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食品安全引發了全民關注,各種消費陷阱令人防不勝防。比如注冊成為商標的“零添加”、“土豬肉”,結果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此外,甚至還出現了配置表造假,底線一再被破壞。在食品安全中,還有兩個洪水猛獸般地存在,也一直受到消費者的關注,這就是速成雞和預制菜。這兩者都可以應急,但是要成為日常食用,絕大多數人肯定是不會選擇的。
食品安全引發人們諸多討論,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而在今年,與食品安全一樣,出行安全也成為了熱點。從去年的A品牌自燃,再到后來B品牌智駕事故,再到引發全民熱議的C品牌智駕事故。在以多條人命為代價的慘痛付出之后,人們開始反思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在食品上都要拒絕速成雞,預制菜,但為何在直接威脅自己乃至全家人生命安全的車輛上,反而沒有這樣的意識?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興起,一些跨界造車者以“顛覆汽車”為目標進入行業,他們帶來了一些全新思路,推動了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的發展。但與此同時,曾經被汽車行業視作為不可觸碰的“紅線”,也一再被突破,甚至成為了理所應當的事情。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車輛的品質和可靠性的下降。
在傳統汽車大廠看來,汽車必須是耐用消費者品,品質是第一位,這是基礎的基礎屬性;但一些新型車企看來,汽車卻是大號的手機,是電子消費品,因此娛樂性成為第一位。
在這種思維的推動下,車輛沒有經過完整的驗證就匆忙上路,整個產品開發驗證只用了一年時間,是真正的“速成車”。一些關乎消費者生命安全的關鍵功能也以beta版的形式匆忙上車。消費者看似體驗到了新功能,但實際做了小白鼠。
還有一些產品,直接在買來的技術上疊加配置,自身在汽車上根本沒有積累,也忽略了系統性的安全和融合。這種和“預制菜”一樣的預制車,現在也在市場中大量存在。欲速則不達,這些車輛就像休眠的火山,在關鍵時刻不能有效地保護消費者生命,甚至可能因為在安全性上的缺失,帶來巨大的危險。
有的企業說,安全是最好的豪華,但是在真正的百年車企眼中,安全是基礎,是底線。在這之上,才有資格談“豪華”。
01
超國標數倍測試:最嚴苛才有最安全
好的產品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在行業極度內卷,價值觀異常混亂的現在,一汽奧迪始終堅持自我,不為短期利益,拒絕隨波逐流。一汽奧迪在技術、質量上堅持“過剩冗余”,在測試上依舊花費大量時間,才確保在任何極端、極限條件下,奧迪車都是可靠的。以近期大家關心的電池安全來說,奧迪堪稱是標桿。
電動車為什么著火?核心原因是交通事故的碰撞使電池包結構變形或受損,進而短路,最終導致一個電池模塊起火熱失控,又引燃了周圍的電池模組。而各大廠商所采用的電芯差異并不大,電池安全性如何,主要取決于電池包的結構強度。由此,奧迪為電池設計了強度超高的結構,其中奧迪Q4 e-tron(參數丨圖片)有單獨的鋁合金保護框架,特殊的冷卻系統,而奧迪Q6L e-tron還增加了纖維加固的底盤保護,更好抵御托底等狀況。
為了充分驗證電池包的結構強度,一汽奧迪設置了一系列的嚴苛試驗,包括滑車、底部撞擊、穿刺、火燒等。據悉,一汽奧迪針對電池包進行了197項電池實驗,比國標多179項,其中很多測試標準都超國標數倍。
比如滑車試驗,國標規定的該項試驗最高加速度范圍在 15 - 28g 之間,奧迪的標準超出國標2倍到4倍。模擬檢查電池包機械結構的抗疲勞性和抗變形能力的機械振動測試,國標的要求是三軸隨機振動,每個軸向不少于12小時。奧迪會進行兩輪測試,第一輪按照國標但每個軸向時間增加3.5倍。第二輪是按照奧迪企業標準,升級為參照真實路譜的六軸振動,各個軸強度達到國標3倍以上,總測試時長172小時,相當于經歷了30萬公里的行駛里程。
浸水測試是檢查動力電池組在涉水、暴雨或意外浸泡等場景下不能發生短路、漏電、起火等安全問題。國標測試要求是在1米深的水中浸泡30分鐘,浸泡后無電解液泄漏,功能正常。而奧迪是水浸加上溫度沖擊,先將電池包升溫至55℃,并在30秒內浸沒到5℃的冷水中,浸泡5分鐘,再拿出來加熱,重復循環持續約120小時。
除此之外,在生產過程中,100%電池包要經過下線檢測,并在國標基礎上還增加了300余項嚴苛實驗,每塊電池都需通過436項檢測,生產制造全程品控保障。而奧迪的每一款純電車型都標準極為苛刻的零部件測試,其中500余項試驗包含耐候性、疲勞強度、功能可靠性3大類。只有當車輛通過全部惡劣氣候、溫度和路面條件后,才能以絕佳的可靠性能出現在消費市場上。
這就是奧迪在電車上的態度,其傳承了奧迪116年來造車上一貫的態度和理念。安全是行業紅線,更是奧迪的造車底線。
02
全體系的安全:從每一個環節開始
電池安全是奧迪產品在車輛安全性上不斷努力的一個縮影。要打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產品,而非是追求速度上市的妥協產品。一汽奧迪從前期項目管理和質量規劃,到整車生產過程、質量驗證分析,都建立嚴苛的質量標準和流程。可以說,一汽奧迪把功夫花在消費者看不到,卻至關重要的地方。比如至關重要的車身安全性上,以全球領先水準的生產標準、質保體系、嚴苛測試,打造出了鋼筋鐵骨的車身架構。
比如在沖壓環節,相比其他品牌普遍采用的四道工序,奧迪車的零件從一塊平的鋼板到最終成型,需要拉延、修邊、沖孔翻邊等六次不同模具的沖壓才最終完成,讓車身零部件達到最佳精度。機蓋與翼子板間隙2-3mm,部分新勢力機蓋與翼子板間隙大于5mm,且間隙不均勻。奧迪使用雙面鍍鋅鋼板,加上后期涂裝防腐蝕工藝的助力,保證3年無腐蝕,12年不銹穿。這種技術要求,不是每個企業都有底氣做出。
一汽奧迪認為,品質安全是在這輛車的全生命周期內,車輛始終保持在一個很好的狀態。因此對于車輛的耐久性測試非常嚴格。一汽奧迪在產品交付前,必須完成總計超過700萬公里的整車測試,涵蓋44種試驗模塊、10種極端工況的整車測試,以完整的“兩冬兩夏”產品驗證,保證產品長周期質量。奧迪用來產品測試的時間,一些新興車企卻完成了兩代車的上市。誰的產品更可靠,這已經不需要更多的解釋。
目前有的車企通過增加測試車輛數量,來增加政策測試里程,這無疑是偷換概念。這些測試有多夸張,實際上大多數人并不了解。
比如,在一汽-大眾的耐久強化試驗區,這里“濃縮”了世界上最惡劣的16種特殊路面,總長度2.4km,考量整車底盤強度和車身的剛度。一汽奧迪車型需要在10周完成8000公里的測試,等效用戶工況行駛30萬公里。還有高溫測試,車輛要在極端最高氣溫51.2℃,全年日照時間能達到3200小時的高溫環境下,經過兩個夏季、一個冬季,共18個月的測試周期。經過2個小時的暴曬后,車內溫度能達到60℃以上。在兩年內,每周度還會對車輛狀態進行定期檢查,考察車輛的抗老化性能,實驗結束后沒有變形、開裂、色差等問題。
同時奧迪還擁有投資超過2億人民幣,國內最新、設施最先進、試驗類型最多、試驗量最大的碰撞中心,能完成國標、C - NCAP/C - IASI行業標準規定的所有碰撞和翻滾試驗,還有大量國標和行業標準沒有要求的奧迪標準碰撞試驗。其中,56個假人就耗資5000萬元人民幣。
這都益于奧迪強大的硬科技實力。一汽奧迪的產品在這里要經過完整的模擬測試,最大程度減少用戶在真正事故當中所受到的傷害。
這些僅僅是奧迪在品質安全上所有努力的一小部分。當一些企業將過時的功能重新包裝,將所謂的安全用似是而非的數據包裝出來的時候,高明的營銷讓消費者真假難辨。但實際上,車企大廠在品質安全上所有的沉淀和做出的努力,超乎你的想象。世界上從來沒有速成的捷徑,汽車的本質從沒有改變,安全依然是汽車的底線和紅線。這是所有的車企都應該有的基本認知,脫離了這個原點的產品,最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