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是練習行書的書法愛好者的必修課之一,米芾的這件作品寫得十分靈動,用筆和結構特色非常明顯,最能體系米芾沉著痛快的感覺。本文選取16個最能代表米芾好書法特色的字,進行單字解析,以饗讀者。
一、凌字
凌字本是左右結構,一般人行書往往容易把它寫得很散。米芾這個凌字處理得很巧妙,他把左邊兩點水,有意地往上提升,跟右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左右兩部分非常緊湊。
二、古字
這個字字形結構比較簡單,但是并不好寫。米芾的巧妙之處,將“古”字寫得像一個倒三角形,上面大,下面小,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險絕之勢。用筆比較厚重,中鋒行筆緩慢,寫出了古樸厚重的味道。
三、牽字
“牽”字寫得非常靈動輕巧,筆法上以中鋒用筆為主,上大下小的結構,加上造型上取斜視,配以柔韌的線條,起筆很高,有意拉開距離,使全字斜中求正、收放自如。
四、旖字
這個字的結構上左右相互依靠,下半部分形成巨大空間。筆法上左邊的首點圓潤,撇與橫折挨得很緊。右邊的最后一筆,拖得很長,以蟹爪鉤收筆,這是米芾的典型寫法。
五、得字
“得”字左右結構,左邊取斜勢,右邊取起正勢,一斜一正,相得益彰。左邊形體收斂,右邊結構放縱,左右間相互依靠,中間又有大片的空白,顯得疏密有致。
六、寒字
“寒”字寫的形體挺拔,側鋒起筆,寶蓋頭的提按,使得筆法跳躍,很有韌勁。中間兩豎寫得很挺拔,右邊捺筆收斂為點,與下面兩點參差錯落,收放有度。試想一下,如果把右邊的捺畫寫長,那就不好看了。
七、附字
“附”字寫得非常巧妙。一方面,在形體上進行了筆畫精簡,將原本復雜的筆畫,化繁為簡。另一方面,寫得參差錯落,重點體現在三筆豎畫上面,無論是長短、輕重、方向,都不相同,體現了求同存異、不拘一格的藝術特色。
八、雨字
“雨”字寫得活潑可愛,疏密有致。以中鋒的用筆方式輕盈流暢地寫下,起筆化橫為點,下半部分開張,中間四點以牽絲相連,濃重收斂,形成虛實對比關系。
九、垂字
垂字寫得張揚而又穩重,如果把外形用筆畫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筆法上注重變化,筆畫各橫畫的寫法。主筆橫畫左部比較放縱,右邊比較收斂,整個字內緊外松,安排巧妙。
十、何字
何字寫的輕盈美妙,整體給人的感覺十分銳利、挺拔,單人旁撇由細轉粗,豎由尖變圓且形往回收,“可”的長橫則回鋒帶鉤,豎鉤長而有弧度且出鉤小,而“口”的上移使全字產生空間上的奇妙感。
十一、聽字
以側鋒的方式起筆,“耳”寫得很長很高很窄,而且“耳”里的雙橫主要靠下,將重心壓到了下面,右半部分取斜勢,寫得寬展,靠在左半部分上,正好形成了對比。
十二、肅字
以中鋒的方式用筆,寫得很細,中豎不出頭,寫出了蕭肅的感覺。上面橫畫很多但卻筆筆不同又交代清楚,下面的三豎兩點各異又不繁瑣。
十三、前字
寫得輕盈開張,挺拔有力。起筆兩點寫得很大,以實筆相連,全字一筆寫成,中間不斷,顯得線條流暢,最后一筆大膽寫出,寫得氣勢磅礴。
十四、風字
“風”字以中鋒用筆來完成,結構上左收右放,而且收得很緊,放得很開,外面“幾”用方筆,而中間的“蟲”用圓筆且內含勁力。最后一點省略,戛然而止,令人意猶未盡。
十五、氣字
“氣”由小到大以中鋒行筆,全字很大氣,“氣”的彎鉤寫得較短,有意收斂,“米”字順勢寫長,兩點左右呼應,全字向右上斜而有欹側之美。
十六、深字
深字用筆非常活潑,左右結構呈現“V”的形狀,而且都將重心放在了下面,給中間留下了空間,構成中虛外實之態,三點水虛實相連,右邊中側鋒互用且上放下收。
以上為著名行書法帖《蜀素帖》的單字解析,這16個字,最直觀的代表了米芾書法用筆特色。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