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宋的繁華余韻還未完全消散,南宋的大幕就匆匆的被拉開了,兵的鐵蹄踏碎了北宋的太平盛世,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匆忙登上皇位。
而他也成了歷史上飽受爭議的皇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以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被載入史冊:政治上,他是偏安一隅的南宋開國皇帝;藝術上,他則是傳承魏晉書法精髓的重要人物。
趙構的書法啟蒙多多少少是受到了其父親宋徽宗的影響的,他從小就生活在北宋宮廷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深受 “瘦金體” 和 “宣和體” 的熏陶。然而,靖康之變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北宋滅亡,父兄被金兵擄走,原本可能醉心書畫的趙構,不得不肩負起復興宋朝的重任。
所以他的書風多多少少是能比之宋徽宗,他并未選擇繼承其父的瘦金體風格,而是選擇臨古,以王氏筆法為宗,從他的這帖行書《千字文》就可以看到那種《圣教序》的古典風格的影子。趙構在《翰墨志》中曾說,自己對魏晉到六朝的筆法,無不進行臨摹。
他在書法上放棄對宋代那種“尚意”書法的潮流,而是選擇臨古,這一點也給了后代趙孟頫的啟發。所以他的書風既不像蘇軾那樣追求 “我書意造本無法” 的自由,也不像米芾 “刷字” 那般暢快。雖說北宋四大書法家的創新精神值得稱贊,但他們過于強調個性表達,導致部分作品偏離了晉唐書法的規范。
趙構以皇帝的身份選擇臨古,親自踐行二王筆法,為南宋書法界帶來了新的風氣,更是為后世書壇帶來了穩定的風氣,不會讓書壇一步一步走向隨意之境地。
就像他努力維持南宋朝廷的穩定一樣,在書法上,他也追求一種平衡中的動態美。啟功先生用 “多力豐筋” 來評價他的書法,恰到好處地抓住了這一特點。筆墨既有力量感,又遵循嚴格的法度。
他在南宋朝堂上的治理確實有一套,在他的整治之下成功讓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但讓人想不懂的是他任用賢臣之上卻選擇近小人而最終將岳飛殺害,也也使得他背復罵名成了“昏君”。但在他的長期治理上又有不少人認為他是明君,所以他的歷史評價向來是兩面性的。
這些都不是我們要詳談的,且細細觀賞來他的此作行書《千字文》,你是否也會被其精湛的筆法所折服。不過這里需提一個點就是,有人認為其中內容與原文千字文有差別,但其實不是偽作,而是有意為之,古人多有避諱一說。如果你去觀賞宋徽宗、趙孟頫等人的千字文你就會發現其中所避諱的字多有不同。
起筆時,筆尖如利劍出鞘,迅速轉為側鋒行筆,就像將軍在戰場上靈活應變,且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了 “衄挫” 技法。在行筆到轉折處時,稍作停頓,通過手腕的微妙調整改變運筆方向。這種技巧讓線條既流暢又有骨力,既柔美又不失剛勁。元代書法家鮮于樞曾評價,趙構書法轉折處 “絞轉自如,有折釵股之妙”,精準地概括了他高超的控筆能力。
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對趙構書法極為推崇,將其與王鐸并列為最敬佩的古代書家。他盛贊趙構書法 “多力豐筋”,以 “墨池筆?!?形容其用功之深,甚至覺得后世難有更貼切贊譽。
這番評價揭示出趙構書法三大特質:筆力雄健,結體穩健,筆筆含筋骨;深契魏晉古法,對傳統有獨特理解;整體氣韻生動,于嚴謹法度中盡顯美感。功力、古意與審美完美融合的境界,正是趙構書法超越時代,獲啟功先生高度評價的關鍵。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就是通過學習趙構的書法,找到了通往魏晉書法的道路,從而開啟了元代的復古書風。
如今,很多書法愛好者在臨摹趙構的《千字文》時,往往只驚嘆于其高超的書寫技巧,卻忽略了作品背后的人生經歷。對趙構來說,書法不僅是藝術追求,更是他尋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是他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表達,也是他試圖通過藝術超越政治困境的嘗試。
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去理解,于此,您怎么看?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