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中心關節與足踝病區楊佩教授團隊成功開展2臺應用最新一代無圖像CORI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膝關節雙間室置換術。患者術前無需行CT掃描,既減少輻射傷害,又有效縮短術前準備時間。術后6小時即可開始康復訓練,術后次日可下地行走,疼痛緩解顯著,手術更快速、更精準、更安全。
“如何提高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減少術后并發癥風險,是楊佩團隊長期以來重點關注的問題。”作為一項毫米級手術,膝關節置換對截骨精度和角度控制要求極高,1mm的截骨量,1°的角度差異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術后效果。楊佩介紹,膝關節附近的肌腱、神經、血管眾多,傳統手術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保護,稍有不慎可能導致嚴重的損傷。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可以完美解決上述臨床問題,醫生能夠準確掌握患者的手術部位信息,讓手術變得更加精準、安全和高效。
“早上起床后再也不用等半個小時再下床,直接能去遛彎了,這手術做的真好!”張大爺神采奕奕地說。張大爺以前早晨起床或久坐后會自己會出現僵硬感,活動困難、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后才能逐漸緩解。在醫生指導下嘗試過口服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對乙酰氨基酚等止疼藥,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等潤滑軟骨保護劑,但均治療效果不佳。“廣場舞現在跳的也很得勁!”60歲的李阿姨也感慨。李阿姨談到:“以前自己行走、上下樓梯、蹲起等活動中,疼痛會明顯加劇,甚至可能出現突然的劇痛,已經不敢長時間行走了。”她自行熱敷、冷敷,抬高患肢,在醫生指導下做過電刺激、超聲波等治療,只能短暫地緩解疼痛,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楊佩團隊通過術前多學科評估,為兩名患者實施CORI機器人輔助手術。術中,CORI機器人通過實時三維骨面建模技術,動態提取患者膝關節解剖數據,楊佩教授團隊結合術中力線測量與關節間隙平衡調節功能,個性化規劃截骨方案,誤差控制在亞毫米級,同時減少了對軟組織的侵襲。機器人手持磨鉆系統精準執行截骨計劃,并輔助完成假體定位與安裝,顯著提升了手術的精確性與安全性。
該院骨科中心關節與足踝病區副主任田潤介紹,CORI機器人技術尤其適用于嚴重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膝關節僵硬等患者,其無需術前CT的特點可降低輻射風險,通過優化截骨與軟組織平衡,減少了術后并發癥風險。行膝關節雙間室置換術的患者年齡大多在50歲至75歲,對于一些年齡超過75歲的患者,如果身體狀況良好,手術耐受性高,可以考慮進行膝關節雙間室置換術。而對于年齡較輕但病情嚴重的患者(如45-50歲),如果保守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也可以考慮手術。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中心關節與足踝病區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手術例數及難度位居西北地區領先。”科室致力于開展新型人工關節假體的設計、復雜初次人工關節置換、人工關節翻修術、微創髖膝置換術等相關技術,持續探索機器人技術在保膝、保髖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助力西部地區骨科診療水平全面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