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在涇源縣涇河源鎮龍潭村,發酵池蒸騰著白色霧氣,村黨支部書記冶浩天抓起一把暗褐色的有機肥搓了搓:“去年光賣牛糞就掙了24萬元,現在連周邊村子都搶著送糞上門。”這個曾因“夏天糞味熏路人”的村莊,如今通過“散戶養殖+集中托管+糞污利用”的全產業鏈模式,不僅讓牛糞變“金疙瘩”,更帶動全村161戶養殖戶年均增收超萬元。
龍潭村曾面臨養殖分散、環境污染等問題。“過去路兩邊全是牛圈,味道熏人,現在臭味沒了,收入也翻了番。”當天上午,村民冶志成正在出戶入園區喂養自家托管的70頭肉牛。2022年,龍潭村利用集體土地建成2處養殖示范區,對沿路散戶實施“入園集中養”,對有條件的農戶鼓勵“擴規分散養”。“雙養模式”既解決了環境問題,又擴大了養殖規模。目前2個園區牛存欄量已達590余頭,帶動了16戶農戶養殖,為村集體帶來了每年10.7萬元的收益。
養殖規模的擴大離不開穩定的飼草供應。在村頭的飼草轉運點,35歲的亢永福正指揮卸貨:“安徽的麥草每車30噸,農戶微信下單,當天直達。”這位年銷千噸的飼草經紀人,串聯起“外地調運+本地青貯+預約配送”的供應鏈。每年6月,村里1579畝青貯玉米迎來豐收,為冬季飼料儲備打下基礎;7月從河南、安徽調入的干草保障日常需求;而9月啟動的村集體飼草發酵池青貯腌制項目將再添保障。這種供給體系,降低了養殖成本,也支撐起全村4000頭存欄肉牛的“胃口”。
牛糞處理曾是困擾龍潭村的難題。如今,村有機肥加工車間通過標準生產工藝,將牛糞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1立方米牛糞收購價20元,加工后售價達60元。”車間負責人冶紅輝介紹,通過添加糠醛渣提升產品質量,這些有機肥遠銷甘肅平涼等地,2023年產值達300萬元。目前,全村每天產生的23噸牛糞已全部得到處理,并形成“肉牛養殖—飼草配送—糞污加工—有機還田”的閉環。
龍潭村的全產業鏈模式是涇源縣肉牛產業集群發展的縮影。2024年,涇源縣肉牛飼養量達11萬頭,今年計劃推動肉牛本地加工率提升至30%,并新建2個核心母牛繁育場,探索“源牛涇通”全產業鏈服務。“在降低肉牛屠宰運輸成本的同時,把小農戶鑲嵌在全產業鏈中,讓好資源真正變成硬收益。”涇源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師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