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產業起伏,直接反映在經濟增速上。
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革命浪潮,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領跑。這場新四化的變革,不僅讓中國和其它國家拉開差距,同時也重塑了國內的經濟地理版圖。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那些長期依賴合資的的傳統制造基地,逐漸有了掉隊的危機,孕育了本土汽車巨頭的城市則高歌猛進。這種分化在南方城市尤為突出,珠三角地區的王座易主,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
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廣州曾連續五年蟬聯中國汽車產量冠軍。過去十年,廣汽集團與日系制造商豐田和本田合資,加上東風日產的工廠,構成了廣州市的經濟支柱。廣州的汽車產業,也一直穩坐廣州經濟的第一把交椅。
業界曾有過這么一句話:國內每10輛車,就有1輛在廣州制造??墒?,故事卻從2024年開始改寫。
廣州汽車產量在2024年累計為253.98萬輛,同比下滑20%,城市排名從第一名下降到第三,還把冠軍寶座讓給了隔壁的深圳。去年,廣州汽車制造業產值5054億元,同比下降18%,深圳則憑借比亞迪65%的產量增長,所向披靡,實現290萬輛的新車規模。
深圳超車,產業起伏,直接反映在經濟增速上。深圳與廣州兩座城市,截然不同的命運,也在各自的經濟中產生連鎖反應——
受汽車制造業拖累(-18.2%),廣州2024年GDP僅增長2.1%,在主要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二,不到深圳增速(5.8%)的一半。這一年,廣州和深圳的城市GDP差距擴大到將近6000億元,廣汽豐田產量下滑23%。
長春等老牌汽車城,也上演類似的劇本。這座一汽集團總部所在城市,產量排名從2020年的全國第二,滑落至2023年的第五。
任何產業的轉型,舊玩家離場,新事物萌芽。更多中國消費者青睞本土品牌,昔日的合資車神話漸成琥珀。汽車擁有龐大且復雜的產業鏈,牽一發則動全身,但轉型也往往比其它行業更為徹底,給城市與經濟帶來更為劇烈的沖擊。
彭博社近日撰文稱,這是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新上臺的特朗普總統揮舞著關稅大棒,歐美則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加上合資車企在智能化領域落伍半拍,如今,高度依賴合資車企的城市,危機感只會越來越重。
一方面,是舊有基盤亟待穩固,另一方面,則是新的增量需要跟上。多年前,廣州支持了作為造車新勢力的小鵬和恒大,但后者實屬命運多舛,位于廣州南山區80公頃的恒大工廠現已荒廢。
廣州也有可圈可點的成績。
這座城市成功打造了明星企業小鵬汽車,并吸引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企業落戶。廣州政府基金曾投資40億元人民幣,支持小鵬汽車其在廣州設立第二家生產基地,形成“廣州+肇慶”的兩地制造的布局。
過去一年,重慶也經歷了久違的高光時刻。2024上半年,重慶汽車產量累計超過121萬輛,位列全國城市第一,蟄伏多年后,重返“中國汽車第一城”寶座。這是重慶與廣州的較量,長安和賽力斯功不可沒。
重慶的汽車產業,長安汽車憑借第三次創新創業的快速落地,賦予了當地穩健的產銷存量,而賽力斯則憑借華為智能化的體系賦能,異軍突起,賦予重慶頗具潛力的新增量。
賽力斯在與華為合作初期,資金缺乏,無力支撐昂貴的先進工廠費用。轉型的關鍵時刻,是重慶政府協調了數十億產業資金,為賽力斯建設超級工廠,以低價租給該公司用于生產。這一決定,非??简炛貞c的長遠眼光和戰略智慧。
而得益于華為賦能的成功,賽力斯重新崛起,也折射了重慶產業這些年的起伏變遷。2024年,賽力斯全年累計銷量49.7萬輛,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42.69萬輛,同比增長182%。
2025年,安徽開始享受轉型的果實。
今年前兩個月,安徽汽車總產量達到44.5萬輛,新能源汽車總產量23.4萬輛,均居全國第一位,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比亞迪的強勢姿態,讓合肥躋身為安徽乃至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高地,踏準出海節拍的奇瑞,則讓蕪湖再次崛起,成為全球汽車版圖濃墨重彩的一個亮點。值得一提的是,安徽還擁有江淮、蔚來以及大眾安徽等多家整車企業,未來幾年潛力較大。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主管表示,預計到2030年,合資車企將再減少1000萬輛產能,這將危及合資企業曾擁有的高達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70億元)的利潤池。
責編:崔力文 編輯:何增榮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賈健旭:“要么看海,要么跳?!?/strong>
汽車安全的強制標準,該升級了
美國關稅政策生效,全球汽車產業巨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