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4月10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廣東電視門戶上線儀式暨廣東省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新聞發布會在廣州舉行。南都記者了解到,廣東省教育廳印發《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與人工智能融合應用指南(試行)》,打出一套人工智能教育課程設置、資源開發、師資建設、素養提升、育人賦能的“組合拳”。
其中,廣東省的課程綱要在課時安排、資源開發和平臺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比如課時方面要求原則上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課時,初中7-8年級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
“2+1”方案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體要求
會上,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如鵬指出,近年來,廣東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23年,省教育廳制定《廣東省教育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7)》,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全省中小學(含教學點)學校實現寬帶接入率達100%,超100M寬帶速率達100%;課室多媒體設備配備率超99%。2024年,作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應用試點省,我們以國家平臺應用為抓手,以集成化、智能化為重點,印發《廣東省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行動方案(2024-2027)》,提出全省推進“人工智能+基礎教育”的“總綱”,實施人工智能教育課程建設、師生數智化勝任力提升等系列行動。面向 20個區域設立人工智能實驗項目,探索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助教、助學、助評、助管、助研的有效路徑。
今年,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及教育部關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工作部署,我們堅持“先行先試”理念,集中組織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專家、中小學信息科技骨干教師協同研制了廣東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養1綱要”方案(以下簡稱“2+1”方案),分別是“兩大素養框架”-《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1”個課程綱要-《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2+1”方案從課程設置、教學資源、師資建設、培養目標等方面,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體要求,為各地、各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基于國家平臺整合人工智能進行教學創新,開展師生人工智能素養評價提供參考。
兩大“素養框架”方面,教師素養框架包括意識理念、知識技能、實踐應用、專業發展、社會責任等5個維度。學生素養框架包括人智觀念、技術實現、智能思維、倫理責任等4個維度。素養框架既注重教師素養和學生素養的內在統一性、整體性,又各自側重教和學、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可持續發展。
《課程綱要》對人工智能課程的性質、目標、結構、內容與學段要求、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課程實施與評價建議、課程管理與保障進行了規范。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數據、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發展人機協作思維,踐行安全、包容、公正的倫理準則,助力學生從技術使用者向技術設計者進階,培育兼具家國情懷、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
在課時安排、資源開發和平臺支持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系統推進,打出AI教育組合拳。“2+1”方案從目標層提出了師生素養框架,明確了師生素養能力坐標,從路徑層制定了《課程指導綱要》,提供了從課程到課堂的實施路徑。解決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標可依、有課程可用、有教師可教”的問題。
全國率先,構建師生AI素養框架。在全國率先提出中小學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明確了三級指標,進行了具體化描述。尤其是《教師素養框架》,從意識理念、技術能力、教育應用、專業發展以及社會責任五大維度分別回答了智能時代教師的職業使命、必備能力與責任擔當,為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系統提升人工智能素養提供了指引。
全鏈閉環設計,課程可落地、可評價。廣東著力建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全鏈條AI育人體系。
課程綱要明確了廣東省人工智能課程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人智觀念、技術實現、智能思維、倫理責任。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分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明確了學段目標。各階段的課程目標層層遞進,既避免“一刀切”,也避免“原地踏步”學習。課程內容涵蓋了從核心概念到技術實現,從關鍵技術到系統建構,從生活應用到社會影響的完整知識體系。通過通識課的學習,逐步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養。廣東省的課程綱要在課時安排、資源開發和平臺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比如課時方面要求原則上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課時,初中7-8年級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要求統籌信息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和課后服務,一體化實施,防止重復交叉。高中階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兩周一課時,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創新。綱要提出要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建議采用成長記錄袋、學習活動記錄表、學習數據、作品評價、量表測量等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鼓勵各地探索將人工智能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加強對人工智能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轉崗培訓等方式充實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師隊伍。鼓勵各地加大對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將人工智能課程普及納入財政預算,支持資源開發、教師培訓、硬件設施建設等,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經費籌措機制。
為整合國家平臺之“優”和人工智能之“智”,激活“倍增效應”,目前廣東省正在制定AI工具與國家平臺融合應用指南,以國家平臺為樞紐,對如何基于國家平臺進行AI資源共享共建、AI課堂教學創新給出“基本式+變式”的應用模板和參考范例,共同促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人工智能應用深度融合,形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應用試點的“廣東方案”。
統籌:尹來 游曼妮
采寫:南都記者 孫小鵬
攝影:南都記者 蔡文茵 羅雪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