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 璐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智能駕駛失效、電子鑰匙失靈……近期,智能汽車發生了不少功能“失智”現象,輕則影響行程,重則車毀人亡。
進入2025年以來,隨著DeepSeek爆發、汽車智能化浪潮席卷,一時間AI元素占領了大家的視線,類似“買車沒智駕,等于諾基亞”的調侃充斥車圈。但從買車、用車的角度來看,汽車智能化遠未強大到讓人放心的程度。
“我買車就是朝著智能駕駛輔助去的,但每次使用自動泊車功能時,都不如自己停車入位。另外,在高速路上打開智駕輔助,我心里總是不踏實。”車主高先生說。
還有人反映自家智能電動車的功能很雞肋:“全景天幕夏天很熱,買車時被看星星的廣告欺騙了。”“車機界面太復雜,語音不順暢,通常是雞同鴨講……”
知名市場研究公司J.D.Power的數據顯示,約83.28%的用戶表示期待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功能,但更多人(83.99%)表達了它對安全性與法律責任的深度擔憂。
國外市場亦如此。據美國汽車協會(AAA)近期調查結果,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汽車的信任度,從2024年的9%上升至現在的13%,仍有61%的駕駛員對自動駕駛汽車感到害怕。此外,消費者對技術持續發展的熱情,也從18%下降至13%。78%的美國人希望主機廠優先提升汽車安全系統。
今天的消費者究竟需要一輛什么樣的汽車?
安全技術可信賴、新增功能可適用、普惠價格可接受,這些才是普羅大眾真正看中的購車要素。綜合來看,合資車企在這些方面占有核心優勢,它們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和對質量的把控能力,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等,短時間內其它車企無法復刻。
本田品牌就是這樣。它遵循長期主義的發展理念,在智駕成風的當下,并沒有盲目激進求新,不強調新功能有多么神奇,依舊著眼于提升駕乘體驗的安心與舒適——而這些正是絕大多數消費者所需要的。
比如雅閣(參數丨圖片),自1999年進入中國,26年來總銷量超340萬輛,與國內轎車市場一同成長,成為百萬家庭的經典選擇。
雅閣的兄弟車型——英仕派,與其同宗同源,技術和品牌一脈相承,安全可靠性不相上下,只是英仕派更需要、更值得被看見。
智能化恰到好處
當前,汽車智能化技術正處于過渡階段,新技術的研發與量產之間存在距離,量產與使用之間亦有距離。在“聽到的”和“用到的”之間,消費者需要清晰地判斷。
首先,現在的智駕功能仍是輔助工具,無法代替人類司機。
2016年,特斯拉一位車主在美國使用Autopilot輔助駕駛功能時,系統未能識別白色廂貨車而直接撞了上去。即便經過近10年發展,業內諸如此類的問題仍沒有被解決,現在仍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目前,國內所有消費級的乘用車智駕系統均處于L2級別(自動駕駛技術按自動化程度分為L0-L5),只能起到輔助司機駕駛的作用,遠遠不能匹敵人類的駕駛水平。
其次,大多數智能功能與用戶需求脫鉤。
如一些車主所言,自動泊車、語音助手等功能表現不盡人意,還不如沒有。“就是在難停的車位,我才需要系統幫忙,但它要清晰完整的停車線才行,但這種情況下,我自己停反而更快。”高先生表示。
很多時候,智能化處理不同場景,在演示環節的表現與實際使用大相徑庭,甚至系統還可能給駕駛者帶來麻煩,因此難以獲取大眾信任。畢竟大多數人的初衷是選一款出行工具,視安全駕控為根本,其它則為次要。
最后,智能化往往伴隨著高溢價。
比如,具備城市NOA功能的車型基本上在20萬元左右,隨著功能迭代或選配,還需額外付費。特斯拉FSD(智能駕駛輔助功能)進入中國后售價6.4萬元,且車主在幾年前就為該期貨買了單。華為乾崑智駕高階功能包一次性購買價格為3.6萬元。
根據汽車行業市場研究公司杰蘭路的調查,在購買35萬元以上車型的消費者中,將智能駕駛作為購車原因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購買20萬-30萬元車型的消費者中,這一比例在四分之一左右。這意味著,越看中智能化要素的群體,所選的產品價格越高。
此外,由于車型更新速度加快,往往是消費者高價購買的智能化配置還沒用多久,下一代車型就已換代升級,讓老車主深感背刺。由此一來,消費者承受了智能汽車的雙倍溢價。
基于這些規律,本田對智能化另辟蹊徑。
在復雜多變的車市中,本田特別是東風本田一直保持定力,尊重技術。人們通常認為合資車企的智能化步調遲緩,其實,在匹配用戶的真實需求方面,東風本田遵循“恰到好處”的原則。
20多年來,雅閣經久不衰,是因為它的迭代與消費需求保持同步,東風本田的旗艦轎車英仕派也一樣。
最新的2025款英仕派燃油版,進一步升級了智能化能力,增加了Honda SENSING 360+安全超感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具備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員異常應對、離車安全預警等功能。
現在,人類司機仍然是安全駕駛第一責任人,其它功能都是輔助。比如在高速駕駛場景下,英仕派搭載的Honda SENSING 360+安全超感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聚焦行車安全,能很好地減輕駕駛員的操控負擔和心理壓力。
▲DMC駕駛員狀態感知系統
這個系統還能監測預警駕駛員的健康。一旦駕駛員出現異常姿勢、閉眼、沒有握住方向盤等情況時,英仕派會自動開啟警示燈,并輔助減速、停車,同時呼叫緊急救援中心。
而“離車安全預警”功能可以檢測側后方來車,提醒駕駛員注意。
這些功能在英仕派車主日常駕駛中的使用頻次很高,很多人反映是“真正實用的安全功能”。
“科技平權”不走捷徑
2025年一開局,“高階智駕”“智駕平權”等詞匯就充斥于汽車產品傳播,反映了汽車產業對新技術的渴望與追求。然而,真實情況卻是:現階段,大家仍然只是智能化的嘗鮮者。
在汽車發展的一百年多年里,很多技術如自動變速器、渦輪增壓等,一開始也是只在少量的昂貴車型上搭載,經過數十年發展后才普及。
早年間,本田發動機技術應用在摩托車上,而后搭載到汽車上并大規模應用,本田還開創了VTEC可變氣門、缸內直噴等劃時代的技術。汽車江湖一向稱之為“技術本田”,其背后是本田持續不斷地技術投入和積累——在智能化領域也是如此。
拋開車企營銷噱頭,當下談“智駕平權”為時尚早。“想一夜之間把智駕做到很安全是不可能的,這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不久前,某主機廠掌門人警告行業,“安全才是智能化平權的前提。”
對英仕派而言,安全是實現所有科技平權的第一要務和核心出發點。
任何功能推出前,都要首先守住安全底線。誰在這方面做得好?“德系、日系品牌我都賣過,如果你想選放心可靠的,那就選本田。”一位4S店資深銷售顧問對幫寧工作室表示,“本田的故障率很低。你看看二手車報價,就知道它的保值率有多高了。”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英仕派的3年保值率約70.74%,雅閣約79.86%,均處于B級轎車排名前列。整體來看,本田品牌的平均保值率接近60%,比多數新能源汽車品牌高10%左右。
去年8月,英仕派(260TURBO 精致版)在中汽公司汽車測評管理中心的測評中,拿到88.8%的綜合得分率,獲得C-NCAP五星安全認證。其中,乘員保護板塊得分率為92.09%,行人保護板塊得分率為85.51%,均超測評平均水平,而且,它的主動安全板塊得分率為82.95%。
沿襲安全基因,為滿足智能電動汽車消費者,2023年英仕派推出插混車型,搭載2.0L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和本田第四代i-MMD智能插混系統。
▲本田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
這個系統被譽為“混動天花板”。它能智能識別、覆蓋多種工況,絕大部分情況下以電機驅動,發動機只以最高熱效率發電;高速巡航時,則發動機直驅,以時刻保持高效能。在媒體的續航測試中,其純電續航可達132km,但標稱WLTC工況為82km,是真的“反向虛標”——這很符合英仕派慣有的低調態度。
安全之后,價格平權。從今年1月開始,東風本田推出的購車活動中,英仕派終端價格為12.58萬元起,比原官方指導價優惠近6萬。近期在北京一家東風本田4S店內,銷售顧問表示英仕派的價格比雅閣更實惠,基礎版裸車價可優惠至11萬元左右。
還有銷售顧問表示,英仕派的產品品質、安全技術與雅閣無異,只是英仕派面世的時間更晚一些,其實在外觀、價格等方面,英仕派更超值。
“上午有對年輕夫妻一過來,就看上了英仕派的外觀,特別是黑車身加黑輪轂,包括后視鏡、小鴨尾都是黑色的,有點黑武士的風格。”上述銷售顧問說,英仕派的車型顯得更年輕、更運動。
不分年齡、不分地域,所有購車者對汽車安全可靠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只是2025年市場上爆發了智能化狂潮,而且,傳播功能的聲音蓋過了消費者的實際用車訴求,有的車主還成了利益犧牲者。
智能化是汽車產業前進的方向,但發展過程中肯定有很多波折和反復。從這一點出發,本田一直強調“以人為本”,值得信賴——正如英仕派,在消費者眼中,它并非單一維度的強者,而是沒有短板的“智價比”標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