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幸
在懷集汶朗鎮廣袤的山林中,隱匿著一處不為凡塵所擾的世外桃源——豐洞,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山水之間,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四方游人的目光。這里,綠水清澈,周邊山林蒼茫,不僅是一幅動人心魄的自然畫卷,更是心靈得以棲息的寧靜港灣。
豐洞,原是一個世居著麥、李、林、范、張五姓氏族60余戶村民的小山村,1966年始,在此修建集灌溉、防洪、發電、供水、養殖等功用于一體的小(1)型水庫——豐洞水庫,水庫集雨面積2.15平方公里,總庫容174.75萬立方米,擔負著汶朗鎮3500畝農田灌溉任務,保護下游耕地總面積5500畝,保護下游人口12000人。此后,村民相繼搬遷下山,移居至汶朗鎮的桂湖、新豐、新建等村落。
走進豐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碧波蕩漾的水面,清澈得仿佛能洗凈世間一切塵埃。陽光穿透云層,斑駁陸離地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無數顆鉆石在輕輕跳躍,美得令人心醉。四周的山林,層巒疊嶂,郁郁蔥蔥,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守護著這片凈土。松杉挺拔,四季常青,它們不僅是山林的主宰,更是時間的見證者,默默記錄著歲月的流轉。
豐洞的秋天,有著別樣的“楓”景風情。當秋風輕拂,散布在叢林中、道路旁、水庫邊的楓樹,換上深紅色的妝容,楓葉漸染,整個山谷仿佛被點燃了一般,紅艷如火,絢爛奪目。楓樹,這一獨特的秋景,成為了豐洞最為亮麗的名片。漫步其間,腳下是落葉鋪就的金黃小徑,頭頂是斑斕的秋色,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吸進滿滿的詩意與畫意。
豐洞的紅錐樹也以其挺拔的枝干和繁茂的綠葉,點綴在山林間,為這片水域增添了幾分野趣與生機,成為了豐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當晨曦初照,陽光灑在這些樹上,樹干便呈現出一種溫暖而深邃的紅褐色,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它們葉子四季常青,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依然保持著勃勃生機,為過往的行人帶來一絲溫暖和希望。其果實更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貴饋贈。每當秋風送爽,紅錐樹的枝頭便掛滿了成熟的果實。這些果實外皮光滑,色澤誘人,更令人驚喜的是,它們竟然可以直接食用,味道甘甜中帶著一絲自然的清新,讓人回味無窮。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果實曾是當地居民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見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時光。它們的果殼上布滿了細小的刺,這既是自然賦予的保護機制,也是對采摘者的一種提醒。這些刺雖細小,卻足以讓不慎觸碰的人感到疼痛,從而避免了果實被輕易破壞或過度采摘。這樣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大自然的智慧,也讓我們更加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共同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綠色奇跡。
豐洞,不僅以其自然風光著稱,更是一片富饒的土地。這里豐盛的水草,為養殖山羊和牛只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村民們依托這一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他們的笑容,是對這片土地最真摯的贊歌,也是對勤勞與智慧最美好的詮釋。
對于游客和戶外愛好者而言,豐洞更是一個四季皆宜的打卡勝地。這里的山雖不高,卻足以讓人攀登時心曠神怡。沿著山林向高山頂穿越,仿佛踏入了一片綠色的海洋,林間鳥鳴聲聲,溪水潺潺,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樹葉的清新氣息,讓人神清氣爽。登上海撥789米的高山頂,鳥瞰整個豐洞,形如一只大鐵窩,四面青山聳翠,中間凹谷碧水悠悠,銀光閃閃,水邊至山腳的層層梯田,以及豐洞村舊居農舍盡收眼底;環視四周,極目遠眺,只見東面的汶塘村,北邊的洽水鎮社背村,南面的懷集縣城,西鄰的連麥鎮石坑村依稀可辨,高瞻遠矚之感油然而生。
這里的水域面積約100畝,能讓人泛舟其上,戲水岸邊,親身體驗山襯水、水映山、山水相依、水天相映的樂趣,盡享悠然自得。
在豐洞,春日里,山花爛漫,綠意盎然,野吹賞花,不亦樂乎;夏日中,涼風習習,則可避暑納涼,戲水于碧波之間;秋風起時,楓葉如火,層林盡染,賞楓品秋,別有一番風味;冬日,則可靜觀山水,分外妖嬈,感受那份寧靜與淡泊。
豐洞游山玩水看“楓”景,不僅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更是一次對自然與生活的深刻感悟。在這里,你可以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惱,讓心靈在山水間自由飛翔;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體會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諦。豐洞,用它獨有的方式,講述著一個關于美麗、關于富饒、關于和諧的故事,等待著每一個熱愛生活、向往自然的人,來此探尋,來此沉醉。
豐洞水庫:
豐洞古村映楓樹:
豐洞路邊楓樹:
豐洞水庫岸邊楓樹:
筆者(李文幸)在登上豐洞水庫登上海撥789米的高山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