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4月9日,北約秘書長呂特在東京的強硬表態,好似投入亞太棋局的一塊巨石,激起的漣漪背后,還暗藏著一場精心設計的戰略博弈。這位荷蘭政治家用充滿矛盾修辭的演講,既暴露了西方集團的戰略焦慮,也揭開了其借“中國威脅”轉移內部矛盾的權力游戲。
呂特在東京的表演堪稱當代政治修辭的典范:他首先聲稱“北約官方未將中國定義為威脅”,隨即話鋒一轉,指控中國“以壓倒性態勢擴張軍備”,并強調“不能對中國抱有天真想法”。這種自相矛盾的表述,實則是精心設計的“戰略話術”。一方面,北約需要維持與中國表面的“接觸”姿態;另一方面,必須通過渲染威脅來合理化其在亞太的軍事存在。
北約的這種手法與冷戰時期的“麥卡錫主義”如出一轍:先塑造一個模糊的“敵人”,再通過選擇性事實渲染其威脅。呂特刻意回避中國國防部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卻對中國正常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大加撻伐,本質上是在用意識形態濾鏡重構現實。
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動的“關稅大戰”,不僅令跨大西洋盟友傷痕累累,更暴露了西方經濟體系的深層裂痕。挪威外交大臣艾德直言,美國保護主義措施“違反北約創始原則”,法國總統馬克龍警告“報復性數字稅”的可能性。
當特朗普的汽車關稅令日本汽車產業面臨4.46萬億日元損失時,呂特適時拋出“中國威脅論”,恰似為日本右翼勢力遞上遮羞布。這種“借刀殺人”的策略,使日本得以在“應對威脅”的幌子下,完成軍事松綁的戰略目標。
這個北約東擴至亞太的戰略構想,本質上是冷戰思維的地理延伸。呂特盛贊日本“優秀的防衛產業基礎”,并提及太空合作,這絕非偶然。自2022年北約峰會第一次將“印太”標記為戰略利益攸關區以來,該組織已與日本、韓國建立機密情報共享專線,并在橫須賀海軍基地開展聯合軍演。
然而,這種戰略推進存在根本性矛盾:一方面,北約需要中國市場的經濟輸血;另一方面,又要將中國塑造為“系統性對手”。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訪華前夕明確表示,歐洲不愿在中美間選邊站隊,這種矛盾心態恰似北約亞太戰略的縮影。當呂特要求歐洲將社會福利轉化為軍費開支時,實則是在透支歐洲的未來,為美國霸權買單。
呂特的東京之行,實質是美國全球戰略棋盤上的關鍵落子。通過綁定日本軍事力量,華盛頓試圖在亞太構建“第二島鏈”包圍圈。但這場戰略賭博面臨三重困境:
第一,實力悖論:中國海軍艦艇數量反超美國的事實,暴露了西方軍事優勢的脆弱性;
第二,經濟反噬:北約東擴引發的軍備競賽,正在加速全球經濟秩序瓦解;
第三,道義破產:將商業競爭異化為安全威脅,使西方價值觀陷入自我消解的困境。
這種戰略透支,恰似呂特前任斯托爾滕貝格卸任前的瘋狂表演——那位挪威政客在卸任前兩周仍瘋狂抹黑中國,只為換取華盛頓的“金手銬”。而今,呂特正在重蹈覆轍,用戰略短視換取政治籌碼。
呂特在東京的演講,與其說是戰略預警,不如說是權力集團的集體焦慮。當西方精英們用“中國威脅”掩蓋自身治理失敗時,他們正在透支最后的戰略信用。歷史證明,將商業競爭異化為文明沖突,終將作繭自縛。北約若繼續在亞太玩火,終將發現:點燃的不僅是別人的房子,更是自己腳下的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