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內容生態(tài)不斷演變的當下,微信問一問正悄然發(fā)生著令人矚目的變化。從最初的問答功能,到如今逐漸顯露出濃厚的內容社區(qū)氣質,問一問似乎正在走出一條獨特的發(fā)展路徑。
———— / BEGIN / ————
微信問一問更有社區(qū)相了。
圖源:問一問已支持個人資料修改
今年春節(jié)前后,DeepSeek出圈,微信搜索選擇在第一時間接入,引起行業(yè)極大的關注。作為微信搜索內容生態(tài)重要補充的問一問,也在這段時間悄然發(fā)生變化,其內容社區(qū)的氣質更加明顯了。
“自然生長”出的微信內容社區(qū)
我是最早使用問一問的一批用戶,此前在使用問一問時發(fā)現(xiàn),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有很多課要補。主要集中在三類:
首先是創(chuàng)作者來源問題。問一問的內容生產需要依賴KOC、中腰部達人,像小紅書一樣,大量UGC內容與互動才能撐起其社區(qū)底色。頭部大V、KOL反而不是最急需的。雖然當時問一問已經表露出一定的自主創(chuàng)作內容的氛圍,普通素人自發(fā)形成圈層討論,但由于入口比較深、提問或者發(fā)布的門檻不低等限制因素,用戶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習、適應,這無形中會篩選掉一部分潛在創(chuàng)作者。
其次是內容豐富度和質量有待加強,要解決同質化問題。我多次參加官方組織的話題活動,但更多的是鼓勵生活小百科、日常經驗等內容,像其中有一條《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網約車最快搭乘指南》。短內容表達的局限,更像早期的微博或者朋友圈,容易陷入同質化,深度討論和高質量信息無法得到充分展現(xiàn)。
對UGC內容社區(qū)來說,自然生長的另一面也是野蠻發(fā)育,如果不加以良性引導,成長為一種良性的內容生態(tài),對微信搜索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類比另外一個活化石級的問答產品:百度知道。其內容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最后也成為百度搜索結果泥沙俱下的一個重要誘因。
還有,問一問需要跳出微信過往的路徑依賴,在運營活動、社區(qū)氛圍等環(huán)節(jié)的舉措上,更加積極一些。微信是超級國民應用,這也導致其很多運營活動不接地氣,甚至過于保守。這既有其本身比較克制的原因,也與問一問自身的定位和承擔的產品職責有關。問一問還是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做更多與用戶、創(chuàng)作者鏈接的運營活動。
目前來看,問一問在這些方面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比如清明小長假期間,我按照慣常習慣,在微信搜索里輸入“清明北京周邊游”,尋找一些靠譜的攻略。其呈現(xiàn)的結果,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問一問的問題和用戶回答,底下還有“更多相關內容”的跳轉,進入“問一問”頁面,聚合更多該關鍵詞的問答。
初步來看,問一問的UGC內容增多了,創(chuàng)作者的問題似乎得到有效解決。同時,問一問還在權重比較高的地方,設置“沒找到想要的內容,可前往提問”的引導,鼓勵用戶分享自身的經驗和想法,進行UGC內容生產。
如果我換一種方式搜索,提問:“清明節(jié)去北京怎么玩”。微信搜索頁面的內容展現(xiàn)層次就發(fā)生變化,表達為:AI搜索提供的生成式回答(含深度思考和相關問題推薦)、問一問的問答及用戶經驗分享、公眾號或者視頻號內容推薦。
這是更符合搜索產品邏輯的信息檢索引導。三者也是目前微信搜索內容生態(tài)的主要構成要素,覆蓋AIGC、UGC、PGC三類圖文、短視頻內容形態(tài)。
其中,AIGC的Chatbox模式除了具備傳統(tǒng)的信息檢索能力,還滿足了用戶在搜、創(chuàng)、聊等多方面的需求,更像人、更懂人,這是百度提出“新搜索智能助手”概念時所作的定義,微信AI搜索也符合這些特征。
目前,AIGC內容在微信搜索占比有多大,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但參考百度,2024年二季度財報會上,百度披露,其核心業(yè)務搜索中,已有18%搜索結果由AI生成,未來微信搜索中AIGC內容的比重也不會太低。
公眾號或者視頻號所提供的搜索內容,其專頁屬性較強,雖然能夠滿足用戶對信息精準度、準確性的需求,但因為缺少互動方式,或者說,用戶反饋的門檻比較高,用戶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信息交換,更多是創(chuàng)作者的單向輸出,導致信息流轉效率不高。
相較之下,問一問的創(chuàng)作門檻更低,也比公眾號、視頻號以及朋友圈更開放,為微信搜索場景提供更多來自普通用戶真實的情感、情緒反饋內容,與前兩者形成有效補充。
正如窄播評價,這也讓從滿足用戶長尾搜索需求延伸出來的問一問,成為了微信生態(tài)里,一個接近「人人可以創(chuàng)作的載體」這個目標的內容產品。這些內容往往更強調個體的經驗、感知和情緒,是提供參考、分享經驗、尋找同好,具備強互動的UGC屬性。
比如,IP粉會在這里討論“《熊出沒·重啟未來》給你最大的驚喜是什么?”,他們還會聚集同好,“想要一個全是Hello Kitty的回答區(qū)”,同時有明顯的年齡層區(qū)隔,交流“怎么認識、了解、喜歡上吾皇巴扎黑的?”還有大學生和打工人在分享“早八續(xù)命神器是什么”,以及吐槽“每天最真實的精神狀態(tài)”。
萌寵群體也會在分享“被寵物氣笑”的瞬間,這種情緒撫慰,也是當下最能引起群體心緒共振的話題。
我還特別關注到,用戶“新聞哥”在清明節(jié)期間發(fā)布一個話題,“如果清明節(jié)的天堂能通電話,第一通你會打給誰,說什么?”這不只是一個樹洞話題,也是一個打破圈層的對話。
目前已有的300個回答里,有想打給爸爸和外公,爸爸已經離開30年,“投胎到好人家去了”、“應該又有女兒了吧”。下面有網友安慰“即使有女兒,也是平行時空里的你”,類似的互動多達68條;
還有想打給天上的幼兒園,因為“我兒子在那上大班”;還有想打給奶奶,給她道個歉,那天晚上不該睡得太死,“我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她走的,臉冰涼涼的,身體還是熱熱的,好像睡著了一樣”。還有輕松的調侃,打給老祖宗,想知道幾個生財之道,哪怕是幾串彩票號碼。
每一個回答都是個人生活的點滴,背后是故事,也是感悟,也是成長,也是宣泄,有笑臉也會有淚水。用戶在參與問答的過程中,找到情緒的共鳴點,自由地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生產出有價值的互動和內容,也有了建立更深層次的互動關系的可能性。
我一直認為,一款平臺型的內容產品具備社區(qū)文化認同、用戶互動與關系沉淀、內容生產與激勵機制以及服務治理能力等要素,它就可以稱作內容社區(qū)。
問一問的出發(fā)點并不是社區(qū),但從搜索開始,做問答,到種草內容,基于解決用戶在搜索場景下的具體需求的初衷,其已經自然生長出一個內容社區(qū)。
這次的路可能走對了
特別是今年體驗下來,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微信用戶在使用這個入口藏得比較深的產品時,要么是不帶任何目的的刷內容,看經驗分享,要么是在搜索結果里發(fā)現(xiàn)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點贊、評論、轉發(fā)。或者干脆自己發(fā)起或者參與興趣話題的互動。
這種從產品特性到用戶互動氛圍的變化,加上問一問的產品工具、運營策略的調整,其更加具備社區(qū)產品的特質。
從搜索、問答到社區(qū),問一問的路線逐步明確,這一次可能走對了。作為微信生態(tài)里少有的強UGC屬性“自留地”,問一問承接微信龐大的流量,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成為另一類社區(q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社區(qū)產品邏輯下的問一問,也更像一個面向半熟人關系的“朋友圈”。用戶可以在這里分享日常片段、經驗感想、好物推薦甚至情緒波動,也可以發(fā)布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或者休閑的狀態(tài)。這種自由、開放、隨性、短圖文的內容形式,也提供了一種微信需要的、UGC友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
目前,問一問在社區(qū)表象上已經呈現(xiàn)出三個與同類型產品的差異性特性:真實,興趣匯集以及年輕化。
首先是真實,也就是問答的人味兒。這是內容產品在AI沖擊下,最為難得的一點。以小紅書為例,其內容失真問題長期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廣泛用于內容生產后,小紅書的內容失真問題便更加凸顯。
比如虛假筆記,家居、旅游類內容實際效果與宣傳嚴重不符,旅游景點過度美化圖片,濾鏡造成的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區(qū)別,嚴重影響用戶的實際體驗。其關鍵原因在于小紅書的商業(yè)化氛圍過于濃厚,利益相關的引流或者誘惑,導致魚龍混雜。
問一問用戶分享的內容開始從垂類分化到興趣,更多是自發(fā)的“用愛發(fā)電”,真實創(chuàng)作。類似“一人一張圖,分享你抬頭看到的風景”等攝影話題下,用戶隨手就拍,不過度的裝飾和濾鏡,記錄生活碎片。
另外一個“赴春賞花,交換春天”的討論下,讓我看到了不同視角、不同群體、不同心境下的春天,很有啟發(fā)。
還有前文我搜索“清明北京周邊游”,讓我比較驚喜的是,問一問用戶正在分享望京海棠花溪的美景,這是北京新晉網紅打卡點,離我近在咫尺。其時效性、圖片等信息的真實度,都讓人有一種在家就開窗見春的感覺。
這種真實感,或者說人味兒,也是問一問社區(qū)氛圍成型的重要推力。
其次是興趣匯集。客觀上說,問一問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內容社區(qū),無論是在用戶體量、活躍度、內容的豐富性還是流量分發(fā)機制等方面,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的問一問更像豆瓣小組,興趣人群聚集,年輕人變多。
興趣用戶可以在手機攝影下討論OPPO、華為手機的拍照效果,分享照片、攝影技巧等,也可以在哪吒、熊出沒等話題下面分享真實的觀影體驗,還可以分享養(yǎng)花心得等等。比如在朋友圈開攝影展、某品牌手機拍照已經這么強的話題下,用戶自來水的分享,其內容質量已經超過相關品牌方粉絲運營的效果。
這也意味著精準人群的聚集,吸引更多年輕人種草,這為品牌方進行商業(yè)經營、私域粉絲運營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問一問的話題討論,已經形成“一問多答”、“問答蓋樓”的特性。嗅覺敏銳的商家已經涌進來淘金,比如廣州長隆就在問一問發(fā)起“春天來長隆可以玩什么”的話題討論,并提供獎品鼓勵用戶互動。目前已產生55個回答,181個贊,這種精準的人群互動,投射的恰是問一問的搜索價值。
此外,名創(chuàng)優(yōu)品對問一問的經營也很有代表性,已經能看到一條明確的經營路徑:品牌依托私域發(fā)起問一問話題,然后經由搜一搜、問一問等獲得流量加持,最終在話題下聚攏到核心用戶和UGC種草內容,為后續(xù)經營帶來加持。
2024年底,微信對“問一問”進行了重大改版,并開始內測創(chuàng)作者分成計劃。這既表明官方對其作為流量入口的重視,更重要的信號在于:當一款產品有了商業(yè)化策略支持時,就意味著其自身將產生“造血”能力。
這塊屬性的加強,加上平臺本身的激勵措施,對于問一問社區(qū)氛圍的形成又有推動作用。用愛發(fā)電是個人自愿,但為愛充值也是一類社區(qū)成長的動力。
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變化,微信搜索深度接入AI之后,問一問也獲得相關能力的支持。我發(fā)現(xiàn)問一問正在測試一類AI互動工具產品,類似小紅書的“點點”,大眾點評的“點仔”。用戶簡單@ AI搜索,就能獲得即時、個性化的回應。比如看到某個美食,正在減肥的用戶可以@ AI搜索,告知一下熱量。這種低門檻的互動模式,在滿足問一問用戶互動需要的同時,也很容易形成破圈的傳播效應。
微信團隊曾強調,微信搜索是微信生態(tài)的重要一環(huán),并不是在做一個純粹獨立的搜索引擎,而是讓更好和更合適的內容、服務,跟用戶之間產生更精準的連接。其呈現(xiàn)的搜索結果,是以微信生態(tài)的內容為基礎,主要包括信息、服務、品牌三種類型。
問一問也是服務于這個目標。我曾提出,對微信內容生態(tài)來說,問一問可以稱作是一款“養(yǎng)成系”的戰(zhàn)略級產品。這句話的另外一層含義便是,問一問也在不斷的調整自身的定位、運營策略。
當前,它錨定不做大而全的知乎或者小紅書,而是為用戶提供一個社交、互動的內容社區(qū),也就更像一個面向公域流量的產品體系,進而有效連通微信生態(tài)內不同區(qū)域的插件,打通私域、公域流量。
這對多數微信用戶的UGC內容或者情緒輸出,顯然更加友好。未來一段時間,問一問或許還會有新的變化,但基于微信搜索內容生態(tài),方向對了,接下來就是與自己賽跑了。
參考資料:
唐辰同學,《微信再“種草”,問一問能長出下一個“小紅書”嗎?》
窄播,《微信問一問有社區(qū)相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唐辰同學,作者:唐辰同學
一群人比一個人走得更遠,掃碼加入AI共學交流群,資源、方法、工具全都有。
———— / 推薦閱讀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