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莊鎮同義村,這里的千余棵白梨樹不僅以繁花盛景吸引著眾多游客,更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記憶與希望,講述著梨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故事。
同義村梨樹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間。據村里老人講述,楊姓先祖初來此地時,梨樹已郁郁蔥蔥。
如今,這些百年老梨樹中,最年長的“樹王”需兩人合抱,樹齡超過200年,卻依然枝繁葉茂,年年都能結出滿樹白梨。
“梨樹陪伴了我們八九代人,從祖先來時就有了?!贝迕駰钍隋\說。梨樹不僅是村莊的象征,更是村民生活的支柱。新中國成立前,村民們就沿著茶馬古道,將梨運往雅安、樂山等地換取生活必需品。
“我們這里的梨品質好,以前老人背著梨去雅州賣,就是現在的雅安,換回鹽巴再走山路回家?!睏钍隋\回憶道。1958年后,村里引入嫁接技術,改良品種,到上世紀90年代,白梨迎來鼎盛期,楊仕錦一家單季采摘量可達兩萬斤,年收入兩三萬元。
隨著時代的發展,同義村的村民們也面臨著如何保護與發展梨樹資源的挑戰。近年來,在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村民們開始意識到保護梨樹的重要性,積極探索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從熬制秋梨膏到發展鄉村旅游,從推廣梨樹文化到加強古樹保護,村民們用行動守護這份祖輩留下的財富。
“老梨樹是祖祖輩輩的根,也是我們的寶。保護好它們,日子才會越過越好。”村民姜德貴感慨道。
同義村的百年梨樹,見證了時光的流轉與村莊的發展,不僅是物質豐收的象征,更是村民精神的寄托。在這片梨樹林中,每一棵樹都承載著一段故事,每一朵花都寄托著一份希望,梨樹與富莊人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
“老梨樹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政府也在幫我們打造基礎設施。我們相信,這些老梨樹會帶來新的生機。”楊仕錦說。
眼下正是同義村梨花盛放期,誠邀大家走進同義村,賞花、感受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傳承。(供稿/圖:漢源縣委宣傳部 羅浩 曹博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