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的高級將領中,開國上將賀炳炎和道教是頗有淵源的。賀炳炎自幼家貧,9歲在煤礦當工人,期間拜入一位道士門下學習武當劍,名字也從“向明炎”改為了“賀炳炎”,意思是沖天大火——道教向往達到純陽境界。后來,他加入賀龍的部隊,成為賀龍的貼身警衛員,此后作戰立功,位列開國上將,書寫了一出新時代的“道士下山”。
本文要介紹的這位主角,名氣雖然不如賀炳炎將軍,但同樣頗具傳奇,他就是小道士畢云。
畢云1915年出生于山東威海神道口村,從這個名字我們就知道,這里道教頗為盛行。當時神道口村不遠處就有一個碧霞元君祠。
畢云長大后,因為家境貧困,被親戚送到了威海天后宮當道士,道號“志修”。
畢云在道門的師傅,在晚清的時候當過義和團,頗通拳腳,義和團失敗后他出家修道,武藝更加精進。7歲的畢云來到天后宮后,因為聰明伶俐,很受這個師傅的喜歡,在師傅的悉心教授下,畢云很快熟悉了各種兵器,練就了一身本領。由于武藝精湛,他在當地很快收獲了名聲,大家都叫他“小老道”。
如果不是日寇入侵,畢云一定會在后天宮悠然度過自己的一生,但歷史的劇本卻不是這樣的。1938年,日寇占領的威海,燒殺搶掠,欺壓百姓。
有一天,他們沖進后天宮,說有他們通緝的要犯逃到了這里,畢云作為后天宮青年一輩的弟子出來辯解,結果反被捆了起來,吊在院子里的一棵柏樹上,準備處以死刑。好在當地有一位商人站出來為他說情,畢云才逃過一劫。
不久之后,畢云到城中買菜,在過路卡的時候,由于沒有向日本哨兵鞠躬敬禮,對方不由分辯就痛毆了他一頓。回到后天宮后,畢云收拾了行囊,從此再也沒有回去。
畢云去了哪里呢?他在威海大石硼一帶隱姓埋名,專門在夜里獵殺落單的日軍,他有著矯健的身手,很快,威海城內出現了數具莫名死亡的日軍尸體。
一時間,威海的日軍人心惶惶,加緊了偵查和巡邏的力度,并且每次外出都要結伴而行。畢云眼看獵殺的難度增大,決定放棄單槍匹馬的行動方式,他離開了威海,加入了國軍鄭維屏的部隊。
在國軍中,畢云有了得手的武器和后勤保障,獵殺日軍更加沒有后顧之憂,每次他外出回來,都帶著一兩個日寇的首級,這讓大家對他無不欽佩。
不過,畢云活動久了也知道了,國軍紀律渙散,軍紀腐敗,有時候欺壓起百姓來不輸外敵,到1940年,畢云決定離開這支隊伍,轉投民望甚高的八路軍。
威海的八路軍對畢云早有耳聞,他加入沒多久,就當上了威海大隊特工隊長,由于擅長夜襲,作戰機敏,畢云很快有晉升為威海一區——城市區的區長兼區中隊長。1942年,畢云有了另外一重身份——共產黨員。
這一時期的山東根據地,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日寇不斷對根據地發起掃蕩,就連時任山東分局書記兼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的朱瑞同志的夫人陳若克和他們的孩子都是在了日寇的刺刀下。
在一次轉移中,畢云主動要求帶隊斷后,與3倍之敵浴血奮戰數小時后,一顆子彈擊穿了畢云的胸膛,當僅存的幾個戰友把他帶到安全地帶的時候,畢云已經犧牲,當時他年僅27歲。
得知畢云犧牲的消息,當地的村民無不陷入悲慟,不久后,畢云被村民供入英烈堂,永受后人瞻仰紀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