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生,無法回避兩個終極問題:生為何生,死為何死。我們皆在邁向生命的終點,卻常常困惑于為何要走向那里。
對死亡的本能抗拒
死亡,對于世間萬物而言,是一個極度敏感且禁忌的話題。僅僅提及“死”字,都可能讓人內心不適。正因如此,我們總是忌諱談論死亡,刻意回避它的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地用“走了”“沒了”“亡故”“去世”等詞匯來替代“死亡”。甚至,很多人對數字“4”都有一種本能的反感,這種對死亡的抗拒仿佛深植于基因之中。
然而,一味地逃避并不能讓我們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當死亡真正臨近,求生的本能會在身體中強烈爆發。我們不甘心就此離去,悔恨自己為何沒有早早思考死亡的意義。年輕時,我們對死亡的認知,往往來自于身邊人的離世。而到了中年,隨著身體器官逐漸衰退,我們才真切地體會到人類在死亡面前的無奈。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體中有一種名為“端粒”的組織,它與我們的壽命息息相關。每次細胞分裂,新細胞都會使端粒縮短。當端粒縮短到極限,人類便開始衰老,直至死亡。也就是說,我們的壽命在出生時,就由端粒的長度大致決定了。此外,新陳代謝也影響著壽命。人體因新陳代謝而產生細胞分裂,而新陳代謝源于身體對能量的需求。我們攝入食物,身體將其轉化為養分維持運轉,這一過程中細胞會產生損耗,進而引發細胞分裂。理論上,代謝速度過快會影響壽命,所以古人通過保持安靜來延長壽命的方法,實則是降低新陳代謝速度,延緩細胞分裂。但代謝過慢又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引發疾病,同樣不利于長壽。
對超脫死亡的探索
死亡,從生物學意義上講,意味著終止,身體與思想、靈魂的全部寂滅。陷入無盡黑暗,沒有任何思緒,這種絕望背后,更多的是對生命消逝的不甘。
許多人認為中國人迷信、忌諱死亡,實則這是對死亡的敬畏。大多數人對生死的理解,源于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無處宣泄的情緒,本質上是對失去的恐懼。尤其是人到中年,生命逐漸走向終點,此時我們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來超脫死亡。
近年來,不少富豪在醫藥領域投資,試圖尋找長生不老之法,如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亞馬遜公司創始人杰夫·貝索斯等。然而,目前的藥物只能延緩衰老,無法真正實現超脫。除了醫藥研究,腦機接口和機械飛升等概念也備受關注。但無論是意識上傳至虛擬世界,還是擁有機械身體,都面臨著一個問題:當身體死亡,在虛擬世界或機械軀殼中存在的,究竟是真實的自己,還是僅僅是記憶的延續?畢竟,我們連什么是真正的自己都尚未明晰,是記憶、意識,還是神秘的靈魂?正因如此,古人創造了神話和信仰,幫助我們接受死亡。
以埃及為例,他們相信人可以復生。人先被制成木乃伊,靈魂前往靈界接受眾神審判,阿奴比斯神會在 12 眾神的監審下,將人的心臟與羽毛稱重。若心臟比羽毛輕,此人是好人,可前往永生世界;若比羽毛重,則是惡人,要接受生命的審判。后世的神話和信仰大多借鑒了這一觀點,認為人由身體和意識(精神、靈魂)組成,身體是三維世界的載體,意識是更高維度的產物。身體死亡后,意識會前往更高維度,或停留,或接受審判,然后輪回轉世。
道家的生死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這句話出自莊子的《大宗師》,很多人誤以為是關于愛情,實則闡述的是生死。莊子追求快樂、逍遙的人生態度,著有《逍遙游》。為了讓人們理解“逍遙”,他又寫下《齊物論》,其核心包括齊物我、齊大小、齊是非、齊生死。要想看透死亡,擺脫對死亡和親人的執念,就需領悟齊生死的境界。
莊子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生與死的轉換,如同晝夜交替,是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人們害怕死亡,實則是害怕失去,因為我們常把情感寄托于財富、地位、感情等外物,擔心失去這些牽動情緒的東西,從而貪生厭死。
莊子認為,人生的痛苦和快樂都源于情緒的波動,圣人追求無欲無求的境界。然而,人離世后達到無欲無求,又會留戀世間的悲歡離合。這兩種狀態都有煩惱和快樂,并無本質區別,由此引出齊生死的概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兩條擱淺的魚依靠彼此的水分艱難生存,就像人將情感寄托于外物。這句話并非比較生和死的好壞,而是倡導順應大道,放下對生死的執著,不必因思念舊人或貪生怕死而煩惱,應坦然接受生命的規律。生時苦中作樂,死時樂極生悲,真正的超脫不是永生不死,而是看透生死。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列子、莊子,即便如能御風而行的列子,也無法逃脫死亡。在列子的葬禮上,莊子哈哈大笑,唱著喪歌。弟子們不解,莊子解釋,他理解列子,世界的本質是大道規則。人因氣聚而生,因氣散而死,生與死如同現實與夢境,難以分辨。我們所熟知的生死概念,只是人類的定義,或許死就是另一種生。所以,遵循大道規則而活,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便是知天命。
多數人在彌留之際,會產生強烈的求生欲,源于對失去的恐懼,將幸福建立在外物之上。而真正看透死亡后,才明白生是另一種死,死是另一種生。在莊子看來,只有在看透死亡后,才能真正理解生的意義,實現向死而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