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種的這個西紅柿是從壽光引進的新品種,市場價最高的時候一斤15元。”4月5日,在曲阜市吳村鎮峪西村的溫室大棚里,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含正忙著采摘西紅柿。
李含今年50歲,曾在“中國蔬菜之鄉”壽光15年,學習了蔬菜種植和智能溫室大棚建設。2019年,他放棄壽光的事業,回到了峪西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2005年的壽光,農業革命的浪潮正席卷這片土地。時年30歲的李含在蔬菜大棚里,第一次見識到荷蘭熊蜂授粉的神奇:當這些毛茸茸的小生命在花間穿梭,替代傳統的人工授粉時,他觸摸到了現代農業的脈搏,像海綿般吸收著壽光的農業智慧,他參與建設的智能溫室能自動調節溫濕度,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控著作物的“生命體征”。
李含在西紅柿大棚里。
這些經歷在2019年遇到峪西村貧瘠的土地時,開始迸發出驚人的能量。面對村民“豐產不豐收”的嘆息,李含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土:“壽光的土地能種出‘金疙瘩’,咱們這山腳下的半砂土也能找到出路。”
實際上,峪西村歷來就有種植林果和蔬菜的傳統,但由于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不理想。李含認為是蔬菜品種沒有選對,隨后他帶著土壤樣本三赴壽光,最終鎖定草莓西紅柿這個特色品種——既能適應本地氣候,又能填補高端市場空白。
“要讓技術生根,得先讓鄉親們看見真金白銀。”李含深諳這個道理。他在村頭搭起簡易大棚,用壽光學來的吊蔓栽培法種出第一季草莓西紅柿。當晶瑩剔透的果實掛滿藤蔓,原本觀望的村民忍不住鉆進大棚:“這果子比俺種的普通番茄貴三倍?”李含笑著掰開一個,沙瓤里透出草莓香:“您嘗嘗,這就是科技的味道。”
2021年,通過上級資金的幫扶,峪西村建起了現代化農業大棚,8座現代化農業大棚順利完工。
峪西村發展的西紅柿大棚。
可技術推廣遠比想象艱難。老莊稼把式孔吉華堅持傳統種植,直到李含用手機展示智能溫控系統:“溫度高0.5℃,糖度就降1度。”他自費帶村民到壽光參觀,當大家看到手機APP控制的水肥一體化系統時,眼睛亮了起來。如今,峪西村的物聯網大棚里,傳感器如同“電子農人”24小時值守,手機成了新農具。
李含的野心不止于幾個大棚。西村將再擴建12個智能蔬菜大棚,并借鑒壽光的合作社模式,建立起“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產業鏈。
5年多的時間,李含把新品種和新的種植模式從壽光“搬”到了峪西村,在村里建起了現代農業產業園。“我們這個現代農業園雖小,但效益好,今年8個大棚總收入突破了50萬元,純收入25萬元。”李含笑著說。
村民李士文今年70歲,自大棚建好后就在這里工作。“我在這里干一天能掙80元,一個月下來就是2400元,一年大概能干十個月。再加上還有自己種地的收入,足夠我們老兩口花了,也給孩子們減輕了負擔。”李士文說。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張超 通訊員 曹楠 蘇執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