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導語:世間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太有名和不出名。《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神秘感十足,關于它的討論從古至今不曾間斷,從篇幅的殘缺論、畫卷的繪制意涵到繪制季節等……今年元宵節的奇妙游,連沈括都迫不及待地游覽了冬景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恐怕是“贗品”最多的中國古畫。
全球博物館收藏了至少100幅民國以前的《清明上河圖》,民間收藏更是不計其數,每隔兩年就有人跳出來說,真跡在他家大衣柜里,是爺爺的爺爺的……傳下來的。
這些總不能都是真跡吧!在這上百幅《清明上河圖》中,有三幅名氣最大,最具代表性,當然也引來為數眾多的討論。
《清明上河圖》中清明二字的異議
總所知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以清明時節北宋開封汴河為背景,描繪了宋徽宗政宣年間期,汴京以及汴河沿岸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繁榮景象。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造型準確、描寫細致、技法嫻熟、風格淳樸、氣韻生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但是,這幅畫為什么叫“清明”,有不同說法:
有人認為該畫描繪的是清明時節的生活景象,所以才叫《清明上河圖》;
有人卻認為是因描繪了當時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所以才叫“清明”;
還有人認為“清明”二字是描繪當時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因為張擇端是一位宮廷畫家,他的畫就是為宮廷服務的;
更有人認為張擇端的這幅畫本來叫做《上河圖》,而“清明”二字是徽宗為了彰顯自己的英明神武而后加上去的。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卻忽略了幾點:
一是畫中4位金人的題跋。以張公藥的詩跋為例,“通衢車馬正喧闐,只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升平風物正堪傳。……喚回一餉繁華夢,簫鼓樓臺若個邊。”詩中并無只字提及清明節之內容。而“清明節說”首次成為“定論”是在明代的《清明上河圖》造假活動發生之后。
二是宋徽宗的喜好。徽宗推崇的是富貴、巧靡風格的“宣和體”,在他的畫院里,太具有個性的以及有山野、市肆情調的繪畫風格都是不太受到歡迎的,而且《清明上河圖》規模十分宏偉,所以不可能有人向宋徽宗奉上有著他不喜歡的藝術風格的長達五丈的作品,所以后兩點不太可能成立。
三是畫中的部分內容。因為畫面的一半表現的是漕運、碼頭、船家等運送豐盛的物資在汴河上的流通,而另一半的畫面則描繪為普通人服務的寒簡酒肆,普通市民飲酒、購物的場面,甚至街道上還有衣不蔽體的百姓,這明顯不是在歌頌盛世的景象。
所以唯有可能的就是張擇端因描繪了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所以才叫“清明”的說法了。
三 幅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本《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就廣為人知,自此以后,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的仿本頻頻出現,其中明朝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圖》和清乾隆時期的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絹本、水墨淡設色。所描繪的是北宋的都城汴京。
張擇端創作背景是宋代初年,當時我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都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隊伍和力量也逐漸壯大。汴梁、成都等地成為當時國內貿易中心,社會安定祥和,經濟一派繁榮景象。
這幅《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前段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所繪人物大的足3厘米,小的如豆粒,卻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
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
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可惜現存的這幅畫是不完整的,從李東陽的題跋看,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現在這些畫上都己不見。后半部也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
絹本,工筆青綠重設色。所描繪的是明代蘇州。
雖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創作,再造了一個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動城市——蘇州。
宋代夯土城墻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包磚城墻。畫面中心的城門, 讓人聯想到蘇州城的閶門。深宅大院、高大城墻與鱗次櫛比的商鋪彰顯明代蘇州的繁華。
從畫中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打造錫器”、“染坊”、“打造諸般銅器”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青樓”、“書坊”、“南貨”、“鮮明花朵”、“女工銅針”等足可讓人感受到明代蘇州的風致。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張擇端畫中的木質虹橋已經被仇英筆下的石拱橋取代,橋上市景已由張本的幾個草棚涼亭演變為木質售貨亭;張擇端本中鮮見的馬匹和羊群在仇英本中隨處可見,而張擇端本中駱駝、毛驢、牛車等中原交通工具,在仇英本中卻難覓蹤影。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絹本,工筆重設色。所描繪的是明清皇家園林建筑。
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合作畫成。與前兩幅《清明上河圖》最大的差異除了創作方式上還有繪畫技法上。
以往在繪制傳統中國畫時尤其是長卷和手卷時,大多數畫家都會使用移動的散點透視法來作畫,而在“清院本”中卻出現了焦點透視,甚至在畫面中出現了西洋建筑。
在“清院本”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山體、土坡、植物等處畫家們運用的傳統短披麻皴、大混點、小混點、介字點、破筆點、雙勾夾葉等技法。也能看到云水的細筆中鋒運筆。還有人物輪廓的鐵線描勾勒。而宮殿、樓閣、橋梁、城樓包括車船等則都使用傳統的界畫法。
另一方面,亦可察覺到不同以往繪畫作品的強透視,如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透視關系,甚至細微之處如人物造型更加立體,諸如此類都可以發現西洋透視法對清宮繪畫的的影響。
另外,對比張擇端本和仇英本,清院本畫面整體更加宏偉大氣,畫卷首尾更加遼闊完整,刻畫也更加細膩,在部分場景上擴大并延展了,如戲臺、虹橋、街景、皇家御苑等場景。
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圖》中,不但出現了放紙鳶、踏青,更是出現了蕩秋千的場景(清明節, 古人又稱“秋千節”),坐實了這幅圖描繪的是清明節的說法。
結語:
《清明上河圖》能讓人爭相模仿,定有其出色的原因。時代在進步,就連畫作的再創作也是跟得上時代腳步的,比如鳥瞰式全景法到強透視的焦點透視。
張擇端版將汴京這個當時的貿易中心,經濟繁榮景象真實呈現,其繁華自然不及600年后的蘇州;仇英版的明代蘇州商鋪林立,石拱橋的出現更是當時國力的展現;而清院本的場景更是大氣,引入皇家御苑,放紙鳶,以及“秋千節”等,這樣的《清明上河圖》或許更符合人們理解的清明這個畫的主題吧。
與其爭論說誰是正品,誰是贗品,不如品味畫中的人文生活,才是它們流傳下來的作用。無論是張擇端,仇英,還是清院五位畫家版本,不同設色的畫技,是對藝術最好的闡釋。
清明
QING
MING
時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