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唯一一個用行動挑釁中國底線的國家,立陶宛在四年之后,終于認清了現實。
他們感到十分失望,因為直到現在,美臺所承諾的合作始終沒有音訊。
而這邊,與中國大陸鬧翻的代價,他們越來越承受不起了……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立陶宛為什么敢挑釁中國
2021年,立陶宛以101票贊成,11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一項決議,他們將正式允許臺當局在立陶宛以“臺灣”的名義設立代表處,要知道,這一行為無異于將臺灣與“國家”畫上了等號。
鑒于立陶宛的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中國的“一中”原則,我國當即決定,將與立陶宛的關系降為代辦級,并且全面禁止立陶宛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在中國貿易占據全球市場分量如此之重的情況下,立陶宛為什么有底氣第一個支持“臺灣”呢?
首先,他們已經提前預估過了中立關系破裂所帶來的損失了。當時立陶宛評估,中立貿易不過數億歐元,他們能夠承受得起。
其次,與中國大陸的關系雖然破裂,但是臺灣和美國會給立陶宛帶來足以彌補損失的經濟。
美國表示,放手去做吧,美國永遠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他們給立陶宛提供了6億美元的信貸,并且立陶宛外長還被美國高規格接待了。
美國的支持給予了立陶宛莫大的底氣,而同時,歐盟也堪稱立陶宛最堅強的后盾,他們也能夠為立陶宛提供相當的經濟支持。
另外,就是臺灣當局給立陶宛的底氣了。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臺灣當局都在世界范圍內搞“金元外交”,也就是用金融經濟手段來獲取其他國家對他們的支持。
讓立陶宛敢于冒這個風險一試的,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民進黨當局的承諾。
根據國民黨人士的爆料,民進黨當局與立陶宛簽訂了半導體合作,雙方預算總共達到了650萬歐元。
不過,后來立陶宛拿捏住了民進黨當局的心態之后,不僅要求民進黨當局單方面承擔這650萬歐元,還要求臺灣支付1400萬歐元來購買技術,也就是說,民進黨當局白送技術還要掏錢。
可民進黨當局答應了,臺灣的承諾,美國的支持,歐盟的經濟,都讓立陶宛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那個瘋狂的決定。
彼時他們還在狂歡,幻想著未來的宏偉藍圖,稱要讓立陶宛成為歐洲的硅谷,五年五座芯片廠,數萬個高薪崗位必然讓立陶宛的經濟一飛沖天。
所以跟立陶宛所預設的中立關系破裂之后造成的數億歐元損失比起來,立陶宛是真的認為自己能夠承受得起。
然而,當立陶宛抱著幻想出發之后,現實卻越來越偏離了他們預設的軌道。
徹底的錯誤預估
首先,中立關系降級之后,直接對立陶宛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他們忽然意識到,數億歐元的損失還是太保守了。
中國拒絕了立陶宛的牛肉、酒、巧克力等等產品,甚至還將中歐班列硬生生繞了個道。
但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最恐怖的是,一些企業并不愿意與中國市場交惡,從而選擇了割舍立陶宛業務。
比如說德國馬牌輪胎、海拉集團等等,他們原在立陶宛有工廠,但為了保證和中國正常的貿易,直接選擇關停工廠,給立陶宛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再者,立陶宛發現自己對美國和歐盟的預期太過樂觀了。美國是給立陶宛提供了6億信貸沒錯,美國也支持立陶宛的行為沒錯,但立陶宛并沒有得到來自美國的一點好處。
可以說,迄今為止,美國在支持立陶宛的行動上就只是動了動嘴皮子,立陶宛的經濟一點都沒有改善。
而歐盟就更不用說了,身為歐盟的一員,立陶宛本想著再不濟歐洲其它國家還能來幫扶自己一把,可實際上,歐洲許多國家在俄烏沖突開始之后,陷入了自身都難保的地步。
在自身經濟都遭遇困境的情況下,歐洲還怎么幫助立陶宛呢?
另外,歐洲也有一些國家對立陶宛的行為感到不滿,歐盟一向自詡團結友愛,但立陶宛卻不和歐盟打招呼,直接站隊美國,這無疑加劇了歐洲內部的分裂。
在經濟和立場的雙重作用下,歐盟也幾乎拋棄了這個小國。2024年1月,歐盟停止了對中國的訴訟,而當時德國總理朔爾茨直言,立陶宛問題不應影響中歐關系。
在美國和歐盟都靠不住的情況下,立陶宛只能寄希望于臺灣當局所給予的承諾。
臺灣“沒誠意”
在立陶宛做出行動之后,民進黨當局立即展開了一系列與立陶宛的合作,其中還承接了大陸拒絕的農產品以及肉制品。
然而,僅一年之后,立陶宛就笑不出來了。立媒在2022年報道稱,臺灣地區以“質量問題”為由,拒絕了立陶宛農產品入臺。
著急的立陶宛與兩家臺灣公司立即進行了談判,結果一個遭拒,一個干脆不回復,甚至還搞了出你說谷物,我說牛肉等類似驢唇不對馬嘴的對話。
而芯片工廠的建設更是讓立陶宛惱火,該國科技巨頭氣憤在社交媒體上發言,稱立陶宛和臺灣的半導體合作項目被迫中止了。
究其原因,兩個方面,第一,立陶宛政府的鍋。政府當時表示會供應足夠的電力,結果四年時間過去了,立陶宛電力容量仍然無法改善,甚至在未來兩年時間內都看不到希望。
另一個,立陶宛政府的土地審批進展緩慢,他們在預定時間內根本無法正常建設工廠。
第二則是臺灣方面的鍋,他們當時無償“購買”臺灣的技術,本想著讓芯片產業在立陶宛發揚光大,可臺灣工研院為立陶宛提供的晶圓技術,被企業吐槽起碼落后十年。
在預期全部偏離軌道之后,立陶宛經濟繃不住了。2023年,立陶宛木材、乳制品等主要產業陷入癱瘓;2024年,立陶宛國債規模突破470億美元,占據其GDP的80%。
立陶宛議會議長
2025年,立陶宛議會議長遺憾表示,他和總理看法一致,都認為立陶宛和臺灣的合作并未實現。
并且他還強調,“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是“不應出現的名稱”,他們對臺“過度樂觀”了。
可惜,世上沒有后悔藥,立陶宛終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臺海網:立陶宛議長質疑“對臺合作”
上觀新聞:世界級韭菜!為和立陶宛合作,臺灣投1400萬歐元,無償送半導體技術
中國臺灣網:立陶宛與臺灣地區半導體合作項目因“雙缺”擱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