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為了能讓我們大家吃上一口糖,國家可以說是操碎了心。
(一)
近段時間,美國對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大打關稅戰,頗有一副要靠關稅大棒坐穩全球第一把交椅的架勢。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美國這個希望恐怕終究要落空。
我們知道,世界是一個由數百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大家庭,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哪個國家自己就能說了算的一言堂。與之對應的,關稅也是一個道理——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迅猛發展。從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
當然,我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世界經濟的助力,與之相對應的,世界經濟也因為有了中國的參與,而凸顯出更充沛的活力,世界人民也因為“中國制造”享受到更多的實惠。
近年來,“中國制造”逐漸成為了一個國際化熱詞,其根源就在于中國制造產品質優價廉的特質。也正是因為這一特性,中國產品受到越來越多外國民眾的青睞,因為購買中國產品,意味著他們能夠花更少的錢,就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而當中國制造不斷走出去,收獲累累碩果的同時,我們也根據自己的需要,從國外購進大量產品。
由于過去技術受限,我們在進口方面,主要依靠從國外高價購進高端技術產品,以彌補我們間斷技術生產力不足的劣勢。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國家也能夠憑借技術優勢帶來經濟效益。
不過,這些只是進口的一部分。
(二)
事實上,除了像“芯片”這樣的科技產品之外,還有一些農業“芯片”,也對我們的生產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們本文要說的,就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生活品——糖。
但是,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東西,卻極有可能在未來,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致命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白糖進口量在所占市場需求中的份額,竟然占到99%之多!99%,這絕對是一個足以引起重視的一個數字。99%的白糖進口,對外依賴程度與“芯片”差不多了。
提起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甜甜的感覺,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吃些甜點心情會變好很多。它雖然不像米飯、面條那樣家常,但卻同樣存在于我們生活當中的各個角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糖,比如說做菜的佐料,日常的烘焙,或者是生病時我們為了緩解藥的苦澀,會在喝藥后吃一塊糖,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其實,除了單純的白糖、紅糖這類產品之外,在相當一部分食品行業中,比如說蛋糕烘焙、果汁飲品,都或多或少有糖的參與,再加上我國巨大的人口基礎,我們對糖有著很大的需求。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具有巨大的市場和勞動力優勢,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相應地,西方國家則多為經濟發達國家,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優勢。
這樣一來,如果連接起雙方的正常貿易往來,兩者優勢互補,就勢必能促進雙方的資源共享,從而盤活資源,讓資源在更大的空間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激發更大的經濟活力。
這是基本的經濟發展規律,其底層邏輯是供需關系。
(三)
一方生產有富余,一方需求有缺口,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只要彼此需要,就能夠形成良好的經濟互補關系。糖也是這樣,但是類似99%的白糖進口,聽起來還是有些夸張。
那么,既然糖如此重要,我們為什么不自己生產更多的糖,非要依賴從其他國家大量進口。畢竟,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已經創造了太多奇跡,難道真的是我們自己生產不出來足夠的糖嗎?
答案是肯定的。
事實上,中國是世界上排名相當靠前的“糖”進口大國。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們國家的產糖區主要還是以北方地區的少部分甜菜,以及南方地區的甘蔗為主。但是由于人口多,市場需求大,我們現有的產量還遠未達到能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水平。
那么,我們自己為什么無法生產更多的糖呢?這與糖的生長特性也有關系。近年來,我們國家特別強調種業的發展創新,而我們國家目前在糖的需求上嚴重依賴進口,也是推出這一政策的原因之一。
目前,世界各國對糖的提取主要有兩個來源,其一是甘蔗,其二是甜菜。在這兩大來源中,又有70%來自甘蔗,30%來自甜菜。
我們知道,作物成熟豐收的起點來自于種子。但是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幾乎壟斷了高品質種子的出口,再加上我們現階段的水平,確實無法培育優質的種子,就比如說甜菜。
在我國北方,我們擁有適合種植甜菜的土地和氣候,但是在種子培育方面,我們自己培育種子的出芽率,確實和人家存在很大差距,這極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在食糖產業的自給自足。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我們才不得不需要從國外購進大量糖。為了保證人民的基本需要,除了本國有限的生產以外,我們把解決問題的主要出路放在了進口這個途徑上。
(四)
近些年來,我們一直主張“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本著這樣的原則,我們在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糧食育種、生產、儲備整個鏈條中,可以說是做足了功夫,擁有了防范化解一切風險難題的能力。
可與此同時,糖類作物作為一種日常但相對沒那么重要的作物,再加上技術攻堅方面存在的難點,其被給予的重視程度就相對要弱一些。
當然,通過進口,解決糖的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在和平年代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是,近些年來,世界局勢風云變幻、波詭云譎,尤其是某些西方大國的政令變化速度之快,變化幅度之大,堪比變臉,甚至超出了正常人能夠理解的范圍。
這個時候,繼續一味依賴進口就顯得不是那么明智了。尤其是近來某些國家濫用所謂的關稅大棒,動輒宣稱對外增加百分之幾十,甚至成倍計的關稅,為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目前,我國對糖的進口產地主要來自兩個國家,一個是巴西,一個是印度。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500多萬噸食糖。要知道,在世界有限的食糖資源中,這是一筆相當大的數字。
如果是在國家關系融洽,生產國產量穩定或者豐收的情況,一切都還好說;可若是遇到不可預測的影響,導致我們無法從國外以適當的價格進口足夠的糖,比如說國外斷供,那無疑將會對我們帶來“卡脖子”的影響。
民以食為天,雖說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但在現代人的飲食結構中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就是如此重要的一個存在,我們卻沒有辦法實現自給自足,需要極大程度依賴進口,其形勢的嚴峻程度不亞于“芯片”。
俗話說,居安思危。基于這種不確定性,為了降低我們對糖類的進口依賴,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現狀。2024年,我們提出了“推動糖料穩產提質”計劃,希望以此彌補國內食糖市場三分之一的需求缺口。
無論如何,為了走出這種困境,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加大研發力度,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盡快培育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優質種子,降低受制于人的風險,擁有能夠自給自足的能力和水平。
做不做,是一種選擇;能不能,是一種能力。
只要我們擰成一股勁,以攻堅克難的精神不斷向前,一定能達成目標,實現種業自主和安全,像制造出“手機芯片”那樣,制造出我們自己的“農業芯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