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受歌劇院制作人喜愛的歌劇當屬威爾第的《茶花女》。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超過五千個不同版本的制作,足以可見其戲劇內涵之豐富、人物形象之動人、音樂語言之精煉。筆者有幸于4月7日現場觀賞了上音歌劇院與薩翁林納歌劇節合作的《茶花女》,驚嘆于上海音樂學院在歌劇演出上的國際水準,感傷于愛與凋零中的崇高人格。
本場飾演女主角薇奧萊塔的女高音盧克蕾齊婭·德雷是歌劇的重頭戲。薇奧萊塔在這部劇中戲份最多,所有戲劇矛盾皆圍繞她展開,頗為考驗女高音的功力。德雷對樂句的語氣處理堪稱精妙,作為意大利人,對意大利語的表現絕對信手拈來,大量自由節奏的處理盡顯自如。盡管第一幕似未完全開嗓,音色略顯疲憊,但是隨著歌劇展開,第三幕時已游刃有余。
飾演男主角阿爾弗雷多的帕里德·卡塔爾多展現出了抒情男高音的優秀品質,而且他有策略性地選擇在前兩幕節制用嗓,直到第三幕才展現爆發力。或是因為腸胃炎尚未痊愈,第二幕《我的恥辱》不僅選擇了簡單旋律,而且最后也沒翻高音,甚至還偷省了幾句,但瑕不掩瑜,其柔美的嗓音和細膩的層次處理仍值得稱道。
本場最值得稱贊的是飾演老阿芒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他30歲時就曾在臺北主演《茶花女》中的阿芒。幾十年的舞臺經驗和精心打磨,讓他對這一父親角色有極為深刻的洞察。在第二幕與薇奧萊塔的二重唱以及詠嘆調《普羅旺斯的陸地與海洋》中,他細膩精湛的音樂處理贏得了觀眾陣陣喝彩。當晚廖昌永對阿芒的詮釋絕對堪稱教科書級,唱演俱佳的舞臺詮釋讓人贊嘆不已。
指揮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藝術總監維勒·馬特維耶夫對音樂的彈性要求極高。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不僅從序曲開始就能在指揮棒下準確交代威爾第暗藏在樂隊中的各個主題動機,更能配合演員的自由節奏處理,在恰當的時間節點提供精準支撐。
盡管《茶花女》中合唱分量不大,卻在幾個關鍵當口提供了強有力的烘托,幾個配角也在登場時盡施平日所學。尤其在第二幕第二場終場,這些由上音學生飾演的貴族展現出絕佳的層次感,強化了這一終場的戲劇沖突。吉普賽與斗牛士的合唱也值得一提,該場景中舞蹈成為了這部悲劇中的一抹亮色。
導演馬埃斯特里尼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表演細節提出了更高要求,為表現戲劇張力,設計了不少需要趴著或躺著唱的動作,這對歌唱者是挑戰。在《飲酒歌》中導演設計了碰杯的動作。酒杯碰撞在一起發出“叮叮”聲,與觀眾席不時掉落手機發出的“咚咚”聲,似乎為樂隊額外增加了一組打擊樂。制作依舊保持了先前的“復古”風格,服裝道具相較之前有明顯提升,這種“觀眾友好型”制作也確實獲得了現場觀眾的好評。
兩次中場休息時,筆者聽到有觀眾感嘆整場演出的規格之高,也有觀眾贊嘆音樂之動聽。我相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臺前幕后所有上海音樂學院為這部歌劇付出心血的人共同努力,才讓薇奧萊塔的純潔情感與高貴人格穿透了浮華的巴黎,在舞臺上閃爍出感人至深的人性光輝。我更相信“交得其道,千里同好”,這部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大戲也為國際交流提供了平臺,為歌劇新人走向世界舞臺提供了契機。
(作者系上海音樂學院教師)
攝影:葉辰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