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初,蔣經國病逝,他在生前做的最后一個重大決定,就是準許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的政策,此事竟然與大陸當年拍攝的一部名叫《血戰臺兒莊》的電影有關。
相傳,這部影片于1986年4月香港首映后,宋美齡和蔣經國就千方百計托人取得了一盤拷貝的電影錄像帶,還特地邀請了國民黨中央全體常委人員觀看。
“從這個影片看來,第一,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第二,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
僅憑蔣經國此言就能看出,《血戰臺兒莊》無論在藝術領域還是政治層面都取得了同類作品望塵莫及的高度,至今仍是公認的經典電影佳作。
即便輝煌至此,早在電影送審時,一度險些不能公映,好在程思遠的據理力爭,才有了后續的感人故事。
程思遠為何人?曾是李宗仁秘書的他,又為何會如此關心這部電影?作為蔣經國在大陸的摯友,他如何借由這部電影促成了臺灣開放探親?
回首往事,一部謳歌抗戰血淚史的影片,在和平年代打開了兩岸交流的序幕,個中內情值得后人了解、反思、借鑒。
1965年,程思遠陪同李宗仁回歸大陸,從那之后,他開始全身心投入到祖國統一事業中去。
80年代初,回鄉探親之際,當地領導向他匯報了一則消息,對方聲稱蔣經國的一位侄女在游覽桂林時曾透露了一個重要情況:
“假使大陸承認國民黨也曾經是抗日的,那么臺灣對大陸的政策會起根本性的變化。”
對于心思縝密的程思遠而言,這一消息彌足重要,是改善兩岸關系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隨即回到北京向中央有關部門提議舉辦一些紀念“七七事變”及抗戰的活動。
此后不久,被擱置數年的《血戰臺兒莊》劇本被廣西電影制片廠翻了出來,從籌拍階段開始,程思遠就貢獻了諸多寶貴建議,全心全意為這部電影的上映保駕護航。
眾所周知,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自全面抗戰以來,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這場戰役以五萬將士的傷亡代價殲滅日軍一萬余人,為抗戰注入一針“強心劑”,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不可否認,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合作背景之下的結果。
當時,國軍以李宗仁為總指揮,集結了湯恩伯、孫連仲、張自忠、王銘章等將領的部隊,與板垣征四郎率領的第五師團和磯谷廉介率領的第十師團等日軍精銳部隊展開的一場生死較量。
其中,滕縣保衛戰作為臺兒莊戰役的序幕尤為慘烈,川軍將領王銘章率部死守滕縣,全師幾乎損耗殆盡,最終以犧牲換取了臺兒莊布防的寶貴時間。
然而,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抗戰貢獻長期被淡化,并被貼上了“消極抗戰”的標簽。
1985年,廣西電影制片廠籌備拍攝《血戰臺兒莊》時,導演楊光遠和編劇陳敦德便意識到這一敏感問題。
他們走訪了數百名戰役親歷者,查閱大量檔案資料,并特別邀請臺兒莊戰役指揮官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擔任顧問。
程思遠不僅是李宗仁的智囊,也是推動李宗仁1965年歸國的關鍵人物,他深知還原歷史真相對于凝聚民族共識的重要性。
1985年9月,電影剪輯工作完成,10月末,電影局邀請幾位中央領導以及程思遠共同觀看,實則就是審查環節,觀影后,其中一位領導人當場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我們對當時的一些歷史事實不太清楚,很難發表意見。”
眾人沉默不語,程思遠見狀果斷發言:
“這部片子我始終參與,從劇本的編寫到影片的攝制都提供了意見和資料,我認為這部片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同時,他還提出了兩個關鍵原則:
第一,如實呈現國民黨軍隊的抗戰形象。
第二,展現共產黨人在戰爭中“實事求是”的胸懷。
在程思遠看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是無數普通士兵用血肉堆出來的。他們的犧牲不能被抹殺。”而這一觀點也直接影響了影片的創作方向。
例如,影片中既有李宗仁運籌帷幄的鏡頭,也有士兵舉著大刀與日軍白刃廝殺的慘烈畫面,甚至還原了士兵因裝備落后導致刀刃卷刃的真實細節。
然而,程思遠的參與并非一帆風順。當時黨內對如何評價國民黨抗戰仍然存在分歧,部分人認為影片“對國民黨軍隊的正面塑造過多”。
面對質疑,程思遠以親歷者身份據理力爭。
他指出,影片中蔣介石“在戰場不怕日機轟炸”的鏡頭曾引發爭議,但這個細節來自真實歷史,臺兒莊戰役期間,蔣介石確實親臨前線視察,甚至險遭日軍轟炸。
而程思遠的堅持也說服了審查部門,最終保留了這一關鍵情節
其實,從還原史實的角度來看,程思遠身為戰役參與者的確有足夠分量的發言權,沒過多久,這部影片得以順利通過審查,有知情的電影局工作人向他透露了一個重要內情:
“幸好您講了幾句話,不然這個片子可能只會內部發行,不能公演了。”
從大陸政治立場出發,當年《血戰臺兒莊》險些無法公映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很多人看過電影都會產生“國民黨的旗出現太多了”、“看不到共產黨抗戰的力量”等等質疑,對此,一位中央軍委領導人的回應發人深省。
“臺兒莊這仗是人家打的嘛,不掛國民黨的旗,難道掛共產黨的旗不成?”
如此回應的背后,是對這部電影尊重歷史、還原史實的高度肯定,同時暗示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血戰臺兒莊》的大獲成功就在于嚴謹的紀實風格,將真實的歷史搬上熒屏。
比如,導演楊光遠為了還原戰場細節,斥資240萬元搭建實景(在當時可以說是天價預算),甚至從軍事博物館借來日軍鋼盔和軍刀作為道具。
編劇陳敦德在劇本創作階段,不僅參考了中方檔案,還搜集了日軍作戰日志,以確保視角的客觀性。
在拍攝期間,程思遠多次親自前往片場,糾正細節錯誤。例如,他提醒劇組:臺兒莊戰役中,中國軍隊的軍服應為灰藍色而非土黃色,這一建議讓影片的服化道更貼近史實。
此外,影片結尾處“士兵用身體堵住城墻缺口”的畫面,靈感源自張自忠將軍在臨沂阻擊戰中“以身殉國”的真實事跡,這一設計既突顯了犧牲精神,也暗含對國共將士的集體致敬。
1987年2月,大陸批準影片公映,明確指出“今年是臺兒莊戰役49周年,該片可在全國發行放映”。
而影片在上映之后引發了劇烈反響,大陸影院座無虛席,觀眾在尸橫遍野的戰場畫面前集體起立默哀。
值得一提的是,程思遠早年間就曾努力說服蔣經國開放兩岸交流政策,這部電影對他推動兩岸關系回暖堪稱神助攻。
在大陸公映的前一年,該片在香港首映時,臺灣駐港機構負責人謝忠侯觀影后立即向蔣經國匯報,稱影片“客觀呈現了國軍抗戰功績”。
蔣經國在觀看影片后感慨:“大陸承認了我們的抗戰貢獻。”這一評價直接推動了臺灣當局的政策調整——1987年底,臺灣宣布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數十萬分離近40年的家庭得以團聚。
而程思遠得知后不禁感慨:“歷史真相從來不是負擔,而是和解的橋梁。”
此外,早在李宗仁海外歸來時,周總理就曾在歡迎宴會上提及將臺兒莊大捷這場戰役拍成電影,當時在場眾人一定想不到,這部電影在20幾年后推出時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反響。
因為周總理種下的心錨,讓知情的愛國電影人及程思遠本人多年來一直牢記囑托,不斷找尋機會將其變為現實,也才有了這部“打破海峽堅冰的電影”橫空出世。
有人說,《血戰臺兒莊》是“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的抗日題材開山之作”,諸君更要知道,以程思遠為代表的推動者們,他們的良苦用心值得銘記。
《血戰臺兒莊》的公映,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成功,更是對歷史觀的修正。程思遠在晚年回憶這段經歷時坦言:“我們不是在爭一部電影,而是在爭后人看待歷史的眼光。如果連真相都不敢直面,民族記憶就會斷裂。”
而影片的成功也證明了,只有正視歷史才能凝聚民族共識,而回避或篡改只會加深隔閡。
如今,臺兒莊戰役的硝煙早已散去,但《血戰臺兒莊》留下的啟示依然鮮活:
真實的歷史無需粉飾,更不應被政治立場所綁架。正如程思遠所堅信的——唯有尊重事實,才能讓犧牲者的血不白流,讓民族的記憶永不褪色。
參考文獻:
《電影《血戰臺兒莊》的奇特效...后促使拉開兩岸公開互動序幕_孟紅》
《《血戰臺兒莊》和臺灣開放探親_薛建華》
《一部電影打破海峽堅冰——《血戰臺兒莊》的拍攝和上映_丁曉平》
《《血戰臺兒莊》誕生記_顧育豹》
《《血戰臺兒莊》誕生記_孟偉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