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全面打響!美國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至104%,中國同步反擊,對美進口商品加稅84%。全球科技產業鏈劇烈震蕩,依賴美國芯片的廠商成本飆升,蘋果、三星等巨頭被迫漲價,消費者直呼“要用不起了”。
然而,在這場風暴中,一家中國企業的名字卻頻繁被提及——華為。其美國業務近乎為零,核心技術100%自主,手機銷量逆勢登頂。回望2012年任正非那句“海思芯片必須做‘備胎’”,人們驚嘆:這位80歲老人,竟早為今日埋下了破局密碼。美國加稅本意是打擊中國科技產業,卻意外讓華為“躺贏”。
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臺灣加征32%關稅后,依賴臺積電代工的蘋果、高通芯片成本驟增,一臺iPhone 17 Pro Max售價或突破2萬元。反觀華為,麒麟芯片在國內代工,屏幕、存儲等核心部件全系國產,關稅影響幾乎為零。網友調侃:“美國關稅大棒揮得越狠,華為手機性價比越強!”
“如果有一天別人不給我們芯片了,華為會不會死?”2012年任正非在內部會議上拋出這個問題時,臺下高管面面相覷。彼時華為手機還在用高通芯片,但任正非力排眾議,要求海思團隊“即使虧損20年也要造芯”。
2025年的今天,麒麟9010芯片雖仍落后臺積電一代工藝,卻憑借鴻蒙系統的深度優化,實際體驗碾壓參數。更關鍵的是,華為已建成從設計、制造、操作系統到應用生態的完整閉環。網友戲稱:“華為手機里唯一和美國有關的,可能是包裝盒上的英文LOGO。”
2024年四季度,華為以18.1%的份額重奪中國市場第一,Mate 70系列銷量破千萬臺。這背后不僅是技術突圍,更是一場供應鏈革命。京東方的柔性屏、長江存儲的閃存、舜宇光學的鏡頭……一條純國產高端產業鏈已然成型。
而美國廠商的困境,暴露出全球化供應鏈的致命弱點:臺積電3納米工廠因關稅成本被迫遷往亞利桑那州,但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環保爭議讓投產遙遙無期。分析師感嘆:“當蘋果為5%的利潤率與富士康扯皮時,華為已用國產化把成本壓到對手絕望。”
“美國最值得學習的就是開放。”2024年任正非在座談會上的發言震驚業界。面對美國制裁,他一邊加速國產替代,一邊推動華為云與亞馬遜、微軟合作;一邊用鴻蒙對標安卓,一邊向歐洲車企開放智能駕駛平臺。這種“打不過就合作,合作完繼續打”的策略,讓華為在歐洲市場份額悄然回升至12%。
1797億元!這是華為2024年的研發投入,相當于3個比亞迪、半個谷歌。這筆錢砸向了量子計算、6G、AI大模型等“無人區”。任正非的野心不止于手機:“我們要在根技術上扎到無人能撼動。”
而美國關稅戰的連鎖反應正在重塑世界:中日韓重啟自貿談判,東南亞國家集體轉向中國5G設備,甚至特斯拉被曝考慮采用華為智駕方案。一位德國議員坦言:“當美國忙著筑墻時,中國正在修路。”
從“至暗時刻”到“逆風翻盤”,華為的故事早已超越商業范疇。當網友爭論“該買漲價蘋果還是平價華為”時,更值得思考的是:下一個十年,中國企業該如何平衡自主創新與全球化?如果你是友商,會押注自主研發還是供應鏈整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