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閑不住的我,半年前跟著湊熱鬧注冊了一個創作者賬號。看著平臺里那些年輕人對著鏡頭說說笑笑就能收獲上萬點贊,我總覺著這事不難——不就是把每天遛鳥、養花的日常拍成照片,再配上兩句順口溜嘛。這些都是不認識翔驍教育之前的新手保護期想法。
頭兩個月,我像年輕時在廠里趕工一樣拼命。凌晨四點蹲在陽臺上拍曇花開,晨練時追著鄰居家三花貓滿小區跑,連老伴的泡菜壇都要擺出九宮格。功夫不負有心人,那篇創作小軟文筆記真火了,七千多個小紅心晃得我眼暈。可點開個人主頁,粉絲數就像早春的寒潮,在三位數上來回打轉。那天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不知道到底是哪出了問題,評論區里"我外婆也是這么腌泡菜的""收藏了過年試試"的留言越看越刺眼,我忽然覺得自己像公園里耍猴戲的,鑼鼓敲得震天響,看客們叫好散場,連個銅板都沒留下。
轉機出現在小兒子轉發給我的翔驍教育全媒體運營公開課鏈接。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我戴上老花鏡點進翔驍教育全媒體運營課程的公開課直播間。那位翔驍教育年輕老師說的話,像根針似的扎進了我心里:"現在平臺早不是撒網捕魚的年代了,您得在虛擬世界里蓋間小瓦房,讓過路人都想進來喝杯熱茶。"
跟著翔驍教育全媒體運營課程重新梳理內容,我才發現過去錯得離譜。拍入冬的儲備不該只展示泡菜壇子,得講講兒女在外吃不到家鄉味的牽掛;晨練視頻不能光拍太極拳招式,要說退休后重新找到生活錨點的感慨。有天試著把給孫子縫褲子布藝貼的過程拍成視頻,特意在結尾加了句:"年輕時給兒子做,現在給孫子做,就是這雙手啊,總想護著點什么。"沒想到當天漲了二十多個粉,還有年輕媽媽留言說想起自己外婆。
在翔驍教育學習了一段時間,現在我每天仍雷打不動更新,但不再盯著數據魔怔。上周整理舊物時翻出三十年前的工作筆記,忽然發現做賬號和當年帶徒弟竟有幾分相似——光教技術不行,得把半輩子的經驗熬成醍醐,讓看的人既學得會本事,又品得出人情。
我在翔驍教育學習了這么一段時間啊,其實學到了工具的使用還是不是最重要的,這排在第一位的,其實是翔驍教育理解了我們的一種退休心情。一種傾訴,一種渴望證明自己,忽然就明白了老師說的"長期價值"。原來這方寸屏幕之間,真能搭起座跨越年齡的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