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樹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已廣泛栽植。《詩經·唐風》中的《山有樞》詩里即提到榆樹:“山有樞,隰有榆。”既沒有槐的才干功名又無柳的姿態風流的榆樹,之所以能贏得古人青睞,概因它是一種“活命樹”。
榆樹的皮、根、葉、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當糧吃,青黃不接的春荒之際,榆樹的價值便顯現出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荒歲,農人取皮為粉,食之當糧,不損人。”北宋嘉祐年間,“豐沛(江蘇徐州一帶)人缺食多用之”,度過了災荒。
明朱橚《救荒本草》記載了榆樹“救饑”之法:“采肥嫩榆葉炸熟,水浸淘凈,油鹽調食。其榆錢煮糜羹食佳,今人多睡。或焯過曬干備用,或為醬皆可食。榆皮刮去其上,干燥鄒澀者,取中間軟嫩之皮銼碎曬干、炒焙極干搗磨為面,拌糠干草末蒸食,取其滑澤易食。”
《救荒本草》還特別提了一下:“又云榆皮與檀皮為末服之,令人不饑,根皮亦可曬干搗磨為面,作餅食之。”
其實,先秦時人們已發現了榆樹的救荒功能。《神農本草經》稱,榆樹皮“久服輕身不饑”,將其與“槐實”“枸杞”等同列為“上品”。
因為榆樹有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時家家不忘栽上幾棵榆樹。東晉辭官歸隱的陶淵明,在院中便栽植了榆樹,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說:“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古人對榆樹的名稱也很在意。榆樹的果實(種子)榆莢,俗稱“榆錢兒”,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榆”條釋稱:“其木甚高大,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榆錢”諧音“余錢”,古人栽植榆樹,也有討口彩的意思,即所謂“陽宅背后栽榆樹,銅錢串串必主富”。
當然,古人特別喜歡榆樹還有別的原因。古人認為榆樹可辟邪,有“宅后有榆,百鬼遷移”的迷信說法。明文震亨《長物志》則另有理解:“槐榆宜植門庭,極扉綠映,真如翠幄。”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雜志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