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照片如同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去的風景與人文,今天,讓我們一同穿越時光,走進一百多年前的蘭州,通過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感受這座城市的歲月變遷。
一百多年前的蘭州,是一座被群山環抱、黃河穿城而過的古城,那時的蘭州,城墻巍峨,城門巍峨,橫跨黃河之上,成為連接南北兩岸的重要通道。
從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黃河邊的城墻,歷經風雨侵蝕,卻依然屹立不倒,城墻之上,人們或站或坐,眺望遠方,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古老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座大漠上的邊城,看看那段烽火硝煙的歲月吧。
一百多年前,蘭州市城內的一處戲臺子,過去的時代,戲臺子每個城每個縣接本都會有,大家沒有什么特別的娛樂活動,就靠著聽戲班子唱戲來消磨時光,在最初,戲班子是唱給神明,唱給祖先聽得,這種戲臺子,其實也就是祭臺子的一種演變。
蘭州城內的市場,買各種生活用品的商販都在這擺攤,市場的后面就是一座三層洋房,看起來像是重要政府機關,修在市場附近,很可能是市場監管的機構。
隔著黃河看蘭州,外面有一層堅固高大的圍墻保護著蘭州,城墻延綿千里,和黃河水一起消失在了視線中 ,從這個角度看,蘭州,就是一座被黃河擁抱著的“塞上明珠”。
蘭州街道,擺攤的老板,旁邊還坐著幾個人,手里端著碗拿著筷,一看這就是一個街頭小吃攤,攤位上拜訪了一排排碗,方便客人給了錢就能直接食用,很適合那種出門務工的工廠工人。
蘭州街景,照片里可以看出來 有一隊商隊,牽著馬匹扛著貨物,向城門口走去,最右邊一個男人一只手牽著馬,另一邊還回頭看向鏡頭,他們的前方是層巒疊翠的山脈,往那邊就是更西邊的邊疆了。
蘭州驛站里的商隊,作為過去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途徑點,古代蘭州在邊關的位置尤其重要,為了適應繁榮的商貿來往,這里會修建很多驛站方便商隊停留修整,同時,中央的文件信書要下達到地方時,驛站的作用也很重要。
蘭州某官員,在門前騎著一匹大馬,這匹馬一看就是膘肥體壯,被人照顧的很好,任何東西有好有壞,就是馬的成色也照樣分高低,有錢人家的馬,即使不怎么常用,也能長出汗血寶馬的模樣。
蘭州某織造工廠大門,幾個工廠領導正在合影,在那個國將不國的艱苦年代,很多有志之士將目光放在實業救國上面,大多數企業家在沿海地區闖蕩出了一片江湖,但內地的民族企業卻鮮少崛起。
蘭州某大戶人家的當家太太,她站在一幅對聯前面,穿的很像是過去電影里面那種地主太太的形象,從照片中也可以隱約看出,這個太太是裹了小腳的。
蘭州街頭的字報商販,不僅有報紙,還有什么碑帖的印刷版,日歷,佛法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有,照片里還有一個小孩站在老板面前,好奇的看著上面寫的東西。
蘭州的郊區,一個穿著華麗的蘭州婦女騎著一匹騾子,她的身后還有一匹更小的騾子,上面坐著婦人的兒子,旁邊還有一個伙計時刻關注著小少爺的安全,他們這樣的階層平時一定不會騎騾子出門,所以更有可能的是,這僅僅是一種“游客體驗項目”。
蘭州的一片水庫,好幾個半大孩子在里邊玩水,對于男孩子來說,衣服一脫,就能鉆進水里乘涼了,岸上有人看見這副場景,就拍攝下了這張照片,水面上還映射出了攝影師的影子。
黃河邊上的碼頭,小男孩牽著一匹牛,這個小男孩身上基本沒穿什么衣服,套了一個褲衩就出門了,他牽著的那頭牛,也不是水牛,更像是能夠產奶的奶牛。
蘭州的露天集市,由于處在黃土高原上 這里的紫外線還是相當強的,所以每個攤位上面都要支著一頂白色遮陽棚,照片里可以看到 這時候蘭州就有了電線桿了。
蘭州某處大戶人家的宅院,可能是北方干燥,主人家特意在庭院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植被和花草,照片中還有三個小孩子,他們按照由高到矮的順序占城一排,等著攝影師給他們留下記錄。
黃河邊上的擺渡船,可以看出,船不大,但是人很多,停靠的地方也不是什么正兒八經的碼頭,而是坑坑洼洼的沙礫地,過去的擺渡船基本都是這樣的碼頭,直到十年前在很多靠江的城市都還有這種傳統的擺渡方式,只不過今天已經逐漸消散了。
在水里的馬和馬車,兩匹馬的后面拉著一個大大的桶,可以猜出來,這應該是專門的打水車,專人來河邊裝好水后,就可以拿到城市里去賣,當然了,一定是賣給那些有錢人家了,窮人們都是省吃儉用,自己打水。
蘭州的一處白塔公園,白塔旁邊還修了一座涼亭,公園里的植被也非常茂盛,什么爬山虎、灌木叢都有,對于黃土高原上的城市,多種植一些植被是有利于防風治沙的。
蘭州的一種西北戲種,畫著花臉譜的戲曲演員正在演這一出“砍頭”的戲碼,看起來無比逼真,作為觀眾,看起來也會有幾分驚心動魄的體驗感覺。
蘭州碼頭,地上擺滿了各種羊皮筏子,所謂羊皮筏子也是西北地區一種特有的“船”,在今天已經變成一門瀕臨失傳的非遺文化了。
城墻下的女性乞丐,她身上的衣服一看就是撿來的布料縫縫補補做成的,面前擺著一個竹子編的筲箕,可能就是她用來乞討的工具。
蘭州的“握橋”,這是一只在明朝萬歷年間就修建起來的歷史文化名橋,它的形狀漂亮,看起來就像是一道彎彎的彩虹,建國后,為了修通七里河、西固的西郊林蔭大道,蘭州握橋被拆除。
蘭州城隍廟一百多年前的光景,很多小商販都在這里擺攤做小生意,雖然是在城隍廟中,但事實上這里的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更像是市民休閑的小廣場。
一百年前的蘭州城,照片中的街道非常醒目,就像是那種正在施工的道路,地面坑坑洼洼的泥土到處都是,在柏油道路沒有普及的年代,交通出行什么的真的都非常不方便。
同樣是蘭州一百年前的碼頭,可以看到河面上停留著許多木筏,這些木筏都被繩子固定起來,雖然造船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了,但是對于處于內陸腹地的地方,大家還是更加傾向于用這種造價成本極低的方式出行。
蘭州郊外,從這個視角看過去,蘭州這種千溝萬壑的地貌就很突出了,照片中還能看見地面上有很多小凸起,其實,這是蘭州一片規模較大的墓地,所以那些凸起就是一個又一個墳包。
黃土上的蘭州,黃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橋,所謂浮橋,就是一艘又一艘小型船只被串聯在一起,然后上面搭起一塊塊木板,就成了一座橋,雖說是“浮橋”,但是穩固性還是相當優秀的。
蘭州的白塔,屹立在大漠之中,看起來頗有幾分蒼涼悲壯的氣氛,黃土和風塵,其實就是西北的基調,這樣環境中孕育出的文明,也是大氣又豪邁的。
蘭州一百多年前的清真寺,西北地區相對來說是中國穆斯林數量較多的地區,所以自古以來這些地方就有很多伊斯蘭教堂,不過,由于中華文明的強大吸納能力,前年來,伊斯蘭教逐漸的本土化,就連清真寺也出現了鮮明的中國建筑特色。
蘭州的某處碉堡,位于城樓一角,守護了蘭州城無數個歲月,碉堡上的小窗,就是衛兵們瞭望敵情和開展進攻的作戰地。
黃河邊上一座巨大的水風車,風車是中外各國都有的農業生產工具,風車主要是利用風力驅動機械裝置,將低處的水源提升至高處,用于農田灌溉,這在古代農業社會中,尤其是在西北這種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黃河邊上的城墻,從這個角度可以看見,蘭州的城墻有一部分是沿著黃河修建的,站在城樓上眺望黃河,一定非常壯觀。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蘭州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從低矮的房屋到高樓大廈,從狹窄的街道到寬敞的道路……蘭州在不斷地發展、壯大,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老照片中的記憶,始終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如今,當我們再次翻開這些老照片時,不僅是對過去的懷念,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愿蘭州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在歲月的長河中繼續前行,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