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閩西大地,山巒疊翠,溪水潺潺。清晨七點,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的煙農朱遠承已踏著晨露開始勞作。千畝連片煙田中,培土機翻起層層沃土,嫩綠的煙株隨風搖曳。“現在種煙可不像從前‘單打獨斗’了,煙稻輪作讓土地越種越肥,收入翻著跟頭漲!”朱遠承黝黑的臉上漾起笑容。這片曾被“糧煙爭地”困擾的土地,如今正演繹著一場生態與產業共生的“雙人舞”,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圖為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千畝煙后稻。石三三攝
土地“活”起來:從碎片化到連片化
站在城廂鎮東崗村觀景臺遠眺,千畝煙田如棋盤般整齊鋪展。過去,土地碎片化導致租金高漲,成本攀升,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福建省武平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創新試點“煙葉種植減工降本先行示范區”,依托武平縣梁野煙農專業合作社與東崗村集體簽訂長期土地流轉協議,整合千余畝土地統一規劃,租金從每畝800元降至700元,僅此一項便為農戶年省約11萬元。
圖為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千畝連片烤煙。石三三攝
連片田塊的集中管理,更讓機械化作業效率大幅提升。“以前煙田起壟一天最多機耕5畝,現在連片作業能耕7-10畝,機耕成本大大降低了!”煙農蘭縣華算了一筆賬。據企媒創氪獲悉,2024年,東崗村通過統一育苗、統一機耕、統一田管、統一采烤等,畝均用工縮減到15個。如今,這片土地已100%實現煙稻輪作,煙農與稻農身份完全重疊,“糧煙爭地”早已成了過去式。
土壤“醒”過來:從板結地到生態田
午后,包村煙技員鐘振文抓起一把黑褐色土壤輕輕搓動:“瞧,松軟得像發糕!以前這地又硬又貧,沒人愿租。”轉變的秘訣藏在“稻草回田溶田”技術中——水稻收割后,粉碎的稻草均勻鋪灑田間,經浸泡腐熟后化作天然“生態棉被”,再通過旋耕機翻耕為煙田“營養餐”。這項技術讓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20%,病蟲害發生率下降三成,稻煙品質雙雙躍升。
圖為2024年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農戶在田間開展稻草溶田回田工作。楊美林攝
科技賦能不止于此。武平縣局(分公司)聯合龍巖市鑫葉農資有限公司、南京農業大學研發“煙后稻專用肥”,精準調配氮磷鉀比例,使煙田氯離子含量達到理想狀態。2024年試驗數據顯示,施用專用肥的煙田畝均綜合效益達到6500元以上,煙葉色澤醇厚,稻谷顆粒飽滿,真正實現“一田雙收、生態增值”。
圖為2024年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農戶施用的煙后稻專用。石三三攝
資源“轉”起來:從閑置烤房到聚寶盆
在東崗村,40座密集烤房不僅是煙葉的“加工廠”,更在農閑時化身稻谷的“烘干塔”。每年10月煙葉采收結束后,武平縣梁野煙農專業合作社便組織專業隊利用烤房裝置烘干器烘干稻谷,解決千畝煙后稻晾曬難題。“夏天烤煙葉,秋天烘稻谷,這‘鐵房子’閑不住!”合作社理事長李發星算起賬,1公斤稻谷烘干費用只需0.14元,一套密集稻谷烘干器制作成本僅2千元左右,可循環利用10年以上。這一“烤房復用”模式,為農戶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
圖為2024年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農戶利用無人機為煙后稻開展植保作業。楊美林攝
資源的盤活遠不止于此。武平縣梁野煙農專業合作社整合旋耕機、收割機、無人機等設備,組建社會化服務隊,為周邊鄉鎮提供跨鄉鎮農機社會化服務。“煙稻輪作+機械共享”的模式下,東崗村農機使用率提升90%以上。
生態賬本疊加經濟收益,武平縣局(分公司)用實踐印證,生態振興不是口號,是實打實的幸福賬,在這片希望的原野上,一曲稻煙共舞的生態交響曲,正奏響鄉村振興的強音。(楊美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