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國共兩軍最大規模的決戰——淮海戰役正式打響。解放軍華東野戰軍連戰連捷,迅速殲滅國民黨軍第3綏靖區全部和第1綏靖區第107軍等部,又在徐州東面的碾莊圩將敵第7兵團黃百韜部12萬人一舉全殲。看到華東野戰軍一個接一個戰果,中原野戰軍也毫不示弱,集全軍之力將剛剛從武漢一帶來援的國民黨軍精銳、黃維第12兵團包圍在雙堆集一帶。
敵王牌兵團試圖突圍
11月23日,對黃維兵團的包圍圈完全形成,但中原野戰軍的壓力依然很大,因為他們在1947年挺進大別山期間遭受了不少損失,以后一直沒有得到充分補充,部隊僅剩10萬人,而黃維兵團下轄4個軍另1個快速縱隊,總兵力也超過10萬人,而且裝備的重武器遠遠超過中原野戰軍。
仗著實力強橫,敵兵團司令黃維并不想坐以待斃,一直都在想方設法對包圍圈實施突破,尤其是中原野戰軍6縱防守的南面,連續組織六七個團,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輪番發動攻擊。因為只要突破這里,就能一路南下蚌埠,與駐扎那里的李延年第6兵團、李延年第8兵團兵合一處,確保安全。
擔任突擊的110師準備起義
面對敵人的優勢火力,6縱負責防守的楊莊、李莊、周莊、葛家莊等前沿陣地時常被淹沒在一片火海之中,讓1930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人稱“王瘋子”的6縱司令員王近山也感到壓力頗大。恰在此時,又傳來一個令人頭疼的消息,黃維決定在27日清晨集中兵力大突圍。
屆時,黃維兵團所屬各軍將各抽調1個主力師參戰,其中由于第14軍損失太大,改由其骨干第18軍再抽調1個師代替。這4個師齊頭并進,突破口毫不意外的選擇在了6縱的陣地上。不過,隨著這個消息一同到來的,還有個真假難辨的消息:領銜突圍的敵第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準備率部戰場起義,配合6縱挫敗敵人的突圍計劃。
起義部隊來自嫡系中央軍
好在帶來這兩個消息的人比較可靠,他就是華東軍區聯絡部派去潛入敵營的地下黨員楊振海,6縱司令部里就有人認識他。但對于廖運周,王近山等人卻不敢輕易相信,因為他所在的第85軍是中央軍嫡系部隊,軍長吳紹周不僅是老資格的國民黨將領,還是新任國防部長何應欽的貴州同鄉、親信。
廖運周從1942年升任師長開始,就被調入吳紹周麾下,征戰多年,位高權重,值此戰役關鍵時刻,竟然要率部起義,的確令人意想不到。更何況,即便廖運周真有誠意,但他麾下畢竟不是備受歧視的雜牌軍,很難保證沒有反動軍官。一旦前腳把廖運周師放過去,后腳那些反動軍官又趁機搗亂,煽動部隊再次倒戈,屆時6縱很可能遭到前后夾擊。
安排2個團負責監視
保險起見,王近山決定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在包圍圈上給廖運周師開個口子,并規劃好突圍路線,沿途避開各個村莊;另一方面,緊急抽調2個團,在起義部隊經過的通道東西兩側提前占領陣地,防止其嘩變。一旦第110師真有異動,這兩個團就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開火,將其殲滅在開闊地上;如果起義一切順利,那這兩個團就負責解決可能跟在起義部隊身后的敵跟進部隊。
但王近山司令員這番布置最后并沒有派上用場,因為廖運周同志的確是一名中共特別黨員,已在敵營臥薪嘗膽20年,威望很高,加上提前把軍中的特務、頑固分子等進行了清理,因此起義非常順利。而且,第110師成功突圍后,其師屬山炮營等立即對跟在其身后的后續部隊開火,最終成功破壞了黃維兵團這次成功幾率最大的突圍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