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果茨基用心理學來豐富馬克思主義,也用馬克思主義來充實心理學;從而使得馬克思主義以新的心理學方式充滿活力,也讓心理學以新的馬克思主義方式充滿朝氣。
原文 :《維果茨基的馬克思主義心理學研究再審視》
作者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榮休教授 周延云
圖片 |網絡
20世紀20—30年代,西方傳統心理學處于危機之際,亦是十月革命之后蘇聯建國初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這位“心理學領域的莫扎特”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社會文化歷史視角出發,借鑒《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聚焦人類高級心理機能問題,創建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歷史心理學理論,他的代表作有《思維和語言》《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等。
《維果茨基和馬克思:邁向馬克思主義的心理學》(2025年1月,中央編譯出版社)一書是由世界著名維果茨基學者、馬克思主義文化心理學家卡爾·特拉納(Carl Ratner)和達尼埃爾·努內斯·恩里克·席爾瓦(Daniele Nunes Henrique Silva)編著的論文集,反映了國外維果茨基馬克思主義心理學研究的最高水準和學術動態。維果茨基用心理學來豐富馬克思主義,也用馬克思主義來充實心理學,從而使得馬克思主義以新的心理學方式充滿活力,也讓心理學以新的馬克思主義方式充滿朝氣。
1
文化歷史心理學與唯物史觀相遇
美國學者特拉納把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社會意識原理和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心理理論相結合,提出了基于決定性生產方式的宏觀文化因素的錐體社會模型,認為社會意識包括心理現象的終極解讀在于生產方式。他還給出了消除心理缺陷和實現心理滿足的馬克思主義心理學方法論:資本主義社會的心理缺陷歸根結底在于壓迫性生產方式這一宏觀文化要素,而要消除心理缺陷不能僅僅改善心理層面,必須在社會結構更深層次即用民主、合作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壓迫性生產方式;而這種合作性的生產方式會孕育出滿足性的宏觀文化因素,從而實現心理的滿足。
同時,特拉納還提出,要從非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提取重要的心理問題無意識,去研究無意識的文化歷史根源及其與高級心理活動的關系??梢姡乩{建構的科學-政治雙螺旋結構的心理學遵循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從心理學層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意識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人的解放理論;同時,特拉納的馬克思主義一般心理學并非把維果茨基所有的宏觀文化要素都還原為經濟要素,而是以生產方式決定性的宏觀文化要素系統來解釋人類心理現象,從而使維果茨基心理學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式得以豐富和發展。但是,關于新的生產方式如何建立、舊的生產方式如何鏟除,特拉納主要從心理學的干涉主義即新社會系統的目標設計和新階級意識的建構等主觀方面找尋解決的途徑,這是其理論的不足。
2
為心理現象的研究提供唯物史觀視角
在上述馬克思主義心理學一般理論背景下,學者們討論了馬克思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與維果茨基思想之間的聯系。利吉亞·馬西婭·馬丁斯認為,維果茨基在譜寫心理學領域的《資本論》時,立足于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歷史、辯證地看待心理現象,找到了人類精神的最小單位“詞義”來解釋人類心理的本質,為馬克思主義心理學描繪出具體的方法論基礎。達尼埃爾·努內斯·恩里克·席爾瓦等認為,維果茨基和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語言學家巴赫金、沃羅奇諾夫提出了工作、意識和語言符號之間的相互構成關系:作為轉化自然的社會性工作(集體勞動)是維果茨基思想的本體論基礎,也是人類高級心理活動意識的起源,意識是由儀器、心理工具符號和人類社會關系來調節的;而作為人類生產實踐產物的語言符號則是深深糾纏于生產方式之中的意識形態表征。安迪·布倫登認為,借鑒馬克思書寫《資本論》的“(經濟)細胞(商品)分析方法”,維果茨基提出了心理學研究的 “單元分析方法”。他為后世留下了多達五種不同的單位分析范例:“符號中介行為”“詞義”、perezhivaniya(俄語生活經歷)、“缺陷-補償”“社會發展狀況”。彼得·費根鮑姆認為,評價維果茨基心理學的馬克思主義性質首先應該對其理論之旅進行描述,然后從三個方面(作為分析的焦點和單位的主題的選擇、辯證地綜合分析方法和既定事實的一致性、理論和方法的一致性)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和維果茨基的言語思維發展理論進行比較分析,結論是維果茨基的兒童言語思維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性質的心理學。
學者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拓展到心理學領域,為心理現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唯物史觀視角和新的唯物辯證法方法論取向。
3
維果茨基馬克思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應用
學者們分析了維果茨基馬克思主義心理學在具體心理學課題,尤其是想象力、應用語言學和語言概念問題上的應用??ǖ賮啞ゑR黑里研究了維果茨基關于想象力和創造性活動的討論中所體現的馬克思原著中本體論、人類學和認識論的基本原則。維果茨基的本體論立場與馬克思著作中關于人的本體論立場是一致的,即對人作為創造性社會存在物的肯定——“正是人的創造性活動使人成為面向未來的生物,創造未來,從而改變自己的現在”,這就是維果茨基探討想象力和創造性活動問題的人類學維度。想象力是創造性活動的前提條件,為了描述創造過程,維果茨基強調了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四種結合方式,而這些布滿了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痕跡,展示了想象力和創造過程的認識論維度。詹姆斯·P.蘭道夫對馬克思辯證法的解讀借用了伯特爾·奧爾曼的思想:抽象、反向和正向的歷史分析和實踐,并闡明了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應該具有內部聯系性、整體性和歷史性特征;將維果茨基理論運用于應用語言學不僅要遵循個體發展研究的歷史性和過程性原則(如動態評估研究),而且在教學實踐中要關注語言個體與外部環境互動所獲得的質性發展。愛德華多·莫拉·達科斯塔等提出,約翰·肖特的語言建構主義和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語言觀無法整合到一起,因為肖特無視維果茨基關于詞的演變與生產關系、階級劃分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的觀點。
我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深感,書中學者把維果茨基文化歷史心理學理論運用于想象力、應用語言學,尤其是二語教學和語言概念這些具體的心理學問題的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相互豐富、相互發展上深有啟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心理學的童年想象力和創造力問題、個體發展研究、質化研究理論和方法、語言概念的生產方式和階級解讀提供了哲學理論基礎和歷史、辯證的方法論;而心理學關于上述具體問題的探討,從心理層面豐富、發展了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和唯物辯證法。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6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