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黨人才濟濟,有很多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宣傳家、革命家等等,但偉大的戰略家這個稱號,卻只歸屬于毛主席一個人。建黨百來年,沒有其他任何一個人能夠享有戰略家這個稱號。
戰術和戰略的區別,我們需要了解清楚。
戰術,屬于短期行為,當時當下就能看到,因此,戰術的好壞,大家似乎都能切身感悟到,每個人能評點下。
戰略,則屬于長遠性質的規劃,很長一段時間都看不出效果,甚至一般人都難以理解這個戰略是否正確,因此,能夠察覺并制定正確戰略的人很少,因為這太難了,不僅僅要思考戰略,還要解釋戰略,執行戰略。
毛主席的戰略思維在井岡山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非常超前,當時很多人難以理解。
打仗,武器裝備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但如果只拘泥于武器裝備,最多就是一個師長水平,而永遠不可能具備戰略思維。
毛主席帶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剛上井岡山,手里的槍支也非常有限,自己的人槍支都不能全部配備,毛主席卻還要送100支槍給袁文才,并決定由團長陳浩去第三營調槍60支。
當時第三營營長(實際上最初是第三團,后來因為縮編,成為第三營)是蘇先俊,他非常難以理解毛主席的想法,直接拒絕陳浩,說道:“你陳浩夜壺鑲金邊一什么神器(氣)?平白無故地把100多條槍送給打家劫舍的綠林,我就是不答應,三團的官兵們也不答應!”
蘇先俊想要留著這些槍支,因為他打算重建第三團,留著這些槍有用。現在卻要把這些槍支送給外人,而且這些外人還不一定能幫助革命隊伍,毛主席這種做法,蘇先俊確實難以理解。
難道槍支在自己手里不更好嗎?難道槍支優先發給自己人有錯嗎?自己人總比外來人要可靠吧?
余灑度、陳浩這些人也覺得毛主席那么做不對,余灑度更是說道:“毛澤東除了玩弄耍嘴皮子賣狗皮膏藥這一套,對軍事到底是不懂的,偏偏又那么專制,霸道,工農革命軍總有一天會斷送在他手上!”
實事求是地講,從表面來看,余灑度、陳浩、蘇先俊等人那么想也無可厚非,但這也說明他們的戰略思維有限,只是在乎眼前的利益。
戰略家要考慮長遠的事情,槍支沒了可以再繳獲,人心沒了就真沒了。當時,革命隊伍無論有多少槍支,都遠遠不如國民黨軍隊,就是“乞丐和龍王比寶”,是沒法比的。
我們唯一能夠和國民黨軍隊對抗的,就是我們需要人心,需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尤其是根據地的群眾支持。
毛主席送100支槍給袁文才,看似我軍少了一些槍支,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一種凝聚人心的戰略思維,讓袁文才的隊伍心甘情愿地跟隨我軍,并幫助秋收起義的隊伍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
余灑度、陳浩、蘇先俊等人覺得毛主席的做法,是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們擔憂工農革命軍的前途,但實際上,時間證明了毛主席的戰略正確,最后背叛革命的是他們三人,將工農革命軍發展壯大的是毛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