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入朝的那一天,志愿軍司令部的氣氛明顯不一樣了。
有人打趣道:“這下好了,司令部終于有個能讓彭總笑出聲的人了。”這話不假,陳賡不僅是戰場上的名將,更是軍隊里的“開心果”。
但讓人意外的是,他的副司令排名卻在鄧華之后。
這位久經沙場的大將,怎么會甘居人后?
1950年,朝鮮戰局急轉直下,美軍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內百廢待興,但面對威脅,中央果斷決定出兵抗美援朝。
彭德懷掛帥,帶領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而鄧華,則是第一批隨彭總入朝的高級將領之一。
鄧華原本是十三兵團司令員,負責邊防軍整訓。
當志愿軍決定入朝時,他全程參與了作戰部署。
入朝后,他被任命為第一副司令員,協助彭德懷指揮作戰。
第一仗打得漂亮,志愿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粉碎了美軍的感恩節攻勢。
鄧華的作戰思路縝密、執行力強,贏得了彭總的信任。
與此同時,遠在東南亞的陳賡,剛剛在越南給法國殖民軍上了一課。
他短短一個多月,就幫助越南軍隊殲滅法軍八千余人,讓法軍高官驚呼:“中國來了個神秘將軍!”完成任務后,他主動請纓入朝,彭德懷自然求之不得。
1951年6月,陳賡帶著第三兵團入朝。
他的到來,讓司令部的氣氛輕松了不少。
戰場上,他是運籌帷幄的指揮官;私下里,他是最懂得如何緩解緊張氣氛的人。
但就在大家以為他會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一副司令員時,排名卻定了下來:鄧華第一,陳賡第二。
這其中的門道,外人不一定看得清。
鄧華是最早跟隨彭德懷入朝的,經歷了前五次戰役,對戰場情況了如指掌。
而陳賡雖戰功赫赫,但畢竟剛剛入朝,熟悉戰場環境需要時間。
更何況,鄧華在指揮作戰時,多次展現出精準的判斷力,贏得了彭德懷的認可。
不過,鄧華自己卻有不同的看法。
他深知陳賡的才能,也明白自己雖經驗豐富,但在戰略層面,陳賡的眼光可能更高遠。
于是,他主動向彭德懷提出讓位,讓陳賡擔任第一副司令。
但彭德懷沒有同意。
從彭總的角度來看,鄧華已經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而陳賡則需要時間適應。
陳賡知道這個決定后,毫不在意。
他笑著對鄧華說:“你第一副司令當得好好的,我才剛來,排在你后面再正常不過。”他的豁達,讓整個志愿軍司令部更加團結。
1951年6月,美軍在一次次失敗后,終于松口,表示愿意進行停戰談判。
彭德懷提議派鄧華和解方作為代表,鄧華卻推辭,認為陳賡更適合。
但陳賡卻擺擺手:“打了五次戰役,你最有發言權。
我這拄拐的樣子,去了怕是要讓對方小瞧了咱們。”最后,鄧華還是去了談判桌前。
1952年3月,陳賡在國內養病,卻突然接到命令,讓他火速返回朝鮮,替代回國治病的彭德懷主持志愿軍工作。
他不顧身體虛弱,立刻奔赴前線,推動坑道戰計劃,為后來的上甘嶺戰役奠定了勝利基礎。
幾個月后,中央有新任務交給他,他回國赴任。
此后,他全力投身軍事院校建設,僅一年零三個月,就讓中國第一所多軍種軍事工程學院落地生根。
1955年,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而鄧華則被授予上將。
兩人雖軍銜不同,但在抗美援朝時期的合作,卻成為志愿軍歷史上最默契的搭檔之一。
有人評價,陳賡和鄧華,一個是戰術大師,一個是戰略干將。
兩人在朝鮮戰場的配合,既有分工,也有互補,最終都為抗美援朝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