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無錫和武漢馬拉松的跑鞋榜單上,有一家國產跑步品牌表現搶眼,從破三跑者穿著率到全局跑者穿著率,榜單前幾名都能看到他們的名字。這家品牌就是必邁。
4月初,必邁進行了一次特別的上新,用他們跑圈知名度最高的三款產品驚碳3.0T、驚碳Fly、遠征者6.0組合成“綠魂”系列致敬他們十年前的第一款跑鞋Mile001,這時人們才猛然發現,這個品牌已經悄悄走過了十年,并且在跑步這條如今“最卷的賽道”上活了下來。
▲必邁最新推出的致敬001綠魂系列產品
在趨勢交匯處誕生
2015年,在必邁創立前,創始人張志勇已在體育用品行業深耕20年。彼時互聯網電商興起,張志勇敏銳地將其視為創業契機。同時,他對體育用品行業的本質規律進行了深度反思。
張志勇看到行業存在周期性和轉折性兩種因素。周期性因素方面,以奧運會為例,全民關注的運動周期會帶動營銷,需要增加新品和增大產品量供給。但傳統體育用品行業依賴批發模式,庫存積壓會導致行業需要周期性去庫存。張志勇認為互聯網思維可以優化這一模式,降低周期性風險。轉折性因素方面,2009 年淘寶第一屆雙 11,張志勇當時掌舵的品牌在那一天賣出了相當于10家線下大店一年的銷售額,線上的力量讓張志勇驚訝不已,他意識到線上渠道將成為行業的重大轉折點。
張志勇還判斷,未來十年專業運動市場潛力巨大,跑步是創業的理想垂類。耐克、阿迪達斯等綜合性品牌借助籃球、足球等運動隊和球星、賽事資源擴張,后來者難以短期超越。而跑步作為“滲透性品類”,更注重產品創新和消費者體驗,新品牌有機會在巨頭包圍中崛起。幾乎同時,在中國的精英尤其是商業精英帶動下,國人開始跑步了,2015年更是被譽為“中國馬拉松元年”。
就像海洋中洋流交接的地方物種更豐富,在這些趨勢的交匯處,必邁誕生了。
▲張志勇和創業初期的必邁團隊
2016年3月的無錫馬拉松,必邁成立的第二年,張志勇和事業合伙人、前同事董俊,一起站在了起跑線上。這是張志勇的第二個全馬,董俊的首馬,站上起跑線的時候,董俊雖然心里沒底,但他決心,這一程要和張志勇一起跑完。7點30分,比賽鳴槍,兩個人跑出了第一步,這一步也成為了必邁每一步都是超越的歷程中,極具意義的一步。
▲張志勇&董俊在2016年無錫馬拉松全馬的賽道上
好貨不貴是一種模式
張志勇非常喜歡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的《原則》,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是,不管生活還是工作,都需要用一系列原則指導。其中少數更基本的原則被稱為“至高原則”。
在必邁,這個至高的原則是“好貨必邁”。
必邁創立伊始,就定下了“專注跑步”的初心和準則。不做和跑步無關的產品,但要把跑步相關解決方案的產品做好,做到極度細分。以跑鞋為例,按人群和場景細分,必邁的跑鞋都有清晰的定位,每一款跑鞋的性能都要求做到同價位段的天花板。
張志勇和董俊分工明確。前者負責戰略和布局,后者負責把戰略和布局落實到產品和運營上。董俊在創業之前有著20年體育產品供應鏈的經驗,他以近乎苛刻的要求管理著必邁的每一款產品。每天晚上是董俊最忙的時候,因為他要一條一條翻看所有平臺的用戶反饋,并且只看負面評價。他會認真對待每一條負面反饋,“用戶有反饋掉色,你們多做一些實驗看掉不掉色”、“硬度上有沒有問題?”……董俊經常半夜在群里@產品部門,如果第二天早上沒得到回復,他會再@一次,“怎么沒回復?”
好貨就是在這樣無窮盡的“反饋-迭代”中改出來的。
▲十年前董俊在工廠監督必邁第一款跑鞋Mile001的量產
這次綠魂系列中的遠征者,是必邁銷量過百萬雙的經典跑鞋系列之一,從1.0到6.0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很多“細節優化”都是在用實際行動反饋消費者:用戶反饋鞋頭容易臟,6.0版本在鞋頭做了防污處理;消費者強調耐用,大底就用全掌橡膠,而不是局部貼片……談及產品的時候,董俊兩眼有光滔滔不絕而且很少謙虛,但當他把這么多細節擺在眼前,你又不能不認真對待這種“咄咄逼人”。
必邁多年來另一個貫徹始終的“原則”——好貨不貴。
對必邁來說,“不貴”是一種價值觀——跑步產品不應該是奢侈品。在必邁你幾乎聽不到“下沉市場”這個頻繁出現在品牌市場策略里的詞,必邁人視其為一種傲慢,他們認為任何城市和區域的跑者,對跑鞋的需求應該是一樣的。
不貴也是張志勇想明白后的戰略選擇。
張志勇認為“體育用品這個東西是大眾的。”他認為從心理層面上,在成熟社會中,理性消費是一種必然現象。或者說,必邁的用戶,并不是消費不起高價產品,只是不追求社交屬性,可以說他們主動選擇了必邁的產品和背后的理念。
中國企業的稟賦是快速靈活的供應鏈,以跑鞋為例,大部分先進的中底材料都是在中國首先采用的。在這個時候“小舢板”比“大船”更靈活,當大公司還在走冗長的內部流程時,新品牌已經依靠快速反應的供應鏈把新技術商業化了。今年必邁推出的碳板跑鞋驚碳3.0 Turbo中底采用了胚膜發泡技術,必邁是國內最早一批把這一技術投入商業化的品牌之一。“用好稟賦的供應鏈資源,直接toC,利潤空間就出來了,所以我們干嘛要做那么貴?”張志勇總結。
這些也是必邁的核心——商業模式“專注跑步 好貨不貴”。
體育品牌的傳統商業模式就是高倍率,18個月的開發,提前半年訂貨,周期性的問題很多時候是由這種批發訂貨模式引發的。所以必邁在創業之初就堅持做短鏈,直接面對消費者。
必邁不靠批發,不開訂貨會,而是用鋪貨+補貨的模式,不做期貨模式減少了周期性的打折促銷和清貨。也因為不需要給經銷商留出利潤空間,必邁的用戶就能真正享受不貴的好貨。
必邁堅持要走一條反傳統的跑步品牌之路,注定了必邁的營銷方式也是反傳統的。這個品牌不做傳統意義上的廣告,在其他品牌為了破圈找明星站臺的時候,必邁的營銷重心放在私域上,直接和跑者對話。這也是必邁最引以為傲的部分,在必邁北京總部的大廳里,宣傳海報是一批號稱“跑得最快系列”的草根精英跑者。
▲必邁跑得最快的系列草根精英
“張志勇特別喜歡‘私域地推’和‘跑者滲透’這兩個詞。”必邁的伙伴告訴懶熊體育。重視私域也是看到了跑步運動的本質——在類似跑步這樣的大眾滲透性運動里,人們的消費決策更多來自身邊的圈層,而不是遠處的明星。
“有跑者的地方,就是必邁生長的地方。”
在和跑友交朋友上品牌十分大方,必邁的很多推廣費用都花在了跑者身上。他們的必邁小程序上有一項“天天跑”的活動,每期都有4-6萬人參與,完成規定動作的跑者買產品就有折扣等福利。只是“天天跑”這一個項目,必邁每年就要拿出幾百萬元補貼,推動跑步運動和跑者體驗。
2011年的百度聯盟峰會上,“互聯網思維”一詞第一次被提出,并在此后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商業史。必邁成為了它在體育用品行業最成功的移植案例之一。
熬過撞墻
2016年的無錫馬拉松,雖然賽前董俊做足了準備,但和幾乎所有首馬跑者一樣,董俊在33公里的時候還是撞墻了(撞墻一般指馬拉松比賽中,在后半段30公里左右會出現的肌肉抽筋、僵硬、體能下降、呼吸急促的現象)。
作為一個新模式下的垂類運動品牌,必邁幾乎沒有同行業的前例可參考。一個品牌,把理論上的模式應用到一個具體的行業,因地制宜做二次創新并不容易。在把可能性變為現實的路上,撞墻幾乎必然出現。
張志勇和董俊至今仍然經常提到O2O。對現在的必邁來說,線上的“O”是品牌的全渠道通路,線下的“O”是跑團和賽事。但曾經,必邁線下的“O”指的是門店,這也是O2O一詞本來的含義。2015年6月22日,必邁第一家線下店——武漢菱角湖萬達店開業。必邁的前三年可謂一路狂奔。很快,就開出了超過200家的門店。到了2017年營業額就做到了5000萬,這對創業公司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庫存積壓,收入大減,現金流吃緊、團隊開始動搖……到了2017年中,這些在體育用品行業出現過無數次的“劇本”又出現了,只不過這次出演的是必邁。
“其實再多做三個月,就知道線下店這里有問題了。”張志勇對當時的決策有很多反思,他判斷這還是由必邁專業品牌的基因決定的:從消費人群看,必邁以專業產品為主,一個線下店能輻射的專業人群很少;從產品看,必邁以跑鞋為主,和生活方式產品相比,上新速度慢,不符合線下店的邏輯;從交易模式上,當時必邁的店鋪主要做體驗,銷售要導入線上,店鋪產品只做試穿但不能直接拿貨,實際操作下來,只有兩三成的顧客能接受這樣的模式。
張志勇認為,從國際經驗看,必邁這樣的垂類品牌更適合專業運動多品店,但直到現在,中國也并未生長出成規模的多品店,因此必邁當時做線下的時機并不成熟。一個證明是,必邁目前唯一的門店是坐落在朝陽公園跑道邊的體驗中心,這家背靠北京跑步圣地的門店連續虧了八年,兩年前才開始盈利。
▲朝陽公園必邁小怪獸體驗店圖
“年輕的時候遇見事情就得沖,當你成熟了就知道有時,躺平也是個策略,這個時候你要保存實力,留在牌桌上就有機會。”張志勇認為等待也是一種布局。在低谷期,管理層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關店,甩掉包袱。事實證明這是必邁轉折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必邁完成關店計劃后幾乎同時,疫情來了。這期間張志勇發現,疫情前在朝陽公園跑步的人都是“嗖一下就過去了”,但是現在身邊都是“呼哧帶喘的跑步運動全新參與者”。他知道跑步品類大眾化的機會來了。
同時到來的還有興趣電商。2020年下半年,抖音興趣電商爆發,成為了張志勇所說的“轉折性因素”。團隊發現,缺乏通路和消費者觸達而賣不掉的貨品,在抖音上瞬間就賣掉了,公司的財務狀況開始穩下來。2021年在一次管理層會議上,張志勇表現出久違的開心,他對高層們說“這家公司不會死了。”
疫情后跑步人群擴大和興趣電商的利好,把必邁帶回了增長軌道。關店和直播紅利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邁成立以來持續的跑步地推和跑者滲透,讓品牌在專業跑者中間的知名度積累到了某種質變,私域人數越來越多,成了品牌最大的紅利。
回到2016年的無錫馬拉松,董俊在深刻體會撞墻期后,選擇了繼續向前,熬過撞墻期后,最后10公里,他反而輕松起來,到沖線時體力上還有些盈余。熬過了低谷的必邁,也開始起飛,從2021年開始每年的營收都在成倍增長。
2015年一個武漢跑者在菱角湖萬達店開業時買下了一雙Mile001。他找到董俊為這雙鞋簽名,“我覺得必邁這樣的品牌總有成功的一天,等到那一天我要把這雙鞋子送給你們。”十年后的今年2月,他帶著這雙鞋參加了必邁2025年的跑團長大會。
雖然張志勇謙虛地表示,必邁離這位跑友所說的“成功”還差得遠,但對一個幾乎從零開始的創業品牌來說,能在更新換代如此快的行業中站立十年已經難得。必邁用模式創新對行業的傳統做了改良、優化,為行業提供了商業上的想象力。
必邁,何以十年?
必邁能夠活下來,首先是足夠專注,品牌的眼前只有跑步一條跑道。跑步是最簡單的事,左腳放到右腳前面就可以,但跑步也是最難的。難的是一以貫之。十年了,必邁還是一個純正的跑步品牌。必邁的戰略定力某種程度上來自張志勇作為行業周期穿越者的從容。正如張志勇在2015年創業伊始寫給團隊的寄語:“用匠人的心態,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根植于產品,與消費者互動,探究本源,勿忘好奇之心!”
北京朝陽公園有一條著名的跑步線路“小怪獸”,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必邁人跑出來的。在必邁,“小怪獸”更多指的是一種文化——跑步和人生就是不斷打怪。創業也是如此,要始終保持沖的姿態,往前走就對了。
十年,必邁用“專注”穿越周期,以“極致”重塑價值,不僅跑出了一條國產運動品牌的特色道路,更印證了體育產業的核心真理——真正的護城河,永遠建在跑者腳下。
下一個十年的必邁,讓人充滿了期待。
聲明:本文由懶熊體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