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大家都知道《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的國歌,追憶往昔,中華大地封建王朝閉關鎖國,根本就沒有國歌一說。
最早的國歌可以追溯到1896年李鴻章到西方國家訪問,為了應付歡迎儀式,絞盡腦汁臨時編湊的歌,后人將之喚為《李中堂樂》。
之后時代更迭,國歌也是變來變去,國民黨甚至一度將黨歌作為代國歌,而《義勇軍進行曲》則誕生于1935年,它起初是田漢為了完成一個號召全民愛國抗日電影的主題曲歌詞。
聶耳讀到這首慷慨激昂的歌詞,倍受感染,雄壯激昂的旋律很快從心中油然而生,這首曲子是中國民族同仇敵愾、團結一致的革命戰歌,也是在全民抗日的大環境下所產生的。
那么作為此次戰爭的始作俑者日本,他們的國歌是如何誕生的,對日本國民會產生哪些影響?從日本國歌中我們又能看出哪些不同尋常的信號?
日本國歌由來
其實日本以前也是沒有國歌一說的,進入明治時代后,這個國家便正式開啟工業化的進步之路。
1869年在日本橫濱軍團的英國音樂教師約翰聽說日本沒有國歌時,馬上向日本軍隊提出國歌的重要性,說國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象征,不但凝聚本國歷史還能喚起民眾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如果日本愿意創造自己國歌的話,他也是很愿意幫忙的,日本軍隊領導聽到這個建議后是相當重視,立即上報高層。
經過眾人研究,他們決定讓當時頗有文學造詣,又熟悉中國文化的薩摩藩步兵隊隊長大山巖為日本國歌選詞,讓約翰來譜曲。
大山巖是翻遍了大大小小的書籍,終于在一本叫《蓬萊山》的詩歌選里截取了一節段落作為歌詞,由約翰配上曲后,第一版本的日本國歌便誕生了。
之所以說是第一個版本,這是因為日本國歌誕生的第二年,日本軍隊就趁著游行機會,首次向公眾演奏了《國歌》,沒想到遭遇大家一水“差評”。
大概是英國曲調在日本水土不服,民眾普遍認為曲風不夠莊重、大氣。
于是日本海軍樂隊指揮永倉佑康便借著民意,也提出需要將曲調進行修改,與此同時他還建議將旋律修改成宮廷表演贊美詩的風格,這個意見得到高層一致好評。
接著日本高層是上上下下挖掘相關人才,終于成立了一個四人委員會專門負責改國歌這事,這4個音樂家分別來自海軍、陸軍、皇宮和德國樂團。
4個人里有2個都是軍隊出身,由此不難看出日本高層“用心良苦”,連國歌都是極具“軍國主義色彩”。
1880年11月3日,在明治天皇的生日會上,這首備受矚目的日本國歌《君之代》登場了,曲風一出廣受好評。
緊接著《君之代》便成了日本的國歌,是每逢重大節日,歡迎外賓舉行儀式必放的曲目,而這個《君之代》的歌詞也是相當簡單,只有28個字。
原文翻譯過來就是“我皇御統傳千代 一直傳到八千代 直到小石變巨巖 直到巨巖長青苔”,乍聽起來沒毛病,大意就是歌頌日本天皇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代就是100年,八千代足足80萬年,對比咱們國家也才五千多年的歷史,如此看來,日本天皇著實是胃口不小,想要富貴王權80萬年。
更可怕的是,在一分鐘的日本國歌里,是重復循環吟唱這28個字。
在一個國家的國歌里,是既沒有歷史,也沒體現本國民族精神,完完全全就是在歌頌天皇,核心就是要灌輸“效忠天皇”的思想,堪稱是洗腦模式。
天皇的洗腦方式
話說這個日本天皇,雖然從名字上來看是借鑒了咱們國家的皇帝稱呼,事實上是沒有總攬政治的權力。
追根溯源在日本歷史上,第一任天皇傳說是神武天皇,按照當地描述,這個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五代孫,它受上級命令下凡來管制日本。
神武天皇
45歲的神武天皇繼位后帶領族人東征,成為日本的開國天皇,所以說可以認為,日本天皇家族是得到天照大神認可的,是萬世一系。
這就導致從日本民眾的心理、認識上來說,天皇就是凌駕于一切的制高點,是徹底神化了。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天皇家系雖然一開始就被高高捧起,卻沒有實權。
這種模式到了幕府統治時期才發生轉變,那時政治腐朽黑暗,美國殖民者的大炮撞開了日本大門,日本也不得不簽訂了一些喪權辱國的條約。
與此同時日本也看到了自己與外國列強的差距,民眾激憤于幕府政權的軟弱,更寄希望于天皇能扭轉局面,明治天皇也是不負眾望,他即位后決心烈士斷腕,一系列革新活動開始了。
事實證明確實日本的這次改革很成功,他們本身軍事實力迅速得到擴大,不但逐漸收回國家領土主權,還擺脫掉淪為殖民地的危機。
明治時期在政治上是全力神化天皇的權威,因此這個階段誕生出的日本國歌,致力于歌頌天皇模式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君之代》這首歌不但有濃厚的封建統治色彩,還隱藏著濃烈的貪婪——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
從歌詞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從小石變巨巖,巨巖長出青苔”,這不就是暗示,本就是彈丸之地的日本有著逐漸向外擴張發展壯大的野心嗎,小石頭想變成巨大巖石,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面積。
不得不說,日本的這種擴張野心自古就有,絕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灌輸民眾要效忠天皇的思想是核心操作,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浸染在“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圍之中。
國民對天皇是絕對崇拜、絕對服從,全民思想上獲得高度統一。
與此同時日本再通過教育方式全面散播軍國主義,日本人骨子里的“武士道精神”在軍國主義的激發下,獲得飛速發展,這也為不久后日本的一系列惡行埋下伏筆。
骨子里的野心
眾所周知,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和一千多個小島組成的島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日本人生來就有的危機感,“向外擴張”是一直存在于他們的文化傳統里。
日本還沒形成國家的時候,就企圖侵占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積極插手朝鮮內部事務,潛移默化間想要控制朝鮮。
那些失去工作,沒有容身處的落魄武士,日本浪人,更是四處劫掠,一度成為我國沿海地區和朝鮮的不安定因素。
歷史上日本人也曾嘗試過大規模的遠征,奈何實力和各種條件限制,種種計劃是胎死腹中,但是這一切同樣是在明治維新時期發生了變化。
明治維新
因為實力大增,歷史文化中的“軍國主義”劣性基因瘋狂生長,明治天皇自己就曾經對民眾宣傳過,要“拓展萬里波濤、揚日威施四方”這不就是赤裸裸的海外擴張信號。
錢袋子鼓了,有了槍桿子撐腰的日本,在那之后的日子里,開始制定以戰爭的手段,逐步吞并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也就是所謂的“大陸政策”。
當時日本的計劃分成五個步驟,先是征服中國臺灣,再占領朝鮮,入侵中國滿蒙地區,吞并中國,稱霸亞洲放眼世界。
于是他們先是借口有海難的琉球水手在臺灣被殺,派兵入侵臺灣,遭到臺灣人民奮力抵抗,接著又入侵朝鮮,打開朝鮮門戶向日本開放通商口岸,朝鮮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
吞并琉球島后將其命名為沖繩縣,這個琉球原本是個獨立的島國,明朝時我們還冊封過當地統治者為琉球王,這個島也是在明治維新時期被并入日本版圖。
可以說日本的“大陸計劃”是一步步在完善行進,直至中日“甲午戰爭”成熟。
甲午戰爭
清政府不但承認了朝鮮的獨立,還割去了遼東半島,臺灣等大片領土被日本作為殖民地。
這些“成果”是進一步讓日本實力更甚、也為他們的下一步侵略計劃打下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對我國發動入侵戰爭時,日本本國民眾是傾力支持的。
每逢捷報傳來,幾乎所有的人都高舉國旗,吟唱國歌,提燈游行,之所以會形成如此情景,這是因為日本政府對國民性格,是從小養成計劃。
他們從幼兒園的娃娃抓起,在校園里營造出濃厚的“天皇崇拜”“盡忠”的文化氛圍,將體院館改造成格斗場,學生們即便被打到頭破血流也得站起來,以此千錘百煉學生意志品格。
以便未來在戰場上他們能夠“堅韌持久”。
日本人在精神上和行動上都是與“軍國主義”緊密相連的,那時的他們在思想上將“為天皇戰死”當成最高榮譽,完全無視個人存在價值,失去自己的意識。
“為天皇盡忠”就是二戰時期的日本國民性格,“七生報國”是日本軍隊的精神格言,所謂的“七生報國”也就是除了本世、來世、往后的每一次輪回,都要永遠效忠,直到不能轉世為止。
換句話來說,就是日本人根本沒有意識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也不管是不是符合良知,也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只要對天皇的忠誠負責就行。
在這種“盡忠”的意識控制下,日本士兵在他國的土地上,可以肆意屠殺民眾,將所有滅絕人性的惡行轉化成為對天皇盡忠的理所當然。
日本的軍國主義者狡猾的地方還在于,他們不是赤裸裸地對民眾宣揚戰爭,而是拿民族生存利益做借口,充分激發日本民族的利己心理,將國民性格逐漸催生成極端民族主義,誘發出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于是終于成功培養出無怨無悔為天皇和國家奉獻犧牲的民眾。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即便到了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成了強弩之末,裕仁天皇還發表了詔書,命令全民必達戰爭目的,本國媒體也是不斷造勢,號召國民死忠。
所以當年日本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確實有部分被強制上戰場的,但更多的是憑借自發意志參戰的日本國民,并且直至戰敗,他們仍然認為自己參與的是光榮事業。
雖然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終結了日本軍國主義時代,但要知道的是,二戰過后德國可是把國旗、軍旗、國歌統統換新的了,堪稱是洗心革面了。
反觀日本,就是《君之代》這首意味深長的曲子,可是在1999年8月,由日本國會眾參兩院立法通過,正式定為日本國歌。
不僅如此,他們的NHK教育臺還會在午夜收播前固定播放,二者相比較,誰沒有正視歷史,誰沒有反思悔悟,結果顯而易見。
結語:
國歌是一個國家的民族氣節,是骨子里的精神風貌,再來看下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確這首歌誕生于抗日時期,句句洋溢著我們對日寇的憤恨之情,曲調慷慨激昂,振聾發聵,是我中華民族永不屈服抗爭精神的體現,與卑顏屈膝,無腦歌頌形成鮮明對比。
即便和平年代,唱起《義勇軍進行曲》仍可使我民族同胞,回憶起祖國創立之時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愛國熱情,喚醒居安思危意識,因此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被正式寫進憲法。
日本國歌《君之代》字數寥寥,卻蘊含了日本人很多想說的話,其中有他們對天皇的無限崇敬和永遠的效忠意識,也有亙古不變的野心,甚至還有對未來某種不可言說的希望。
即便這首歌歷經數次爭議,也遭到一些周邊國家的抵觸,日本政府還是堅持使用,這是不是一種新的信號也暫未可知,唯愿中華兒女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 君之代》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9B%E4%B9%8B%E4%BB%A3/4124584?fr=ge_ala
鳳凰資訊 《日本國民為何戰敗時仍支持侵略》
https://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special/rbgmwhzbsrzcql/
今日頭條:袁載譽讀明朝《日本國歌只有28個字,翻譯成中文是什么意思?》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07768125824565767/?channel=&source=search_ta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