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張大可:司馬遷寫歷史轉折的三大戰役

0
分享至

編者按:2021年蘇州孫武子與《史記》研究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20屆年會,原定于2021年11月中旬在蘇州召開,由于疫情的原因會議推遲,時間待定。中國史記研究會秘書處于會前收到國內外學者論文60篇。本刊經與秘書處和作者溝通,決定選取張大可先生的《司馬遷寫歷史轉折的三大戰役》、林聰舜先生的《“漢承秦制”格局下高帝、高后對秦法路線的調整》、曲景毅先生的《功百侯公 納策鴻溝:以〈項羽本記〉“侯公”事管窺劉邦與項羽》3篇文章組成一個“《史記》研究專題”,提前發表,以饗讀者。

摘要:戰國后期的長平之戰、秦漢之際的楚漢相爭、西漢盛世的漢匈大決戰,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寫古代歷史轉折的三大戰役。長平之戰是在秦漢大一統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國并立的政治這一歷史變局拐點時期發生的大戰役;楚漢相爭本質是改朝換代歷史變局時期發生的大戰役;漢匈大決戰是影響世界格局的文明沖突,即亞洲大陸板塊南方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對決的大戰役。文章探討三大戰役為何發生,司馬遷怎樣寫三大戰役,三大戰役的歷史經驗教訓有何現實意義。

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大戰役是戰爭中的一種形式,它是發生在特定歷史時期最激烈的政治斗爭。國家是政治斗爭的平臺。從戰爭的視角看,國家的建立與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黃帝草創國家,靠戰爭起家①。國家的發展、壯大,依靠戰爭護航。《史記》所寫“十二本紀”,3 000年的王朝更替,無論是夏、商、周三代因積德累善而得天下,還是秦漢大一統以力取天下,均以戰爭為先導。尤其是歷史的大變局,大戰役必將伴隨歷史轉折而發生,也可以說大戰役催生歷史轉折。戰國后期的長平之戰、秦漢之際的楚漢相爭、西漢盛世的漢匈大決戰,是司馬遷所寫古代3 000年歷史長河中催生歷史轉折的三大戰役,精彩淋漓。三大戰役為何發生?司馬遷怎樣寫三大戰役?三大戰役積淀的歷史思考有何現實意義?這些問題發人深思,值得探討。



一、戰國后期的長平之戰

戰國后期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這是秦、趙兩國拼盡全力的大戰役,秦勝趙敗,趙卒被斬殺活埋達45萬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衰敗。自此,東方六國再沒有一國有能力單獨對抗秦國,秦并六國的形勢不可逆轉。因此,長平之戰成了歷史轉折的大戰役。從表面上看,這場大戰役是秦、趙兩國大決戰,其實質是戰國時代合縱與連橫兩大戰略的大決戰,卷入戰爭的共有五國,韓與趙是盟國,楚、魏救趙,也就是秦國為一方,韓、趙、楚、魏為一方,是連橫與合縱的對決,歷時8年整。長平之戰只是決戰的高峰,此役起于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韓,止于公元前257年秦兵解圍邯鄲。

1.長平之戰的背景

長平之戰是千年歷史大變局時期歷史轉折的關鍵之戰。千年大變局,就是秦漢大一統政治將取代夏、商、周三代以來的分封建藩列國并立的舊制度。秦國統一六國,連橫代表新生的大一統政治;趙國救韓,以合縱對抗連橫,代表列國分治,是延續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建藩舊制。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強勢崛起,稱雄天下,志在一統六國。蘇秦為六國的生存謀長遠提出合縱抗秦的策略,公元前334年說燕,拜六國相??;張儀為秦國謀統一提出連橫瓦解合縱的策略,公元前328年相秦。合縱與連橫的博弈,到長平之戰的公元前260年,已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連橫逐漸占上風。連橫策略是軍事、外交兩手并用,用當下的說法就是胡蘿卜加大棒。合縱策略必須有一個挑頭的國家,然而連橫的大棒就先打這個出頭鳥。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都,迫使楚國東遷到陳,奪取了楚國大片地方。公元前274年秦攻魏都大梁,斬殺魏兵4萬;公元前273年秦將白起打敗趙、魏聯軍,殺魏卒13萬,俘獲趙兵2萬,全部沉入黃河。楚、魏遭受深重打擊,已無單獨抗擊秦國的實力。然后,秦國迫使被打擊的國家與秦訂立雙邊和約,退還一些侵占的土地,這就是胡蘿卜。燕、齊兩國,一個在北,一個在東,遠離秦國,秦施連橫手段,迫使兩國中立。東方韓、趙兩國唇齒相依,又有深厚的世代情誼,韓厥救趙孤,兩國王室世代聯姻。韓國小弱又緊鄰秦國,韓國能長期對抗秦國,靠的就是趙國為后盾。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大以后,在戰國中后期是六國的中流砥柱,具有單獨抗擊秦國的實力。公元前270年秦將胡陽攻韓閼於,趙救韓,大敗秦軍。秦國經過6年的蓄力,在公元前264年派出白起攻韓,目的是腰斬韓國,奪取韓國黃河以北的上黨地區,打開進攻趙國的通道。秦軍攻韓的前一年,即公元前265年,趁趙孝成王新立,秦軍攻趙,奪取3城,警告趙國不要救韓。公元前264年秦將白起攻韓,奪取韓國陘邑(在今山西曲沃境)5城,殺韓卒5萬,秦軍在汾水旁筑汾城,建立大本營,決心長期攻韓。公元前263年另一支秦軍奪取了韓國的南陽(今河南濟源)。公元前262年秦軍又取韓10城,攻下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太行道。韓國與秦苦戰3年,趙畏秦未出兵救韓。韓力不支,割上黨郡17城與秦臣服。上黨郡守馮亭不降秦而投趙,其目的是引趙為援,韓、趙共同抗秦。

趙王面對韓國上黨郡守馮亭的歸附,是接受還是不接受,趙王室貴戚有兩派意見。一派是平陽君趙豹,反對受地,認為秦攻韓3年,眼看口中食為趙所取,秦當然不答應,秦、趙之間一定要發生戰爭。趙豹說:無故貪利是大禍。一派是趙國相平原君,認為動員百萬大軍,經年累月攻不下一座城,一下能得17座城,這是大利,機不可失。趙王說,得17座城,增強趙國力量,不惜與秦一戰。

趙王接受上黨之地,是必然的形勢,有三個原因。其一,從地理態勢上可以增強邯鄲西部的防務,上黨入秦,邯鄲門戶洞開。此所謂唇亡齒寒,趙不可不保。其二,秦兵東進,意在并吞各國,東方各國都清楚。與其坐等秦國各個擊破,不如聯合一拼,但誰也不想出頭,遭秦進攻,只好無奈觀望。如今秦兵到了家門口,韓國又入地又助力,入地增趙形勝,于是不惜一戰受韓地。其三,趙有與秦一戰的實力,8年前的閼於之戰,趙救韓,大敗秦軍。有以上三個理由,平原君主張接納馮亭是正確的決策。但司馬遷批評平原君“利令智昏”,是警告人們,不要無故受益,天上不會掉餡餅。趙王、平原君既受地于韓,卻又沒有下定決心與秦一拼到底的思想準備,心存僥幸,這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司馬遷的批評也是正確的。

2.長平之戰的歷程

公元前262年趙王受地后,雙方都積極地做大戰的準備,雙方都做了全國總動員。趙國動員在第一線的軍隊達45萬,又在上黨地區北沿修建100里石長城的防線。秦國動員更徹底,年15歲的男子都動員起來。原來是23歲為戍卒,一下子降低8歲。秦國男子,掃境以赴前線,形成優勢兵力,總兵力應多于趙軍,第一線的兵力至少在50萬以上。秦國后勤,關中運糧,把灌農田的水調入渠道運軍糧。決戰時刻,秦昭王從首都咸陽趕到前線坐鎮河內,鼓舞士氣。對參戰的士兵賜民爵一級。

公元前261年戰場沉寂一年多,雙方展開了外交戰與間諜戰。趙國副相虞卿建言趙王,與秦國斷交,專注與楚、魏、齊聯合,尤其是爭取齊國的援助,把趙王準備獻給秦國的6座城邑獻給齊國。趙王不聽,派重臣入秦和談,還要獻地與秦王,秦王高調宣揚秦、趙和談,以最高的禮節迎接趙使,用以迷惑楚、魏、齊各國,他們都不敢救援趙國,秦國達到了孤立趙國的目的,趙國外交戰失敗。秦國又施反間計,在公元前260年的決戰高峰時,趙王臨陣易將,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犯兵家大忌,趙王中了秦人的反間計,又失一著。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趙兩軍主力對峙長平,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秦軍前線統帥王龁,趙軍統帥廉頗,從四月到六月兩軍展開陣地戰,秦強趙弱,趙軍連折數陣,損失了幾位尉官,丟了幾個陣地。廉頗改變策略,避其鋒芒,堅壁不出,秦軍挑戰,趙軍巋然不動,秦軍無可奈何。此時秦軍反間計得逞,七月趙王任命趙括替代廉頗,秦軍白起秘密趕赴前線任統帥,對外仍稱王龁為統帥,麻痹趙括。趙王換將,意味著改變廉頗堅壁挫敵的戰略,而是攻堅退敵,也就是以短擊長。秦軍善于野戰。藺相如看到這一點,他上書趙王說:趙括徒有虛名,他只會讀兵書,不懂得臨陣變化,打仗按書本,好比彈奏琴瑟,用膠把柱子粘牢,只能彈出一個聲音,不成樂曲②。趙王不聽。這時趙括母親也出來上奏說:趙括從小讀兵書,喜歡夸夸其談;趙括的父親說:我這兒子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會打仗,他若為將,兵敗國亡之禍就要發生。趙王仍然不聽。

趙括至軍,果然全線出擊,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等到趙軍進入秦軍的口袋后,秦軍事先埋伏的2.5萬騎兵從兩側同時沖擊,把趙軍攔腰切斷,一分為二,團團包圍趙軍。從七月到九月,趙軍斷糧46日,殺戰馬為食,戰馬吃光了,就把生病瘦弱的軍人殺了來充饑。趙軍山窮水盡,趙括把全軍分為4隊輪番沖擊秦軍突圍,趙括沖鋒在前,不幸戰死。趙軍主將戰死,軍無斗志,全軍投降。

秦將白起活埋了投降的趙軍,前后斬殺與活埋趙軍45萬。只選了240個青年士兵回國報信,趙國全國震動。秦軍50余萬也戰死了20多萬。雙方總計死亡近70萬,在中國戰爭史上駭人聽聞。由此可見,兩國生死存亡決戰之殘酷。

公元前260年九月,長平之戰主力決戰剛結束,白起立即兵分三路擴大戰果。白起率主力奪取上黨全境,司馬梗率軍北定太原,王龁攻韓皮牢(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境)。經過十月、十一月、十二月3個月的激戰,秦軍全部拿下這些地區,相當于現今山西省全境,趙、韓喪失大片國土。白起正要合軍進攻邯鄲一舉滅趙,突然被命令退軍回國。原來長平戰敗,韓國震恐,連忙請出蘇代帶了重金到秦國游說范雎,避免白起滅趙。由于白起功大居范雎之右,引起范雎不安,他以秦國軍困兵乏需休整為由,說秦昭王召回白起,換將攻趙。公元前259年九月,秦軍主帥王陵大舉攻趙圍邯鄲。趙經過9個月的休整,加固邯鄲,秦軍經過4個月苦戰,兵敗邯鄲城下,喪師5校。秦昭王強令白起出征,白起認為此時趙不可破,稱病不出,被罷為士伍。

秦將王陵無功,換將王龁,兵圍邯鄲3年不拔。公元前257年楚、魏來救,三國之軍大敗秦軍,秦將鄭安平率部2萬秦軍降趙。白起被賜死,范雎因所薦鄭安平降趙受牽累,也失去了權勢,不久被蔡澤所取代。秦國所侵之地被趙、韓重新奪回,還損失了良將白起和名相范雎。秦國是贏了還是輸了呢?下文評說。

3.如何評價長平之戰

從戰爭進程來看,長平之戰并不是秦、趙兩國事先謀劃的一場大戰,而是秦國統一戰爭必然要發生的一場大決戰,是形勢的發展使然。公元前264年秦攻韓陘城,拔5城,斬首5萬,是秦、韓兩國的一場大戰。公元前262年白起斷韓太行道。公元前261年又攻拔野王,上黨危急。韓上黨太守馮亭對官民說:上黨與韓國都城的聯系已經斷絕,韓國保不住上黨了。秦兵天天進逼,韓國無力反擊,我們不如投降趙國。趙國如果接納了上黨,秦國必然大怒,一定攻趙。趙國遭到攻擊,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為一,那就可以抵擋秦國了③。趙國接受了上黨,局勢果然按照馮亭的預想發展,秦、韓之戰演變成了韓、趙聯合抗秦的大戰。秦國不惜傾全國之兵,連續3年攻韓,其戰略目標是一定要拿下上黨,上黨入秦,不僅韓國遭到極大地削弱,而且趙國的門戶洞開,邯鄲就暴露在秦軍的視野之下。趙國接納上黨,也是為邯鄲的安全保有一道屏障。趙王與平原君當然知道馮亭的打算,也明白接納上黨必然受禍。如果不愿坐以待斃,眼看被秦國各個擊破,趙國必須冒險一戰,這樣既得上黨又可與韓國結盟。趙國不接納上黨,可以免去長平之禍,眼前得到安寧,但秦國緩過勁來,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攻打趙國。形勢逼使韓、趙聯合,長平之戰勢不可免。秦攻韓之戰,與秦圍邯鄲之戰,都可視為長平之戰的組成部分,前后8年。一場持續8年的大戰,絕不是偶然的。在這一背景上評價長平之戰,有如下幾個意義。

其一,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戰爭中劃時代的一場大戰役,它既是秦、趙之間的一場主力決戰,也是秦國與東方諸侯各國之間的一場主力大決戰。東方諸侯韓、趙、魏、楚四國參戰,秦國為一方,五國決戰,歷經8年。在戰役上,東方諸侯列國最終勝利,趕走了秦兵,韓國也收回了上黨;在戰略上,秦國大勝,韓、趙被徹底削弱,趙國損失巨大,從此韓、趙兩國一蹶不振。

其二,長平之戰,趙國傾全力而失敗,說明東方列國單獨一國不能抗秦。邯鄲之戰的勝利,說明秦國不能戰勝東方列國的合縱。這場大戰生動地證明:合縱存,則東方列國存;合縱亡,則東方列國亡。秦要統一,必須打破合縱,各個擊破才可能統一。蘇秦合縱、張儀連橫是在長平之戰半個世紀之前,秦國力量還不十分強大,東方列國單個可以對陣秦國,所以合縱不堅,被秦國連橫打破。長平之戰形勢明朗,秦國野心暴露無遺,單個國家無力對抗秦國,因此長平之戰后,東方列國沒有形式上的合縱,而互相依存的實際合縱更加堅定。公元前247年和公元前232年,魏、楚、燕、韓、趙五國兩次聯合打敗秦兵就是明證。齊國徹底守中立。秦始皇親政后,采納尉繚的建議,用重金和間諜戰破壞合縱,還假東方列國昏庸國君之手自毀長城,屠殺良將。因此,秦始皇只用10年功夫就滅了六國,統一天下。長平之戰為雙方提供了經驗,最終秦國取得了勝利。

其三,長平之戰從秦伐韓起,其后趙國卷入,再后楚、魏卷入,愈來愈失控,沒完沒了拖了8年,因此絕不是“利令智昏”幾個字就可以總結的。趙國接收上黨也只是一個導火索,秦、趙決戰,秦與東方諸侯的大決戰遲早要發生。公元前270年的閼於之戰,也是趙救韓。秦欲吞上黨,打開攻趙的門戶,早就虎視眈眈。趙王救韓,保守門戶,并上黨無疑是正確的。但“利令智昏”的批評,也有道理,趙國不納上黨,可以暫時免禍。從這一角度講,不要貪無妄之財,也有警示意義。

其四,戰爭最終是國力、軍力、財力、政治力的綜合較量。當時在三晉的韓、趙、魏三國土地近一半已喪失給秦國,三國的地盤加起來也只有秦國的一半,三國力量的總和也只能與秦國打個平手。秦國動員15歲以上男子出征,可以說是掃境以戰,才勉強贏得勝利。長平之戰,如果齊國加盟,用糧食支援趙兵,秦軍就有可能失敗。趙國救韓,秦國使者四出,警告列國不要參戰,而趙國是在長平戰敗后才緊急求救。趙國長平之戰,來得突然,準備不足,不但是軍力失敗,也是外交失敗,后了秦國一步,付出了沉重代價。

其五,秦國殺降、報復平民的野蠻戰法,也增加了統一進程的難度。東方之民不愿為秦民。上黨地區民眾自救,秦國在長平之戰后又經過了10年,直到公元前247年才徹底平定上黨的反抗,再次從韓國手中奪回,就是生動的明證。公元前227年秦始皇破趙邯鄲,趙公子嘉在代地一彈丸之地抗秦,經過了5年,到公元前222年才最終滅亡,也是生動的明證。但秦軍徹底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在軍事角逐上也有一定意義。

長平之戰誕生了許多故事,留下了許多成語,如利令智昏、紙上談兵、竊符救趙、脫穎而出、一言九鼎等,深深地啟迪著后世人們。



二、秦漢之際的楚漢相爭

秦朝滅亡后,劉邦與項羽兩人爭奪天下,司馬遷稱其為平亂誅暴的統一戰爭,史稱楚漢相爭。楚強漢弱,項羽憑的是力,善于征戰;劉邦憑的是智,用謀略取勝。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劉邦與項羽在鴻門會盟,史稱鴻門宴,表面上是劉、項和解,實質是劉、項矛盾公開化的一次外交調解,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由于楚強漢弱,劉邦要取勝項羽,必須用智,而劉邦手下恰恰有一大幫謀士,張良、陳平、酈食其、隨何都是奇士。韓信不但善用兵,而且善用計,戰略決策不在張良、陳平之下。項羽手下也有一個奇士范增,由于項羽“奮其私智”,“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所以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楚漢相爭必然成了智與力的決斗,楚亡漢興也成了歷史上人謀取天下的經典戰例。雙方謀略是本題評說的主線,而戰爭過程和結局只做略說。

1.漢王劉邦的滅楚戰略

漢王劉邦的滅楚大計,由兩場軍事會議、兩次對話提出,分述如下。

其一,對策漢中,劉邦東出。漢元年(前206)五月,漢王在南鄭的練兵場上筑壇舉行了隆重的拜將禮。這是漢王進入漢中舉辦的第一件大事。拜將大禮成了激勵士氣的一項盛典。漢王部屬日夜思歸。漢王舉行拜將大禮,表示整軍講武,是東出的前奏,全軍有了盼頭,人人歡欣鼓舞。蕭何做了認真的準備。午時正刻,漢王登上祭壇,由蕭何主司儀。先由漢王祭拜天地,再祭拜祖宗,接著舉行拜將大禮。全軍注視接印大將何許人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來接印大將竟是新來的治粟都尉韓信,全軍皆驚。中國歷史上一顆杰出的將星,就這樣在漢王建筑的拜將壇上冉冉升起。開漢家400年基業的軍事家韓信,此刻正式登上了安邦定國的歷史舞臺。

拜將禮畢,漢王推韓信坐上座。漢王向韓信咨問天下大計,韓信有條不紊地一吐胸中韜略,提出了楚漢相爭的綱領,韓信對策考慮周全。韓信認為,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53孟子分析歷史變局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最重要,因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1]153。楚漢相爭,論天時,由于項羽背義帝之約,分宰天下不平,諸侯叛之,借眾力以斗項羽,項羽雖強,獨木難支,趁亂東出,此其時也。論地利,項羽不居關中形勝,又封秦民所怨三秦王,只要漢王東出,“三秦可傳檄而定”,豈非天意以三秦資漢王者乎?論人和,漢王更勝項王一籌?!绊椡跛^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而漢王是“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這是說,百姓親附漢王,漢王東出,“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漢王部屬是山東人,高舉義旗,打回老家,全軍擁護,所向無敵,戰士親附漢王。項羽雖仁愛,“言語嘔嘔”,婆婆媽媽,婦人之仁,只能博得那些好面子、多禮儀的書呆子們擁護;而漢王慢易,說話粗魯,但胸懷大度,有功重獎,“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那些攻城奪地的勇士們都歸到漢王旗下,這是說將相人才親附漢王。單打力斗,逞匹夫之勇,漢王不如項王,而縱觀天下大勢,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漢王遠勝項王,楚漢相爭,必然是劉勝項敗。韓信分析得清楚明白。如何東出,有步驟、有方略。這第一步就是不失時機,還定三秦,長遠方略則是收民心,智勝項王。

韓信說完,漢王心悅誠服,非常高興,“自以為得信晚”。于是漢王全面采納韓信計謀,部署諸將日夜操練,做好戰備,聽從韓信調遣。

韓信五月拜將,八月就兵出秦川?!懊餍迼5溃刀汝悅}”,取得突然襲擊效果,一舉拿下陳倉,獲得大量軍實。韓信初戰得手,乘勝擴大戰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電般推進,分兵四路攻擊三秦王。僅用一個月時間,韓信就打通了八百里秦川。漢元年八月(前206)雍王章邯被圍困于廢丘,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望風而降。章邯弟章平與原秦將趙賁等退守隴西北地,負隅頑抗,為章邯外援,等待項羽馳援。

漢將韓信充分利用秦民擁戴漢王的政治優勢,趁項羽伐齊無暇西顧這一戰機,大膽地置關中殘敵于不顧,與漢王親率主力,于漢二年十月(前205)東出函谷關,駐兵于陜縣(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此時,張良以及趙王張耳前來歸漢。

漢二年十月項羽舉大兵東擊齊,欲先安定后方,再率兵西向。韓信東向出關至陜,則是盡力向中原推進,確保關中,擴大領地。這是一著妙棋,在政治和軍事上至少有三方面的收獲:第一,阻斷章邯與項羽的交通,漢軍在關中對章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章邯只能坐以待斃;第二,漢王大張聲勢,與諸侯交通,安撫關外父老;第三,韓信出關,趁新韓王鄭昌立足未穩,奪取韓地。十一月河南王申陽降,漢立河南郡。韓信擊破韓王鄭昌,漢更立韓太尉韓信為韓王,為漢南翼屏障。至是,漢王帳下兩韓信:一是大將淮陰人韓信,一是韓王韓太尉韓信。

劉邦的這一著棋影響極大,漢軍成了正義之師。強大的政治攻勢迎得了諸侯歸心,他們紛紛派兵討伐項羽,到了漢二年春正月,劉邦東出3個月后會合五諸侯之兵達56萬之眾,這時連項羽的心腹大將九江王黥布也不服從項羽的調遣,坐山觀虎斗。韓信率領的漢軍只有3萬人,自漢元年八月出兵,到漢二年四月兵進彭城,在短短8個月的時間,由西向東橫掃了大半個中國,從還定三秦到攻略韓地,一路凱歌高奏,直搗楚都彭城,端了項羽的老窩,兵眾從3萬發展到56萬,幾乎擴大了20倍。如此大軍,韓信運籌調度有條不紊,他自稱領兵“多多益善”,初露頭角。蕭何稱贊韓信是“國士無雙”。

其二,下邑劃策,峰回路轉。漢二年四月漢軍攻占彭城,項羽陷入齊地,漢軍若乘勝追擊,聯合齊軍在山東圍殲項羽,楚漢戰爭可提前3年結束。由于漢兵一路順風,沒有阻攔地進入了彭城,漢王志驕意得,以為天下已定,收取楚宮室美人寶藏,日置酒高會,喪失了一舉滅楚的最佳時機。

項羽聽說都城已破,趕忙從齊地回救。項羽精選3萬騎兵,日夜兼程,繞到彭城之西,從蕭縣發起進攻,在黎明前的夜幕下由西向東向彭城推進。劉邦占領彭城以后,把大軍布防在彭城以東、以南,阻擋項羽回救,防堵黥布北上,漢軍沒有意料項羽用輕騎兵從西邊的空虛之處殺來。在彭城東面和南面用重兵布防的漢兵未見楚軍一兵一卒,而后方陣地已亂了套,在混亂中漢兵不知楚軍虛實,開始了一場混戰,漢兵自相殘殺,十幾萬人被推壓到睢水中,睢水為之不流。漢兵潰散,劉邦突圍時,正值大風沙,迎面不見人,才得以逃脫。項羽用3萬精兵打敗劉邦的56萬大軍,獲得了彭城大捷。這一以少勝多的戰例是范增的杰作。它把項羽的軍事生涯推向了頂峰。

由于楚軍大獲全勝,諸侯倒戈,齊、趙與楚交和,魏豹反叛漢王,彭越喪失城邑,漢王處于孤立境地,項王恢復了盛強。

楚軍彭城大捷,項羽進入彭城收拾殘局,他沒有乘勝追殲劉邦,讓劉邦脫逃,這是項羽的失策。也就是說,彭城大戰之前與之后,劉、項兩人各喪失了一次追擊窮寇而獲全勝的時機。在天時的利用上,劉、項兩人打了個平手。

漢軍彭城潰敗,引起了漢王與策士張良的深思,意識到楚漢相爭將是一場持久的較量,如何奪取勝利,需要認真總結失敗原因,分析整個戰局形勢,籌劃全盤戰略方案,要周密地規劃作戰,再不能犯驕傲、被動作戰的錯誤。

劉邦退逃到下邑(秦縣名,在今安徽碭山),召開了緊急的軍事會議。這里是漢王反秦時的基地,群眾基礎好。呂后兄呂澤在漢王東進時起兵于下邑,下邑兵雖人數不多,卻都是可靠的家鄉子弟兵。漢王與張良等在西逃中前往下邑,靠攏呂澤,收聚散卒,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漢王剛剛擺脫了險境,來不及休息,就急切地問計于張良,張良于是規劃了楚漢持久的戰爭方略,這就是“下邑劃策”。張良說:“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二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盵2]1587-1588

這就是張良下邑劃策的總體方略,其核心是調動韓信、彭越、黥布三方力量與漢王親率的漢兵四方配合作戰,打一場持久戰來蠶食項羽,并最終消滅項羽。這一戰略包括了對敵、我、友三方的歷史與現實格局的分析,還運用了間敵與統戰的策略,有四大戰略要點和三個實施步驟,試分析如下。

先說四大戰略要點。

一是瓦解項氏集團,建立漢兵南翼戰線。項羽伐齊,九江王黥布稱病不出,彭城大戰決定項王生死命運,黥布坐山觀虎斗,張良從中看出了黥布與項王已產生了裂痕。于是向漢王分析形勢,認為黥布是項王手下第一梟將,如果黥布反楚歸漢,不僅削弱了項氏集團,而且在政治上、心理上對項王將是沉重打擊。黥布所處地理位置是楚國的大后方,又是漢兵的南翼,只要黥布按兵不動,項王就要分力,尤其是當前漢兵潰敗,只要黥布拖住項王幾個月時間,漢王就可重組力量。這是至關重要的一著,是成敗的關鍵。漢王稱是。他立即考慮派出最能干的使者去完成重任。漢王退逃至虞城(在下邑西,今河南虞城北),對謁者隨何說:“公能說九江王布使舉兵畔楚,項王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3]37隨何往說黥布,黥布果然叛楚。

二是爭取中間力量,亂楚后方。彭越是朝秦暮楚的中間力量,是漢軍滅楚建立統一戰線的首選人物。第一,彭越是一員勇將,可獨當一面;第二,彭越恨項羽最深,項羽不僅沒有分封彭越,反而奪取他的梁地;第三,彭越的基礎在梁地,這是項羽的心臟地區,彭越反楚如同一把尖刀插在楚軍的心臟上,亂其后方,斷其糧道,破壞楚軍的供應,項羽就不能孤軍深入,而且腹背受敵。成皋對峙,項羽疲于奔命,顧了前方顧不了后方。

三是放手韓信,開辟北翼第二戰場。韓信有獨當一面之才,放手讓其發揮才能建立奇功。韓信如果待在漢王手下做參謀,無法盡其才能,還要重蹈彭城之敗的覆轍,甚而背漢也未可知。韓信在漢中對策中對劉邦說:“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韓信要功名,后來他的悲劇就因于此。漢王正當用人之際,不能不放手使用韓信,充分調動他的積極性。若不放手韓信去開辟北方戰場,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只在正面與項羽作戰,楚漢兩軍勢必只能硬拼,楚強漢弱,對漢不利。張良反問漢王:你不是要分封土地與功臣嗎?那就分封給韓信、彭越、黥布三人好了,那么楚國是一定可以打破的。韓信能為漢王打下半壁江山,多虧了張良的力諫與下邑劃策方略。

四是漢王正面拒敵,牽制項王。張良在回答中沒有談到漢王,因為韓信、彭越、黥布三人都能獨當一面,正面拒敵者當然是漢王。漢王扼守滎陽、成皋,正面吸引項王,守險不戰,消耗楚軍,以待側翼發展,積小勝為大勝,轉弱為強。

以上是張良下邑劃策的四大戰略要點,它是放眼全局的一個總體作戰方略,四個方面軍全部發動起來,項羽將陷于前后左右四面受敵之中。漢王在正面,黥布在南翼,韓信在北方,彭越在項羽背后。要實現四個方面軍的全面聯動并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需要時間,所以這個戰略是一場人謀規劃的持久戰。

執行下邑劃策的當務之急,是要打一場勝仗,阻止項羽西進,使漢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站穩腳跟,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漢王守險拒敵,全面實施下邑劃策,乘勢轉入相持,吸引項羽于堅城之下。第三步四個方面軍全面聯動合圍之日,就是楚漢相爭結束持久戰之時。最后總攻,殲滅項羽。

下邑劃策的提出是在漢二年四月漢軍潰逃途中。有了正確的戰略決策,漢軍士氣振作起來,峰回路轉。漢王君臣、全軍上下,全力投入對項羽的阻擊作戰,爭取第一步的勝利。漢二年六月漢軍在京索阻擊成功,楚漢對峙成皋,直到漢四年(前203)九月對峙結束,前后共29個月,史稱成皋之戰。接著垓下會戰,一舉殲滅項羽,戰爭進程完全按下邑劃策預計的計劃進行,充分顯示了這一策略的正確性。

韓信漢中對策與張良下邑劃策,共同構建了楚漢戰爭的人謀規劃,早于諸葛亮隆中對策人謀規劃三分天下400余年。張良規劃全國大統一,諸葛亮規劃局部統一。歷史條件不同,成功大小有異,而人謀規劃歷史轉折與前途是他們的共同之點,非命世之才不能有此杰作。陳壽評諸葛亮稱其為“良平之亞”,極為中肯。良平者,張良、陳平也。陳平歸漢與張良同在漢王軍中為劃策臣。漢二年三月漢王東進擊降殷王司馬卬時,陳平渡河歸漢,隨同進軍彭城。下邑劃策亦當有陳平參與。

2.項王亞父范增奇計

范增是秦末亂世涌現出的一個大謀士。他是秦居鄛縣(今安徽桐城南)人。范增善奇計,投靠項梁為謀士。項梁死后,范增隨項羽北上救趙,項羽尊為“亞父”。項羽心胸狹窄,有婦人之仁,用人唯親,信人不專,當范增之計與項羽親叔父項伯相左時,項羽不辨是非,總是倒在項伯一邊。鴻門宴放走劉邦,是項伯破了范增之計,此時項伯不自覺成了項王的內奸,以后一步步墮落成了自覺的內奸。項羽分封十八王,原本分封漢王劉邦的土地只有巴蜀,這是范增之計。張良運動項伯加封漢王劉邦漢中地,在軍事態勢上就有了還定三秦的前沿陣地。項羽分封三個秦朝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為三秦王,其實是構筑了封鎖劉邦東出的一道防線。又是張良用計,讓劉邦入漢中明修棧道,麻痹項羽,韓信暗度陳倉,滅了三秦王,打破了項羽的封鎖。張良配合韓信還定三秦,致書項王說,漢王只是欲得關中而已,又一次麻痹項羽,誘使項王東征齊王田榮,喪失了西向救援三秦王的戰機。

漢王兵破楚都彭城,把重兵布置在彭城的東面和南面。東面防守項羽回軍,南面防守黥布北上。范增用奇計,使項羽率領3萬輕騎兵繞到彭城之西,凌晨在蕭縣從背后發起對漢軍的進攻,楚兵3萬破漢兵56萬,取得大勝,漢王敗逃,諸侯轉向,又回到了楚強漢弱的態勢。項羽擅長攻堅、突擊,以騎兵為軍魂。范增奇計是充分發揮項羽用兵的特點,制定快速決戰與奇襲的方略,打破漢王的持久戰略。彭城大戰后,楚漢對峙成皋,進入相持,范增制漢策略,要點也有四項:第一,拒絕漢王提出的割滎陽以西歸漢的要求和建議,加緊進攻,爭取速決。第二,派人前往淮南說服九江王黥布出兵武關,西擊關中。第三,聯合齊、趙,阻擊漢韓信軍,共同打擊漢王。第四,由項羽親率大軍攻擊滎陽,切斷漢軍運輸糧道,再進取成皋,西入函谷關,與黥布會師關中。

雙方戰略的主戰場在今河南省,劉邦與項羽直接對決。劉邦依托滎陽、成皋的丘陵地帶,堅固防守,御敵項羽于洛陽之東。項羽攻堅,突破漢王的滎陽、成皋防線,長驅直入關中。雙方都需要側翼的配合。漢王派韓信在河北(今河北、山東一帶)開辟第二戰場,派隨何出使淮南說降黥布歸漢,遲滯了項羽的進攻,打破了范增的戰略。更為嚴重的是,項羽用人不專,唯親是從,范增奇計不僅受到項伯干擾,而且項羽中了漢王的反間計,在成皋之戰進入難分難解的關鍵時刻,趕走了范增,范增氣憤瘡發背而死。范增走后,項羽處處被動挨打,走了下坡路,滅亡的命運不可避免。劉邦說他手下有張良、蕭何、韓信三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4]262。劉邦帳下何止三杰,可以說是智士如云,猛將如雨。劉邦集眾智,項羽崇武單打獨斗,逞匹夫之勇以對眾智,哪有不敗的道理。項羽帳下第一勇將黥布,也被劉邦挖了墻角。忠心耿耿的鐘離眜等大將被猜疑,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項羽信用的諸項親戚子弟都是飯桶。一個像樣的叔父項伯,項羽言聽計從,而項伯在鴻門宴上拉開楚漢相爭的序幕之時就被漢王劉邦誘騙,兩人拜為把兄弟,又結為兒女親家,就淪落為內奸。一個缺乏閱歷的青年項羽,命運著實可悲。

3.悲劇英雄項羽落幕

楚漢相爭的相持階段,即成皋對峙,通稱成皋之戰,此是楚漢相爭的主戰場和正面戰場,漢王劉邦與楚王項羽在此直接對抗。劉邦一方用智,項羽一方用力,是典型的智與力的決戰。前文指出,此役起于漢二年六月,訖于漢四年(前203)九月,歷時2年5個月(加1個閏月)。雙方動員參戰的兵力達百余萬,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長平之戰后又一次投入兵力最多、歷時最長的大戰役。作戰進程分為三個階段。漢二年六月至九月為成皋序戰,是第一階段,凡4個月,以黥布反于淮南為臨界標識。漢二年十月至漢三年九月(前204年,漢承秦歷,十月為歲首,故十月至次年九月為1年)為滎陽、成皋攻防大戰,是第二階段,凡12個月,此階段是楚漢雙方爭奪最激烈的階段,也是楚軍范增謀略用力的時期,漢軍兩度陷入危境,而最終以漢王的謀略居上,用反間計假項王之手逐除范增,雙方強弱開始轉換。漢三年十月至漢四年九月(前203)雙方對峙廣武,為第三階段,凡12個月。由于韓信、彭越觀戰,劉邦、項羽智力俱困,相持不決。最后劉邦采用張良計,與項羽以鴻溝為界媾和,中分天下,誘項羽東歸,然后順勢追擊,才打破均勢,轉入戰略反攻。漢五年十二月即公元前202年元月,漢王劉邦會合韓信、彭越、黥布、劉賈等,五路漢軍50萬眾,項羽之軍只有10萬,楚漢強弱易勢,漢軍處于絕對優勢,項羽敗走烏江自刎,悲劇英雄落幕。漢五年正月即公元前202年二月,漢王即皇帝位,楚亡漢興。

項羽失敗有多種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兵法不精,以力斗智;其二,用人唯親,賢才遭忌;其三,殘暴不仁,失去民心;其四,政治幼稚,封王失計,這一原因是致命的。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的論贊中歸納為五個原因。第一,分裂天下,引起爭斗;第二,背關懷楚,失去地利;第三,放逐義帝,諸侯叛亂;第四,自矜功伐,不行仁政;第五,專恃武力,失去民心。司馬遷的批評,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五條中多了一條失去關中地利,兩者精神是一致的。在項羽失敗的多種原因中,為什么分封十八王是最致命的?項羽把親信將領封王善地,以為這樣就可控制局面,殊不知諸將得地稱王,就不聽他的號令了,黥布封淮南王以后不聽調遣就是一個典型例證。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將三秦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封為三秦王來拒塞劉邦,實際上等于拱手將關中送與劉邦。一是關中三分而勢弱;二是因項羽在新安坑殺了秦降卒20余萬,關中秦民恨透了三秦王。又,項羽封王,主觀武斷,未能處置好一些擁有實力的中間軍事集團。山東田榮、河南彭越、河北陳余皆被排斥在封王之外。所以項羽回彭城,還沒來得及坐下來休息,這幾個軍事巨頭就聯合起來反抗項羽。劉邦趁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占了關中,殺出函谷,直搗彭城,端了項羽的老窩,幸虧項羽及時回救,在彭城打了一個大勝仗,才避免了過早的覆亡。

項羽封王爭論最大,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一,論者或曰,項羽分封代表舊貴族的割據勢力,開歷史的倒車,必然失敗。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天下,巡行江南,當時項梁、項羽叔侄隨眾觀看,項羽情不自禁地說:“彼可取而代也?!笨梢娝皇遣幌氘敾实郏皇且恍南敕址?。其二,項羽迫于各路諸侯都要稱王的形勢,那就更不符實際。巨鹿之戰,諸侯折服,強捷有力者皆歸項羽旗下,成了他的部將。最大的異己劉邦,欲與項羽爭衡,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像踩鋼絲一樣,冒死入虎穴乞和。當時,誰敢和項羽對抗?迫于形勢之說也不成立。

那么,項羽為何分封十八王?追本溯源應是范增勸項梁立楚懷王這一政治失策,給入世未久的項羽套上了繩索。范增在秦末諸侯并起之時,建言立楚王后,以利號召民眾。本來秦并六國,政治一統,廢除分封,用郡縣制取代了侯王林立,消除了兼并戰亂,民眾“莫不虛心而仰上”[5]??墒怯捎谇厥┍┱?,二世而亡,由于歷史的局限,當時多數民眾把大一統的集權政治與暴政二者等同起來,對秦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惶惑,六國遺民紛紛乘勢而起,分封制度的沉渣泛起,只不過是回光返照。項羽分封十八王,不自覺地走了回頭路,并不是代表舊貴族勢力開歷史倒車。范增勸項羽急擊劉邦,可見也是要爭天下的。但劉、項兩人封王,形似而內核實質不同。劉邦封王只是政治策略,劉邦是在被動局面下利用封王的策略樹項羽之敵,壯大自己爭取主動;而項羽封王,恰恰是在主動的鼎盛局面下,為了一個“如約”而封王,給自己樹敵,顯然是政治失策。劉邦集團的謀臣酈食其也曾獻策立六國后,被張良建言制止了。最后為了合擊項羽,同一個張良建議劉邦封韓信、彭越為王,為了策反黥布也封了王。張良看清了歷史大勢,只把分封作為策略運用,堅持統一戰線,最后勝利了。范增識見不遠,遜于張良,他建言項梁立楚后在當時還有一些積極意義,而建言項羽封十八王則是誤導,逆歷史潮流而動,失敗是必然的。于是,又有一種觀點認為,范增非善謀之士,他對項羽的失敗應負主要責任,這也是不妥當的。范增只是一個謀臣,聽不聽還在項羽,何況智者千慮一失并不足以導致項羽的失敗。分封固然是餿主意,但設計鴻門除害、王劉巴蜀,這些主意并不壞。問題是,范增的餿主意,項羽采納了;范增的好主意,項羽拒絕了,最后把范增趕走了,重瞳子以親疏劃界,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怎么不亡!而那個改姓劉的項伯,卻是項羽言聽計從的一個笨伯和內奸!

項羽的致命弱點是政治幼稚。由于他少年逃難,在叔父項梁保護下成長,所以任人唯親。設宴鴻門時的項羽,當年才是一個27歲的馬背上的將軍,他還不懂得用陰謀手段誅除異己,而且以形勢論,項羽并不需要搞陰謀手段。本來項羽用范增的計謀,封劉邦為蜀王,想把他困在巴蜀,又是張良運動項伯說情,改封劉邦為漢中王。項羽這一改動,既負背約之名,而又實授關中之實,為一大失策。他在鴻門宴上即便殺了劉邦,也擔當不起靖亂安邦的歷史重任。而劉邦多次出入險地,九死一生卻安然無恙。在鴻門宴上,項伯保了他;彭城戰敗了,丁公釋放了他;滎陽出逃,有紀信替死;成皋逃出,項羽不察。這一切仿佛暗中有神靈保佑似的。怪不得司馬遷發出了“豈非天哉,豈非天哉”[6]597的慨嘆。以今天的觀點來看,這“天”就是歷史必然之中的偶然取得了勝利,實質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中年人戰勝了一個魯莽天真的青年人,劉邦的勝利是必然的,項羽的失敗是值得同情的。



三、漢匈大決戰

漢匈大決戰,起于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設謀馬邑,拉開了漢匈大決戰的序幕,到漢宣帝甘露元年(前53)呼韓邪單于入朝臣服漢朝止,前后歷時81年,差不多可以稱為世紀之戰。漢匈大決戰最精彩的段落是漢武帝伐匈奴,從元光二年到漢武帝征和三年下輪臺詔休戰止,即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90年,前后44年是最為激烈的戰爭狀態,可分為三個階段。三段時間大體各為15年,前后兩段均為漢匈大決戰,中間一段是間隙備戰。第一段從元光二年設謀馬邑到元狩四年漠北大戰,即公元前133到公元前119年,這15年是漢匈大決戰最激烈的時期,結局漢勝匈敗,漠南無王庭。從元狩五年到元封六年,即公元前118年到公元前105年,其間14年,雙方休息備戰,匈奴不臣服,仍時常犯邊。從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李廣利兵敗降匈奴、征和三年漢武帝下輪臺詔宣布休戰止,即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90年,其間15年是漢匈第二階段大決戰,西漢擴張,斷匈奴右臂,置河西四郡,切斷羌胡交通,漢通西域。張騫鑿空,開辟了絲綢之路。西漢獲得完勝,匈奴遠遁,衰落分裂,但仍未臣服,漢朝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昭宣中興,西漢達于鼎盛,匈奴衰敗分裂,呼韓邪單于來朝,漢匈大決戰畫上句號。漢武帝時期的30年大決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徹底打敗了匈奴,這是漢匈大決戰的閃光點。

將近一個世紀的漢匈大決戰為何發生?漢朝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如何評價其性質和意義?前人的論說多是負面的,認為漢武帝窮兵黷武,漢朝付出了“海內虛耗,戶口減半”[7]233的代價,得不償失,特別是李廣利兩次兵征大宛,天下騷動,漢軍損失數十萬,只獲得3 000匹汗血馬,很不值當。有人還說司馬遷是反戰的,對漢武帝是批判的,漢武帝晚年,民不堪重負,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已出現秦末的衰敗征兆。如何看待昔賢的評說?本題循著司馬遷記載的史實,從人類社會發展文明沖突的視角予以評說,拋磚引玉,以待賢者。

1.漢匈大決戰的背景

漢匈戰爭為何發生?在本質上是一場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亞洲北方氣候寒冷,是大牧場,自然發展的是游牧文化。漢民族從宜于農耕的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與長江流域的江漢平原發祥成長,發展農耕文化也是自然的。兩種文明的沖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從秦穆公的并國十二、辟地千里,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兩種文明沖突的戰爭。萬里長城的修筑,亦是兩種文明沖突的標志,一道萬里長城,說明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處于守勢,付出的代價也十分高昂。

當歷史指針指向秦漢之際,亞洲南方農耕民族以最先進文明的華夏民族統一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國土面積大約400萬平方公里。北方匈奴游牧民族出了一個英武的冒頓單于,他把許多不統屬的氏族、部落都統一起來,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單于國,其地東起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到長城,東西萬里,國土面積大約1 000萬平方公里以上,兩倍于西漢的國土,是北方的超級大國。兩個超級大國的碰撞,戰爭就要發生質的變化,形成兩種文明的沖突,可以說是古代的一場世界大戰,由于勢均力敵,所以曠日持久。漢初漢匈兩國發生的平城之戰可以說就是大決戰的一場預演。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頓單于統領40萬騎兵,大敗漢高祖率領的32萬步騎,一次戰役,雙方動員用于一線的兵力就達70萬以上,在當時可以說是雙方傾全國之力的一場大決戰。雙方都是從長期的統一戰爭中走過來,雙方兵強馬壯,但都是國家初建、經濟匱乏,不利于持久戰爭,又勢均力敵,以和親罷戰收場,其實是雙方的一種休養備戰。

到了漢武帝登場,西漢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文景時代養馬備戰,儲糧于邊,漢朝的人口與財富是匈奴本部人口與財富的10倍,這就是漢武帝敢于亮劍的資本。

2.漢匈大決戰的代價和結局

漢匈大決戰是一場世紀大戰,漢武帝伐匈奴的決勝階段歷時30年,故戰役過程不必細說。只需說一說漢匈大決戰的規模和雙方付出的沉重代價,就足以透視這場大決戰為何不可避免以及慘烈景象了。漢武帝時的漢匈大決戰,匈奴本部人口500余萬,加上兼并的各游牧部眾,估計人口在1 000萬左右;漢朝人口約4000萬,4倍于匈奴人口,10倍于匈奴本部人口。古代無戰亂的承平時期,大約100年間人口增長翻1倍。漢武帝時期是西漢中期,漢匈大決戰前承平70余年,大決戰后到漢末戰亂承平80余年,剛好兩者在承平時期相當,人口增約1倍。漢初人口依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8]18,以戰國時人口5人1兵計,秦統一六國,全國人口2 000余萬,到西漢漢武帝發動漢匈大決戰時人口增至約4 000萬,即漢匈大決戰,西漢人口減三分之一,損失一千二三百萬。匈奴本部人口,以5人1兵計,平城之戰一次投入騎兵40萬,人口則有200多萬,到漢匈大決戰時匈奴本部人口500余萬,損失200萬。漢匈大決戰,雙方損失人口總計一千四五百萬,相當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損失人口之半,毫無疑問這是古代的一場世界大戰。這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兩種文明發展到不可并存時必然要發生的大決戰,也是整個人類發展史上古代空前的歷史大變局。何為決戰?決戰就是雙方交戰必須分出勝負,一方徹底打敗另一方,不達目的,雙方戰斗決不會停止。從這個意義上,漢武帝是非常之人,他帶領衛青、霍去病、張騫、李廣等時代英雄建立了非常之功,是值得肯定的。漢匈大決戰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歐亞大陸板塊,農耕民族由守勢轉入攻勢,并戰勝了游牧民族,先進文化得以傳承。假如匈奴勝利、漢朝潰敗,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此中斷,則歷史不知道要倒退多少年。東漢又一次打擊匈奴,迫使其

西遷,而在西晉末尚有五胡入主中原的動亂,這是北方游牧殘余導致的變局,由此反推,漢匈大決戰中西漢的勝利,即使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也是值得的,因為這一代價的付出保衛了農耕文化。

3.張騫鑿空建言斷匈奴右臂,英雄創造時勢

張騫,漢中城固(今陜西城固縣)人,約生于公元前159年,卒于公元前114年,享年46歲,不僅是西漢杰出的外交家和大探險家,而且是一位大政治家和戰略家。

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必須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全面掌握人物的活動事跡。公元前139年張騫21歲出仕為郎,到公元前114年死于大行令,任職26年。其中兩次出使西域17年,在宮廷為官9年,歷郎官、太中大夫、衛尉、大行令,帶兵出征為校尉、將軍。郎官為皇帝侍從;太中大夫參決謀議,高級顧問;衛尉、大行令位列九卿,衛尉警衛宮殿;大行令,秦官為典客,掌蠻夷歸義,相當于外交部部長,西漢大行兼理諸侯王事務,相當于內政部長。張騫的任職,表明了他是漢武帝的親信大臣,處于決策中樞,參與軍國大政謀議。

張騫出使西域,他的使命是聯結大月氏抗擊匈奴。由于大月氏在中亞已安居樂業,不想報復匈奴,張騫的使命未能完成,但他從西域的考察中提出了更高的戰略?!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酚涊d張騫回答漢武帝的詢問,可稱為“西域對”。前文楚漢相爭已述及韓信在漢中拜將,回答漢高祖詢問,可稱為“漢中對”?!度龂尽ぶT葛亮傳》記載劉備三顧茅廬,咨問天下大計,諸葛亮答以“隆中對”。這“三大對”都是當世歷史轉折的英雄規劃歷史變局的謀略?!皾h中對”規劃了楚漢相爭,以弱勝強的謀略;“隆中對”規劃了三分天下,為劉備割據一方提出了勝利的人謀;“西域對”提升了漢武帝反擊匈奴要放眼世界、開拓進取、斷匈奴右臂的謀略?!叭髮Α睒酥緩堯q站到了韓信、諸葛亮的行列,可以說是一代人杰。

“西域對”影響漢匈大決戰主要有三項決策。其一,提出斷匈奴右臂,通使聯結中亞的烏孫;其二,建言取大宛汗血馬,改良中國馬種,組建高質量騎兵部隊,如同當今的現代化國防建設;其三,倡言通身毒國而重開經營西南夷。斷匈奴右臂的膽識,只有張騫身臨西域,了解大世界,才有頭腦提出。以上幾項都是根本性的國策。張騫死后,西漢王朝繼續執行這幾項基本國策,平西南夷設郡縣,兵征大宛,和親烏孫,置河西四郡,既通西域又切斷羌胡交通,為日后青藏高原地區的各部族的歸附奠立了基礎。直到宣帝之世,全部實現了張騫的戰略構想。從決策角度考察,張騫不只是一個杰出的外交家,他還是一個膽識過人的政治家和戰略決策人物。他對于歷史的貢獻和對西漢政治的影響,應當給予崇高的評價。

張騫出使西域,不是掠奪、占領,他沒有帶龐大武裝,而是傳播忠誠信義,帶去東方的物產,以和平為宗旨交結朋友,這是更值得永遠發揚光大的精神。特別是第二次出使烏孫,當時匈奴勢力已被逐出西域,東、西交通暢通,張騫攜帶絲、繒、帛、金錢等前往。張騫在西域活動,始終貫徹“以義屬之”的和平外交路線,尋求友誼與合作。烏孫王昆彌倨傲無禮,張騫責以大義,講求忠誠與信譽,受到西域各國的熱情歡迎和接待。甚至在張騫死后,漢使都要打張騫博望侯的旗號,才能贏得西域各國人民的信任。張騫結盟大月氏夾擊匈奴以及招大月氏重回故地,這一具體目標因客觀原因沒有實現,但不是外交的失敗。張騫從長遠戰略目標出發,以和平友好使者身份傳達友誼,溝通中、西文化交流,從此中、西使者、商隊絡繹不絕,獲得了外交的極大成功。在公元前一二世紀東、西方文化各自達到了古代文明的高峰,西方有希臘、羅馬文化,東方南亞有印度文化、東亞有中國秦漢文化。張騫通西域,在三大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張騫無疑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名字與絲綢之路是不可分割的。他是東、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使者,有別于中世紀和近代那些以掠奪為目的的探險者、淘金者,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張騫通西域,《史記》《漢書》均稱為“鑿空”。蘇林注:“鑿,開也???,通也。騫始開通西域道也?!鳖亷煿抛ⅲ骸翱眨滓病*q言始鑿其空穴也。故此下言‘當空道’,而《西域傳》謂‘孔道’也。”[9]2693對阻路的大山,開鑿通道,就叫鑿空。張騫備受艱難險阻,首次由漢直通西域,故形象比喻為鑿空,匈奴是阻擋漢朝走向世界的大山,打開這座大山,突圍向前,“鑿空”二字比喻極為形象生動,也是對張騫備嘗艱險的描述與贊評。古代沒有人工開鑿的穿山通道,司馬遷創立“鑿空”這一詞,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創造。司馬遷慧眼識英雄,把張騫的通使行跡上升到放眼看世界的高度,中國的發展要走向世界,內涵極為豐富。張騫鑿空,漢通西域,漢武帝移70萬民眾于河西走廊,這是地域政治的鑿空,屏斷羌胡交通,迫使匈奴遠遁并臣服,為日后青藏高原納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這是張騫始料所及的又一貢獻,也是漢匈大決戰影響歷史深遠意義的外延,值得大書一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司馬遷所寫中國古代歷史轉折的長平之戰、楚漢相爭、漢匈大決戰三大戰役,給人類文明提供了厚重的歷史思考,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所謂歷史思考,就是以往歷史留給人們的經驗、教訓和借鑒。

三大戰役留下的歷史借鑒,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大戰役必將伴隨歷史轉折而發生。長平之戰轉折了千年歷史之變,楚漢相爭轉折產生了新王朝,漢匈大決戰轉折了處于守勢的先進農耕文化戰勝游牧文化。其二,歷史轉折的大戰役,雙方矛盾不可調和,也就是大戰役不可避免。戰爭來臨,要迎難而上,奉陪到底。長平之戰,趙王意志不堅,心存僥幸,把一副合縱好牌打爛了,教訓是深刻的。其三,歷史轉折大戰役,必須決出輸贏,雙方都要拼盡全力,所以時間長、規模大,雙方都是全民總動員,使出渾身解數。其四,大戰役取勝既是力敵,更要智取,往往是新生方以弱勝強,表現為智勝力。用智就要分清敵、我、友,孤立敵人、瓦解敵人;自我團結,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爭取中間,廣交朋友。楚漢相爭,劉邦做得最好,以弱勝強。漢匈大決戰,張騫鑿空通西域,也是爭取中間。任何強勢一方,單打獨斗,終將失敗離場。長平之戰,強勢秦軍不敵韓、趙、楚、魏聯軍,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試看今日之域,百年大變局,已見歷史端倪,就要丟掉幻想,做大做強自己,準備戰斗,迎難而上,敢戰才能止戰,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遼寧男女一夜情,“男子尺寸過大導致女子死亡”事件,真相曝光~

遼寧男女一夜情,“男子尺寸過大導致女子死亡”事件,真相曝光~

書畫藝術收藏
2025-03-15 19:15:05
美記者:你的盟友,是不會跟在電視上說“kiss my ass”的總統合作的……

美記者:你的盟友,是不會跟在電視上說“kiss my ass”的總統合作的……

中國日報
2025-04-15 08:02:32
看日本黃色小電影,讓妻子模仿動作,丈夫:給你200,陪我睡一下

看日本黃色小電影,讓妻子模仿動作,丈夫:給你200,陪我睡一下

胖胖侃咖
2025-04-10 08:00:07
41歲三級片女星下嫁山東農村,2婚酒席條件簡陋,更多內幕曝光

41歲三級片女星下嫁山東農村,2婚酒席條件簡陋,更多內幕曝光

聚合大娛
2025-03-05 11:52:51
特朗普沒想到,三架包機先后抵京,中美密談開始,貿易額突然上漲

特朗普沒想到,三架包機先后抵京,中美密談開始,貿易額突然上漲

小鬼頭體育
2025-04-14 19:15:13
秦腔窮新后續,伊拉克千萬網紅老王,主動聯系中東電視臺破除誤解

秦腔窮新后續,伊拉克千萬網紅老王,主動聯系中東電視臺破除誤解

鐵錘簡科
2025-04-14 23:39:37
58歲劉嘉玲晨跑引爭議:穿緊身褲不遮臀部,被網友點評“沒一點老人樣”

58歲劉嘉玲晨跑引爭議:穿緊身褲不遮臀部,被網友點評“沒一點老人樣”

LadyDaily
2025-03-15 18:07:56
柳葉刀:中國“飲食殺手”不是油和糖,致死率前三的吃法,盡快改

柳葉刀:中國“飲食殺手”不是油和糖,致死率前三的吃法,盡快改

39健康網
2025-04-13 19:31:20
中國元首此時訪越有何深意?

中國元首此時訪越有何深意?

看看新聞Knews
2025-04-15 00:43:10
CBA最新消息!曝任駿飛賽季報銷,浙江續約余嘉豪,羅漢琛離隊

CBA最新消息!曝任駿飛賽季報銷,浙江續約余嘉豪,羅漢琛離隊

體壇瞎白話
2025-04-15 08:35:12
絕了!貝克漢姆二公子接盤大哥前任,布魯克林怒撕親弟為哪般?

絕了!貝克漢姆二公子接盤大哥前任,布魯克林怒撕親弟為哪般?

歐美八卦圈
2025-04-11 08:30:03
那不勒斯3-0,逼近國米,麥克托米奈雙響炮,31歲盧卡庫1球2助攻

那不勒斯3-0,逼近國米,麥克托米奈雙響炮,31歲盧卡庫1球2助攻

側身凌空斬
2025-04-15 04:40:27
沈佳妮不再隱忍,公開回應與朱亞文“婚姻真相”,陳思誠這波躺賺

沈佳妮不再隱忍,公開回應與朱亞文“婚姻真相”,陳思誠這波躺賺

小噎論事
2025-04-15 10:44:28
被判10年的李天一,改名換姓出獄后,最惡心的一幕還是出現了

被判10年的李天一,改名換姓出獄后,最惡心的一幕還是出現了

小故事娛樂
2025-03-23 12:20:03
東北女子在加拿大做清潔工,被小4歲飛行員猛追,還幫她全家移民

東北女子在加拿大做清潔工,被小4歲飛行員猛追,還幫她全家移民

削桐作琴
2025-04-08 22:50:48
積壓9年!張若昀、毛曉彤主演劇《霍去病傳奇》更名《風起大漠》后過審下證,曾遭到歷史愛好者瘋狂投訴

積壓9年!張若昀、毛曉彤主演劇《霍去病傳奇》更名《風起大漠》后過審下證,曾遭到歷史愛好者瘋狂投訴

魯中晨報
2025-04-14 20:27:03
NBA周最佳出爐!哈登強勢當選,字母哥稱雄東部,二人并列歷史第4

NBA周最佳出爐!哈登強勢當選,字母哥稱雄東部,二人并列歷史第4

釘釘陌上花開
2025-04-15 06:03:36
揭秘:斯諾登在港澳潛逃時發生槍戰,我軍出動擊斃多人,細節曝光

揭秘:斯諾登在港澳潛逃時發生槍戰,我軍出動擊斃多人,細節曝光

葉天辰故事會
2024-03-13 11:25:14
TVB小生袁偉豪:以前我有很多工作,但現在給我工作的高層離開了

TVB小生袁偉豪:以前我有很多工作,但現在給我工作的高層離開了

小椰的奶奶
2025-04-15 09:24:46
第一波棄貨潮即將殺到,美國海關準備嚴查關稅欺詐

第一波棄貨潮即將殺到,美國海關準備嚴查關稅欺詐

壹航運
2025-04-14 17:29:32
2025-04-15 14:11:00
尚曦讀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讀史
讀書、思考、文化、史學,本號主要推送近現代史領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優秀文章。
17705文章數 9051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頭條要聞

"司機泄憤撞死一家三口"案一審開庭 將擇期宣判

頭條要聞

"司機泄憤撞死一家三口"案一審開庭 將擇期宣判

體育要聞

父母是臺灣移民!女林書豪被WNBA球隊選中

娛樂要聞

專訪 | 王安宇:角色是為觀眾服務的

財經要聞

特朗普為何攪亂貿易?謎題即將解開

科技要聞

OpenAI放大招!GPT-4.1上線,編程戰力全開

汽車要聞

轉型中的"穩健派" 一汽-大眾的智能化突圍路徑

態度原創

健康
教育
親子
旅游
房產

在中國,到底哪些人在吃“偉哥”?

教育要聞

父母不給女兒200元護膚品錢,就被批中國式窮養,真的是夠了

親子要聞

日本天皇唯一繼承人,近親結婚智力有問題?滿分1000分只考20分

旅游要聞

熱聞|清明假期將至,熱門目的地有哪些?

房產要聞

教育理想落地!9年制華師附與未來方洲正式簽約,定義“未來教育”新高度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辰溪县| 竹山县| 凉山| 曲阳县| 依兰县| 龙游县| 丰都县| 临颍县| 镇江市| 龙江县| 孝感市| 新田县| 黄大仙区| 汝州市| 勃利县| 南召县| 中卫市| 七台河市| 淮北市| 唐山市| 沅江市| 柏乡县| 改则县| 科尔| 盘锦市| 呼玛县| 中阳县| 佛坪县| 同仁县| 铁力市| 攀枝花市| 中方县| 沈阳市| 博兴县| 六盘水市| 沙坪坝区| 石门县| 天峨县| 丰宁| 南澳县| 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