兩三年前對國家和自己的未來“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和悲觀情緒,成為一名積極且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03、挺進井岡山,從名不見經傳到成為毛主席搭檔
1926年下半年,在經過一個短期的軍事訓練班學習后,何挺穎被派往北伐軍中,成為李仙品部的一名團級指導員。第二年,隨著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何挺穎被迫離開北伐軍,到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干部連工作。
7月下旬,他所在的警衛團在團長盧德銘的帶領下,準備開赴南昌參加南昌起義。由于起義部隊已經先行南下,他們便在江西修水一帶整休待命。
南昌起義
八七會議后,毛主席為發動秋收起義,組織了中國革命軍第一師的革命武裝,何挺穎所在的警衛團被編入了第一師第一團,何挺穎擔任其中一個連的黨代表。參加秋收起義后,一團從江西修水繼續出發,在向湖南長壽街進軍的過程中遭到以邱國軒為首的叛軍襲擊,不得不改道向瀏陽轉移。幾番輾轉后,他們終于在9月19日到達瀏陽的文家市。
何挺穎在文家市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并為毛主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轉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行游擊戰爭的講話深深折服。
在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的過程中,由于先前的作戰失利和敵人不斷的圍追堵截,加上部隊極為有限的生活條件,造成部隊思想動搖,不少戰士都在轉移過程中或掉隊,或趁機自謀出路去了。但何挺穎憑借著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樂觀的革命精神,途中不斷給戰士們做思想工作,并且以身作則地飽滿的革命熱情鼓舞大家。
何挺穎故居里的雕像
當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的三灣時,起義部隊已經從出發前的1500余人銳減至不到1000人。而毛主席發現,何挺穎擔任黨代表的連隊,不但黨員多,政治氣氛濃厚,而且在沿途竟然沒有一個逃跑的!這使得毛主席眼前一亮,當即決定找何挺穎談話。
談話過程中,毛主席了解到,眼前這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不僅讀過大學,系統地學習過馬克思主義理論,還進行過專門的軍事訓練。當何挺穎提出應當把“支部建立在連隊上、在軍隊中發展黨員、重視黨對軍隊的領導”等看法時,毛主席興奮地說“正合我意”。
1927年9月29日晚,毛主席在三灣村“泰和祥”雜貨鋪主持召開中共前委擴大會議,決定對現有的起義部隊重新進行整編。何挺穎旗幟鮮明地支持毛主席的決定,與主張繼續攻打大城市的冒進派和主張“散攤”的消極派進行激烈辯論,又向搖擺不定的人們耐心解釋整編的各項政策和理由,積極協助毛主席展開整編的具體工作。
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使原本命懸一線的革命隊伍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改編過程中,起義部隊由原來的第一師縮編為第一師第一團。何挺穎臨危受命,被任命為第三營的黨代表。
改編后不到兩個月,我軍在湖南茶陵縣成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但是不到一個月,茶陵縣政府就遭到以吳尚為首的湘桂反動軍閥的反撲,由于敵眾我寡,革命政府危在旦夕。此時,在桂東一帶打完游擊正在返回井岡山途中的何挺穎、張子清等人聽見茶陵方向的槍聲,知是敵我交戰,便立即率第三營前去救援。
暫時打退敵人后,迫于敵人不斷增兵的壓力,他們和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譚震林等人決定暫時將辦公地點搬到鄉村,并把部隊撤回井岡山,但團長陳浩、副團長徐庶等人卻極力反對。他們借口帶部隊出城打游擊,企圖借機投靠蔣介石在湘南的方鼎英部,幸虧毛主席根據何挺穎先前的報告及時趕到,才化解了革命軍隊被分裂的危機。
井岡山時期時期的毛主席
經過這次風波,何挺穎被任命為工農革命家第一師第一團的黨代表。1928年3月上旬,中央臨時政治局和湘南特委決定,把以毛主席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改組為師委,毛主席任師長,何挺穎被任命為師委書記。就這樣,何挺穎和毛主席成了工作上的搭檔,一起為根據地的建設殫精竭慮、廢寢忘食。
4月底,毛主席、何挺穎率領的部隊與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革命武裝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在紅四軍稍后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上,朱德被選舉為軍長,毛主席任黨代表,何挺穎則被任命為軍委委員。
井岡山會師意義非凡
04、驚心動魄的黃洋界保衛戰
從1927年11月開始,隨著工農紅軍先后占領茶陵、遂川和寧岡三縣,在這些地方建立了紅色政權,并進行打土豪、分田地等有利于當地百姓的運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并不斷擴大范圍。
根據地的迅速發展出乎國民黨反動派的意料并引起他們的恐慌。朱、毛會師之后,紅四軍在多次打退敵人進攻的同時,截至1928年7月,根據地的范圍已經擴大至寧岡、永新和蓮花三個縣以及遂川北部、茶陵縣東南部等地區。
1928年8月下旬,毛主席在連以上干部會議上總結剛剛結束的永新戰斗經驗時,指出堅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意義和各項條件,并討論了接下來的行動部署。在得知紅軍主力在湘南戰事失利的消息后,毛主席決定親率第31團第三營到桂東接應朱德的部隊,并命一營堅守井岡山。
毛主席出發后,何挺穎和31團團長朱云卿立即部署一營的工作,安排他們在根據地邊境地區進行游擊戰爭,一方面迷惑和牽制敵人的力量,一方面便于刺探敵情。同時,何挺穎還和一營的戰士們一起深入開展群眾工作,以保衛革命政權。
在此期間,湘贛兩省的敵人趁我軍主力未歸之際,已經將根據地的縣城和平原地區攻入囊中。8月底,湘軍吳尚為搶贛軍之先,率一個師的兵力直逼根據地黃洋界地帶,企圖在紅四軍主力回歸之前一舉消滅井岡山根據地。
黃洋界位于井岡山北面,1300多米的海拔使它成了井岡山的重要關隘之一,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當時,31團一營遠在永新和蓮花一帶打游擊,32團一營在山下的寧岡駐守,只有32團二營守山,而敵人卻有近四個團的兵力來犯。
敵人大舉進犯,而毛主席和朱德兩位主帥以及部隊主力都不在山上。消息傳開,不免人心惶惶,軍隊中出現了打還是撤兩種不同的聲音。
井岡山雕塑園里的何挺穎雕像
在這危急時刻,何挺穎與朱云卿商量后,立即召開連以上干部會議,以極富激情的語言貫徹了毛主席關于堅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指示,并與同志們討論了對付敵人的策略。
“五百五十里井岡山的地勢好,有紅米南瓜吃,經過幾個月的工作,黨恢復了,群眾起來了,這是很好的割據地區。我們在這里有了依托,可以進退自如地打仗,擴大割據地區,敵人對我們是無可奈何的。若失掉了井岡山,我們將會是‘虎落平陽被犬欺’了”。——毛主席在永新會議上關于堅守井岡山的指示。
最終,與會同志決定發動發動群眾、協同作戰,誓死保衛黃洋界。會后,在何挺穎和戰士們的積極動員下,山上幾乎所有群眾都立刻行動起來,削竹釘,運彈藥,送飯食,修工事,兒童團和少先隊也被安排得井井有條。原本在山下駐守的31團一營營部和一、三兩個連也已在接到通知后連夜上山。
黃洋界保衛戰
在何挺穎和朱云卿的指揮下,我軍分別以竹釘、竹籬笆、檑木滾石和四五尺寬的墊有竹釘和草刺的壕溝作為由遠及近的四道障礙,又以巨石累成的掩體作為最后一道障礙。在軍民一心、齊心協力的合作下,敵人經過多次強攻,也沒有沖破我軍設置的第五道屏障。
8月30日下午4點多,疲憊不堪的敵人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掙扎著再次進攻,企圖攻破我第五道防線。這時,何挺穎和朱云卿一邊安排戰士主動攻擊,做出朱毛紅軍已經回來了的架勢以迷惑敵人,一邊命人把軍隊里唯一的一門迫擊炮架到發射臺上。
這門迫擊炮有三枚炮彈,但是由于放置時間過久,前兩枚都沒能發射成功。炮手小心翼翼地把第三枚炮彈裝入炮筒發射后,只聽“轟隆”一聲,炮彈準確地落在了敵人的指揮所爆炸了。
本就渙散不堪的敵軍,在聽到指揮所被炸的聲音后,又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揮舞著兵器的紅軍戰士,以及他們斗志高昂的震天喊聲,一個個感到頭昏腦漲,在煙霧彌漫的暮色中倉皇逃竄。
就這樣,在何挺穎和朱云卿的指揮下,我紅軍戰士與當地群眾同仇敵愾,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擊退了數倍于我軍的敵人,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也使我黨和紅軍保住了井岡山這塊寶貴的革命根據地。
毛主席聞訊后,欣然提筆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05、英才早逝后,朱德:“那是一個好同志,好同志,太可惜了!”
黃洋界保衛戰之后,何挺穎先是在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第二屆邊界特委委員,又在1928年年底在陳毅的陪同下,被調任為紅軍第28團的黨代表和團黨委書記,成為林彪的搭檔。
由于聲名在外,加上工作得法,何挺穎在28團指戰員中始終享有極高的威信。然而,天妒英才或許不只是個傳說。
黃洋界保衛戰勝利僅僅半年后的1929年1月中旬,何挺穎隨毛主席、朱德和陳毅等率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開拔,在1月24日的大余戰斗中不幸身負重傷。大余戰斗失利后,部隊轉移至廣東南雄烏逕時又遭到敵人突襲,何挺穎不幸墜馬犧牲,年僅24歲!
得知何挺穎犧牲的消息,毛主席哀痛不已,朱德元帥也在后來回憶起何挺穎時對王炳南說:“那是一個好同志,好同志,太可惜了!”
24歲,正值生命之花火熱綻放的青春年華。如果在今天,24歲的年輕人應該是大學畢業、剛剛步入社會的起步階段,90多年前何挺穎卻帶著他對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卓著功勛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長眠于黃土之下。
這位出生于秦嶺南部、漢水之濱,曾被認為是“笨孩子”的革命英雄,向人們演繹了一名資質平平的普通人,如何通過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需求和前途深度結合并建功立業的過程。他雖然年紀輕輕就犧牲了,但正是由于在國家需求與個人前途之間的選擇和不懈的行動,他在其中得到了永生,成為了值得今天每一個人為之紀念的英雄。
何挺穎故居
隨著時間的流逝,英雄們曾經鮮活的面孔或許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褪色,人們曾經熟悉的名字也可能被漸漸遺忘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但是,作為英雄的后人,我輩在享受他們的奮斗成果的同時,也應當始終銘記,正是英雄前輩們奮不顧身和浴血奮戰,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和安寧。
謹以此文紀念來自陜西漢中的何挺穎烈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