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隨著車內ECU(電子控制單元)數量從傳統的100多個銳減至不足30個,并向中央控制器演進,傳統零部件企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技術革命。藍聰科技憑借其自主研發的AUTOSAR“數字基座”,正在幫助國產ECU企業突破外資技術封鎖,實現從單一功能供應商向域控制器解決方案商的華麗轉身。
藍聰科技成立于2014年,作為AUTOSAR(汽車開放系統架構)領域的領軍企業,藍聰科技以創新技術為核心,致力于為行業提供高效、可靠的汽車電子基礎軟硬件解決方案,助力客戶在智能化賽道中搶占先機。歷經十年發展,藍聰相繼迎來上汽、吉利、比亞迪等主流車企的訂單,量產超100個項目,并設立印度ODC研發中心。
伴隨汽車產業向智能化變革,藍聰科技將持續深化AI與AUTOSAR的融合創新,構建可復用的模塊化知識庫,實現“一次開發,終身迭代”,讓汽車開發更快更簡單。
01
打破博世壟斷:國產線控制動的逆襲之路
底盤控制領域曾是外資企業的絕對領地,其中線控制動技術更被德國博世長期壟斷。“去年當伯特利帶著Basetech2.0&3.0的技術需求找到我們時,他們正被基礎軟件這座大山攔在賽道之外。”藍聰科技創始人雷溢強回憶道。
車內ECU數量銳減趨勢倒逼企業技術升級
經過兩年技術攻堅,藍聰科技不僅為伯特利(股票代碼603596)提供了符合AUTOSAR標準的全套基礎軟件解決方案,更助力其實現了多款車型的量產突破。這一合作使伯特利成功撕開了外資壟斷的口子,躍升為國內線控制動領域的領軍企業。“最近收到的感謝信,是對我們技術價值的最好證明。”雷溢強展示著客戶發來的信件,眼中閃爍著技術人的自豪。
藍聰科技能在高壁壘的汽車電子領域實現突圍,源于團隊長達十五年的技術沉淀。據了解,雷溢強具有20多年汽車電子領域嵌入式研發/管理經驗,曾在世界500強企業管理跨國團隊,有8年美國底特律、華盛頓微軟總部,以及舊金山等地的海外工作經驗。
2014年,雷溢強在張江創立藍聰科技,致力于通過標準化、模塊化的汽車電子基礎軟件平臺,推動行業從“手工作坊式開發”向“工業化高效協作”轉型。
“張江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濃厚的創新氛圍以及高素質科技人才,張江孵化器也一直在幫助我們這樣的創業公司。”談及為何在張江創業,雷溢強這樣回答,“在創業的過程中,張江孵化器在人才服務、政策解讀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還依托其戰略合作網絡,持續為我們對接峰會展覽會等展示平臺、推薦參與各類創新創業賽事、并通過媒體矩陣助力品牌曝光,有效打通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拓展的商業化通路。有好幾個項目都是孵化器幫忙牽線促成的。”
在雷溢強的帶領下,藍聰科技迅速崛起。公司不僅成為AUTOSAR國際協會全球17家中國發展會員之一,更與上汽、吉利、比亞迪等主流車企達成深度合作,技術實力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認證。
02
“四步賦能”模型:讓傳統供應商跨越技術鴻溝
面對智能化帶來的高耦合挑戰,許多傳統零部件廠商陷入了“軟硬兼失”的困境。藍聰科技獨創的“四步賦能”模型,正在改寫這一局面:
1. 硬件解耦:通過AUTOSAR標準架構實現軟硬件分離
2. 功能聚合:將分散的ECU功能整合至域控制器
3. 多核協同:攻克異構核間通信等關鍵技術
4. 生態共建:構建可復用的模塊化知識庫
“我們不是在簡單提供軟件工具,而是在打造一個讓傳統企業‘夠得著’智能化門檻的階梯。”雷溢強解釋道。以國內某知名轉向系統供應商為例,通過藍聰的技術賦能,其產品已從單一的EPS控制器升級為集成轉向、制動、懸架功能的底盤域控制器,市場競爭力獲得質的飛躍。
基于SmartSAR開發流程
針對傳統開發流程中硬件設計、工具鏈適配、軟件配置與集成層層割裂的痛點,SmartSAR通過共性模塊提取與AI智能配置,通過同步開發方式,將原本長達12個月的開發周期壓縮至3個月,其自主研發的“四步快開”技術,將開發效率提升三倍。
SmartSAR并非簡單替代傳統工具鏈,而是以“兼容并蓄”構建開放生態。其系統地提煉其豐富的項目經驗和先進技術,將汽車開發中的共性需求和技術關鍵環節轉化為標準化模塊;對于個性化需求,則采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AI)技術來實現個性化自動生成,從而避免了重復開發,顯著提高了復用率。“這種方法不僅滿足了多樣化的行業標準,還能夠快速響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雷溢強說道。
若SmarSAR的最大優勢在于開發速度的提升,那么藍聰科技自主研發的BlueSmart軟件開發平臺則在壓縮成本上發力。BlueSmart秉承AUTOSAR的開發理念,采用先進的協議棧技術實現基礎軟件的穩健開發,能夠幫助企業將成本縮減至原來的80%,即降低20%的成本支出。它不僅以快速開發、低成本見長,還兼具高度可定制化、安全穩定等諸多優點。
03
從“跟跑”到“領跑”:構建中國智能汽車供應鏈新生態
作為AUTOSAR國際協會全球17家中國發展會員之一,藍聰科技已累計完成超100個量產項目,裝車量突破300萬臺。
這組數字背后,是一個更具戰略意義的布局——通過技術賦能培育國產供應鏈,逐步構建自主可控的智能汽車產業生態。“當更多像伯特利這樣的企業站起來,我們就能從標準跟隨者變為規則制定者。”雷溢強指著墻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牌匾說道。
能力匹配互補情況
隨著全球汽車軟件市場規模向6000億元邁進,藍聰科技正以“技術+生態”雙輪驅動,持續深化AI與AUTOSAR的融合創新。其最新研發的SmartSAR平臺已能將開發周期從12個月壓縮至3個月,而創始人“7天完成汽車開發”的愿景,正在重新定義行業的速度標準。
“智能汽車的下半場競賽,本質是基礎軟件的較量。”站在張江總部滿墻的專利證書前,雷溢強語氣堅定,“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中國供應鏈企業在這場較量中,擁有自己的‘數字基座’。”從打破壟斷到定義標準,藍聰科技的賦能故事,正在書寫中國智能汽車供應鏈的突圍新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