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金笛/文趙孟頫的一生充滿了爭議。“仕元”被指失節,而在藝術上又以一已之力,力挽狂瀾,成為700年文化承上啟下的扛鼎者。他的一生充滿“悲欣交集”的復雜性,然而其藝術影響力,至今余響訇訇,趙孟頫以“擅畫工書、懂經濟、通佛志、嗜篆刻、明音律、冠文章、善鑒定的絕世全才”,成為中國文化長卷上最為耀眼的巨匠之一。
在藝術史上,宋朝是一個大俗大雅的時代,開風氣之先,卻又在創新的同時,立起了難以逾越的屏障。宋人“尚意”,追求“以意代法”的創新,然而,擺脫晉唐傳統,卻使藝術創作趨于空洞,陷入形式大于內容的困境。
尤其是經過五代戰亂之后,唐代“口傳手授”的師徒傳承關系被摧毀,宋人只能憑借《淳化閣帖》等刻帖學書,然而僵硬的碑刻,早已失去書法本身的牽絲映帶,看不出運筆的痕跡,米芾曾批評時人“石刻不可學”,指出拓片導致臨習者用筆僵化。
蘇軾也曾直言:“自顏、柳氏后,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蘇軾的老師歐陽修也曾感慨:“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于今。”
而宋代的文化氣氛從早期的寬松大度,早已在“俯首一聽于法度”的因循心態中趨于保守,“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這種風氣也使得書壇對“古法”的復興,缺乏大環境的推動。
到南宋時期,理學興起,文人轉向經世之學,書法被視為“小道”,藝術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理學宗師朱熹曾經批評書壇:“字被蘇、黃胡亂寫壞了,近見蔡君謨(蔡襄)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朱熹認為部分書家追求“意趣”,“任筆為體”的求新求變的做法,導致了傳統筆法失序,通俗地說,就是“基礎功”不重要了,而是看誰寫的奇、寫的怪,這種追求自我突破的風氣,直至清代的“揚州八怪”,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就是趙孟頫當時所處的大環境。
趙孟頫有著極為敏銳的藝術嗅覺,他意識到書畫似乎正在走入一個“死胡同”,“師法不古”,乏善可陳。他認為“當則古,無徒取法于今人”,要找回書法的藝術之美,唯有取法晉唐傳統。
藝術是有門檻的,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前提的。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父親是趙與訔,母親丘氏,在南宋的最后時期,父親在杭州擔任要職,他曾經跟隨父親會見各種各樣的士人。他能見到民間見不到的藝術品,因此這樣的眼界,如果沒有他的身份,是沒有這樣的機緣的。
元世祖忽必烈對于中原文化有著發自內心的仰慕之情。見到趙孟頫時,直呼“神仙中人”,但是由于漢人身份與宋朝皇室血統,不可能在仕途有什么大作為,而忽必烈對于漢文化的喜愛,使得趙孟頫從事藝術創作,有了自上而下的時間、空間、物質條件的保障。
趙孟頫以一已之力走出了一條“文藝復興”之路。趙孟頫兼具書法、繪畫、文學、音律等多領域造詣,其“復古”運動并非單一領域改良,而是通過書法筆法革新與繪畫理論創新(如“古意論”)并舉,系統地了推動了書法、繪畫的復古風氣。
王羲之的后人智永曾抄寫《千字文》數百件,傳送各地,而這個珍遺的墨跡,成為后世一窺“二王”真傳筆法的僅有絲脈。
他反復臨摹《千字文》,“盡五百紙”,從《蘭亭序》品味晉唐筆法,整理書寫了《蘭亭十三跋》等文獻,強調“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這就是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的來由,既把晉唐傳統推向新的高度,提煉出了書法藝術的真髓,又為后世開辟了“師古而不泥古”的創作路徑。
元仁宗曾經感慨:“唐有李白,宋有蘇軾,今朕有趙子昂(孟頫,字子昂),與古人何異?”元仁宗從來不直呼其名,而是稱呼他為“趙子昂”,并“推恩三代”,子孫三代都享有待遇。朝臣有嫉妒者閑言碎語,元仁宗根本不聽,在朝會對眾大臣說,趙子昂是世祖皇帝信賴的重臣,你們再費盡心機地造謠也沒用。
書壇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子昂之后無大家”,趙孟頫上承古法,下啟明清,是700余來首屈一指的書法宗師。
藝術家的人生,折射著多棱鏡般的光彩與復雜。趙孟頫為“仕元”內心一生愧疚,他在第二年寫的詩歌就表達出退隱歸鄉的意愿,但是官越做越高,元仁宗像火箭的提撥,使他內心惶惶不安;他奉敕寫《述太傅丞相伯顏功德》,不得不為這個攻滅南宋最大的功臣歌功頌德,他的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他一生最大的安慰是有一個“神仙眷侶”般的妻子管道升,被稱為繼衛夫人之后的第二個女藝術家,志同道合,琴瑟合鳴。
趙孟頫的人生充滿了爭議,但他的藝術成就,卻令后世景仰。明代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贊嘆趙孟頫“天姿英邁,積學功深,盡掩前人,超入魏晉,當時翕然師之”。
大儒王陽明稱贊道“元代書法,推趙文敏公為第一”,其“書法精妙,洵堪為寶”。
明代董其昌早年認為趙孟頫的書法無力。他晚年也曾感嘆:“余年十八學晉人書,便目無趙吳興(趙孟頫),今老矣,始知吳興不可及也!”
1987 年,國際天文學會把一個靠近水星南極的環形山,命名為“趙孟頫隕石坑”,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做出的杰出貢獻。
天水郡圖書印
在趙孟頫的書畫章中有“天水郡趙氏”。宋朝,又稱“天水一朝”,《宋史》稱“天水,國之姓望也”。天水郡自戰國末期成為趙氏重要分支的發源地。趙國滅亡后,代王趙嘉之子趙公輔徙居天水,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形成顯赫的“天水趙氏”門閥?。天水是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一畫開天”“始作八卦”的地方。在書法史上,天水有兩個特立獨行的大家,一位是書法評論史上的第一篇批評文章?《非草書》作者趙壹,認為一些人對于草書癡迷,背離經典,走向世俗,稱草書的興起并非圣人之業,而是秦代末年刑峻網密、戰攻并作的歷史產物?。另一位,就是元代書壇的巨將趙孟頫。
(圖片)保利拍的心經
2017 年北京保利秋拍,唯一一件在市場上可流通的趙孟頫心經書法作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終被甘肅天慶博物館以 1.909 億元競得,創下了北京保利該季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的最高價紀錄。趙孟頫的作品,在萬眾矚目之下,回到了他的祖居之地。
【書法】
趙孟頫小楷《禊帖源流卷》
趙孟頫三十多歲時,曾寫過一封尺牘,二十年后,當他見到自己以前的字體時,不禁為當時的秩嫩而感嘆,在原尺牘上,又題云:“余今日見此簡,真是慚愧殺人也。”
《歸去來兮辭卷》
趙孟頫以獨特的遒勁姿媚,表達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心境。
《洛神賦》
趙孟頫44歲時作品,形聚而神逸,秀美而瀟灑。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趙孟頫50歲時作品,筆法流利,結字嚴密,字有飛動之勢,以及峭拔的勁道,是典型的“趙體”書,被譽為“天下趙碑第一”。
《前后赤壁賦》,氣雅閑靜,淡定從容。
《帝師膽巴碑楷書卷》
趙孟頫1316年、62 歲時作。書法點畫顧盼有致,用筆遒美峻拔,為晚年碑書之筆。
《汲黯傳》
此時趙孟頫已67歲高齡。清笪重光在跋文中評價:“松雪此冊,字形大小,無不峭拔,云唐人遺風,其源乃出山陰耳。”《汲黯傳》法度嚴謹,顧盼生姿,是作者50余年功力的積淀所成。
【畫作】
《人騎圖》
人著唐代服裝,馬鞍、韁繩等樣式均與唐代畫作一致,畫中的馬有唐朝馬匹健壯之勢,不是蒙古矮小拙實的馬種。趙孟頫在畫作上并沒迎合蒙古貴族,而是在追尋古風,與元宮廷保留一份微妙的疏離。
《花溪浴馬圖》(排版時只保留畫,兩邊字不要)
《紅衣羅漢圖》
趙孟頫有一幅《紅衣羅漢圖》,有佛教初入中國時西域人的面貌,而不是蒙古貴族所信奉的藏傳佛教僧人形象。
《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辭官歸鄉后,為慰藉南宋遺民周密(祖籍濟南卻從未到過北方)的思鄉之情,憑記憶繪制《鵲華秋色圖》,滿目是故宋之景,而無半點蒙元痕跡。作者雖受召于元入仕,遭到眾多的宋氏遺臣詬病,但是對于一生隱而不仕的南宋遺臣卻有著充分的理解與尊重,這幅畫作也是作者向隱居不仕的士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意圖。
管道升《竹石圖》
參考資料:
《不浪漫,趙孟頫傳》,周文翰,清華大學出版社
《趙孟頫的書畫藝術及其藝術地位和政治境況》,劉洪強,許景怡,李沁怡,龍友 ,中國書畫,2022(05)
《探究趙孟頫仕途對其書法風格的影響》,何冰,藝術品鑒,2018(17)
圖片 | 金笛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