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國際花展以“花開新天地”為主題,在黃浦新天地和上海植物園設立雙主會場。展期為2025年4月18日(周五)至5月11日(周日)。在八大展示板塊中,“世界花園”“主題花園”“筑夢花園”三大板塊緊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公園城市”等理念,推出27組風格多樣的花園類景點,用園林藝術表達生物多樣性,拉近人、城與自然的關系,涵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世界花園板塊
位于黃浦新天地主會場太平橋綠地區域。分別邀請了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5個國際設計團隊參展。
五組世界花園圍繞“花開新天地”主題,通過對自然回歸城市、生態與生活相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話題的審視和思考,在有限的空間中營造出深邃雋永的景觀意向,以獨特生態、藝術、科技視角,打造了富有吸引力、可閱讀、沉浸式的綠色低碳可持續花園。
“感知城市”花園
設計單位:美國AECOM公司Lee Parks團隊
花園巧妙地借助太平橋綠地天然的蝴蝶造型,在蝴蝶眼睛、觸角和口器等關鍵位置精心設置展示花園。景觀設計元素的靈感源自蝴蝶的感官,在這里,你可以感知氣味、風和陽光,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開啟一段探索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奇妙旅程。
以蝴蝶等傳粉昆蟲為切入點,通過栽植色彩豐富的鄉土蜜源植物,吸引授粉動物,豐富城市生物多樣性。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花園
設計單位:法國TER(岱禾)景觀與城市規劃設計事務所
花園靈感源于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的文學作品《A ROOM WITH A VIEW》,將對風景的感悟融入設計;同時借鑒梵高等畫家作品的藝術氛圍以及中西方傳統造園經典特色,打造法國印象派花園。整個花園宛如一幅流動的畫卷,詮釋了法國印象派花園的獨特魅力。通過三重繪畫作品,打造三進景觀空間,讓人沉浸式體驗法式印象派花園的優雅與愜意。
“植物色環”花園
設計單位:德國拉茨(Latz)景觀與規劃設計事務所
德國的“植物色環”花園以歌德生命密碼為靈感,用植物色環呈現浪漫人文精神。設計師通過對植物色彩的巧妙搭配,將歌德所倡導的生命哲學融入花園景觀之中,不同顏色的植物相互交織,構成富有節奏感與秩序感的畫面,讓游客在欣賞花園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德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依據歌德的色彩理論,以黃、藍、紅三原色構建色彩輪,將色彩與自然、藝術相聯系,并賦予色彩心理效應。不同色彩區域種植相應色調的植物,讓游客漫步其中感受不同色彩組合帶來的視覺沖擊,觸發對應精神維度的體驗,從知性的思考、理性的判斷,到感性的情感共鳴與充滿奇幻的想象。
“間庭”花園
設計單位:日本株式會社日建設計公司(NIKKEN SEKKEI LTD)金香昌治團隊
日本“間庭”花園則借“市松模樣”圖案,探討人與自然的聯系。借鑒日本傳統緣側空間的生活方式,通過精心規劃植物景觀,讓游客運用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感受植物與自然。
“市松模樣”是日本傳統的圖案,常出現在和服、建筑裝飾中。設計師運用鳶尾、茉莉、知風草等植物,結合“市松模樣”的布局,營造出寧靜、簡潔且富有禪意的空間,展現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以及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
斐波那契立體花園
設計單位:新加坡雅詩柏設計事務所
新加坡展園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斐波那契數列(0,1,1,2,3,5,8,13…)在自然界展現的美感,是數學與美學的完美交融。展園中的“風動雕塑”,以新加坡國花“胡姬花”與鼠尾草的形態為靈感,通過輕盈的動態結構,捕捉風的律動,仿佛讓花朵在永恒中盛開。通過具有黃金比例的立體花園與藝術裝置的交相輝映,讓自然與藝術在動態與靜態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為觀者帶來一場沉浸式的感官體驗。
主題花園板塊
分布在黃浦新天地主會場太平橋綠地區域、思南公館和外灘。由療愈主題花園和設計師主題花園兩部分組成。它們突破“植物”本身,不僅僅是花卉的展示,更是與人文、商業價值的深度融合。與高校、醫院和設計師團隊合作,以花之姿,體現對環境、對人的關注,通過花卉與裝置的組合呈現,對關注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癥、視力健康,以及女性成長等話題進行了深刻思考,賦予花卉更豐富的人文意義。
(一)療愈花園
“Brain Garden/腦迷宮”花園
設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黃浦區精神衛生中心
花園靈感來源于影響人類情緒生成的大腦杏仁核,旨在建造一個多感官交互的療愈空間,表達對情緒焦慮群體的關注。
在環繞大樹設立的高低起伏的花臺中,種植了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等各類緩解抑郁、焦慮情緒的芳香植物,大樹上懸掛著由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涂鴉創作的情緒燈泡和香薰片,進一步強化空間芳香氛圍,呈現了學生對于不同情緒的表達。引導游客在杏仁核狀的彎曲路徑中穿梭,撫摸枝葉,嗅吸香氣,在視覺的斑斕、嗅覺的芬芳與觸覺的生動間,開啟一場喚醒五感的沉浸式療愈體驗。
“見天地 愈身心”花園
設計單位:同濟大學×香山醫院
花園以“負陰抱陽,天地之間”為靈感,圍繞中醫藥文化傳播、身心療愈體驗和公眾互動參與展開,旨在打造特色療愈空間。以花園營建和展覽為依托,通過前端共建、中端療愈、后端紀念的系列活動,擴大中醫藥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實現中醫藥文化破圈。
對藥用植物進行解構,通過樹脂封存、布料印染等形式,將其不同狀態融入空間塑造,以藥染、藥方、藥渣等構成療愈空間,配合不銹鋼鏡面反射,營造獨特景象。結合色彩、季相和多覺感知,依據十二經絡對應臟器的療愈植物形成種植片區,讓游客能通過視覺、嗅覺、觸覺感受藥用植物的自然之美與療愈效用。
“茁茁相伴”花園
設計單位:上海大學
花園的設計理念融合了綠色療愈、互動體驗和紅色文化內涵,旨在打造一個富有意義的公共藝術作品。
通過鮮花給人帶來快樂,體現自然元素對人們心靈的慰藉。以抽象的嬰兒推車與鮮花的構成吸引游人手扶留影,創造人與鮮花的互動關系,增加裝置的趣味性和參與度。嬰兒車中生命的茁壯成長象征著紅色力量在中共一大會址所在場地孕育,賦予裝置特定的文化內涵,使其與場地歷史相融合。
“愛不忘”花園
設計單位:上海水石景觀環境設計有限公司張淞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豫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該方案聚焦阿爾茨海默病群體,以藝術、景觀和互動為手段,喚起公眾對這一群體的關注。
從患者記憶與感知出發,借“記憶的門”展現其時間感和記憶變化,引發公眾對患者內心世界的關注。運用藝術裝置,結合互動環節,讓參與者獲得藝術療愈,搭建與患者的溝通橋梁。
漸變色花境搭配特定植物,營造溫暖氛圍,象征記憶變化,慰藉患者心靈。設置互動問題和留言區,鼓勵分享感受,引導公眾思考,增強對患者的關懷意識。
“鳶尾咖啡”花園
設計單位:Lab D+H李中偉×瑞金醫院盧灣分院
花園將瞳孔(Iris)與鳶尾花(Iris)的意象巧妙融合,寓意對視覺健康的關注與守護。整體設計以鳶尾花為主體,通過藍紫色系花卉的層次鋪陳與動態光影變化,營造獨特的視覺體驗。
花園周圍布置以鳶尾花為主的花境,利用藍紫色系花卉的搭配,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感。
花園內設有一座由鏡面不銹鋼打造的大型旋轉裝置,名為“瞳”。裝置表面映射周圍的鳶尾花境,旋轉時形成流動的動態視覺效果。
通過將創意裝置與花境相結合,以景觀形式傳遞護眼理念,呼吁人們關注眼睛健康。同時,花園旁將設立咖啡空間,共同營造一個獨特且富有藝術感的鳶尾咖啡花園場景,讓顧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感受到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愉悅。
(二)設計師花園
“與光同塵”花園
設計單位: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一設計研究院 陳偉團隊
花園以女性為主題,圍繞“光而不耀,與光同塵”的理念展開。設計靈感源自《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意在倡導人像柔和晨光,蘊藏光彩并與萬物共生,體現女性蓬勃堅韌、自由綻放的精神。
花園在不同時段,呈現了不同視覺氛圍。清晨,明亮白色冷光喚醒生機;晌午,紅黃色暖光營造熱烈氛圍;傍晚,橘粉色暖光烘托溫馨浪漫之感;夜晚,藍紫色冷光和輕柔的呼吸光呈現寧靜放松氛圍。
“貓之秀場”花園
設計單位: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四設計研究院 王丹寧團隊
花園將貓咪的特性與公園景觀相結合,營造了一處展示貓咪個性、促進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空間,積極傳遞和諧共生的理念。
設計師依據貓咪好動、擅攀爬的特點,運用參數化隨機生成動態體塊的方式,構建高低錯落的花園秀場,以此展現貓咪的多樣動態,滿足貓咪的活動需求。從生成的體塊中提煉出“線”作為花園的骨架結構,同時布置各種貓咪形態的雕塑或剪影,將藝術元素巧妙融入自然景觀,打造獨特的視覺效果。
“花園速遞”花園
設計單位:上海翡世景觀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潘山團隊
設計以“花園速遞”為主題,將環保理念融入花園展示,引導公眾在欣賞花園景觀的同時,思考環境問題,激發公眾內心的環保意識,促使其主動關注環境問題,進而為環保行動提供思想基礎。
通過大量數據直觀呈現全球環境惡化現狀,如物種加速滅絕、冰川消融、塑料污染等,以此警示人們當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同時以“花園速遞請小心輕放”“分享你的環保靈感”等話語,鼓勵公眾參與環保。呼吁公眾從自身出發,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降低碳排放,倡導公眾分享環保創意,共同營造綠色生活環境,推動環保行動的廣泛開展。
“昆蟲酒店”花園
設計單位:彩色星球×上海黃浦區藝直當代藝術中心×傳粉昆蟲守護者聯盟
鑒于傳粉昆蟲對植物繁衍、農作物生長及人類食物供應的關鍵作用,且其面臨諸多生存威脅,項目旨在通過設計,為傳粉昆蟲構建適宜的棲息環境,如打造多樣的植物群落,為其提供食物與繁殖場所,保障傳粉昆蟲種群的穩定,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將設計美學與公眾教育相結合,以“昆蟲酒店”作為展示窗口,通過直觀的展示和標識標牌科普,讓公眾了解傳粉昆蟲的重要性,提升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促進公眾積極參與到保護行動中。
“蜜蜂——地球衛士”花園
設計單位:上海百釀蜂業有限公司
上海天工園林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隨著春風的輕拂,大地萬物復蘇,勤勞的蜜蜂在花海間穿梭,帶著對春天無限的熱愛。景點以“春日蜜語”為設計理念,體現了春暖花開的季節中,蜜蜂每一次采蜜仿佛是對大自然饋贈的回應。這不僅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引發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讓我們共同感受生命的活力與自然的魅力,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美好。
“Farm To Table”可食花園
設計單位:lulu農場
“Farm To Table” 可食用花園是一座原生藥用植物與果蔬構成的花境組合,通過種植框、花境、盆栽以及棕色礫石鋪地打造出獨特景觀。種植框內種有太平橋綠地現有的以及lulu農場自種的果蔬品類,豆科植物借助爬藤架布置。種植框邊上搭配藥用植物營造氛圍,以組合盆栽點綴?;▓@中還設有植物垃圾可回收利用、能源再生的堆肥箱。這座“步入式”菜園能讓大家近距離觀賞眾多可食植物并了解其品種特性,兼具觀賞性與科普性。
花寶寶漫游記
設計單位:上海源怡種苗有限公司
花園整體采用自然式大地藝術模紋花壇,結合花展吉祥物裝置,打造出一副富有童話色彩的浪漫畫卷。
“Ted Hyber的城市漫步”
設計單位:Fabrice Hyber
以法布里斯·伊貝爾的人形熊雕塑Ted Hyber為媒介,鏈接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人文敘事與花展的自然生態,探索人·城市·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激發市民對環境的珍視與保護,制造城市公共空間的流動的藝術事件。圍繞人形熊Ted Hyber雕塑打造“會呼吸的裝置”,雕塑腳下鋪設苔蘚與野花地毯,模擬山谷生態。Ted Hyber從山谷中來到城市空間的漫游,在花展的不同區域短暫巡游,形成“從山谷中來的熊探索城市與自然的美好生活”的敘事線索。
時光之境昆蟲友好花園
設計單位:小紅書設計周×謝×夏慕蓉
花園圍繞生態可持續、自然主義風格以及成長主題展開,旨在打造一個兼具美觀與教育意義的城市花園。以蜜源植物為主,搭配75%開花植物和35%糧食及經濟作物,這些植物多依賴傳粉昆蟲傳粉,以此推廣傳粉昆蟲友好花園,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體現生態可持續的理念。運用組團種植和混合種植的方式,營造自然野性的城市花園景觀,為城市居民提供親近自然的空間。以“破繭成蝶”為概念,通過花朵沖破裝置寓意“突破”,色彩漸變寓意“轉變”,象征自我突破和轉變的成長過程,賦予花園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讓游客在欣賞花園美景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啟發。
飛羽輕舟可持續花園
設計單位:小紅書設計周×裸筑更新×謝
小紅書設計周聯合裸筑更新與園林設計師謝為上海國際花展打造了一片可持續可移動的生態花園?;▓@由裸筑為提升城市基建而開發設計的 “nexus kit開發者工具包”系列,以及謝設計的可食用植物共同組成。在以江鷗翅膀為原型的“戶外遮陽nexus kit-wings”周圍,生機盎然的植物演繹著申城浦江輕舟往來,魚米交通的歷史與未來,呼喚對城市文化與資源的傳承與珍視。
江鷗羽翼下的可食容器花園,在呈現自然之美的同時也探索著城市農業、家庭園藝的更多可能性?;▓@與建筑容器共同呼應,在花展的舞臺上倡導面向未來的更健康、環保、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記憶八音盒
設計單位:小紅書設計周×張雯潔Vega&花戲工作室
在思南公館的復古公寓群中,五彩繽紛的植物匯集成屬于春天的記憶八音盒。
仙人掌捧出毛茸茸的星,八音盒旋轉,芭蕾女孩輕舞。最天真的愿望,往往有最堅韌的根。月光圓舞曲,為你響起。
春日植物園
設計單位:小紅書設計周×張雯潔Vega&花戲工作室×裸筑更新合作
這不是童話,而是生命的劇場。大樹藏著秘密,倔強生長的每個生命都在說:歡迎回到那個相信花朵能改變世界的年紀。
小紅書設計周.春日歡迎會在新天地建造了一座鬧事中的迷你植物園,在這里你可以遇到about雜志和REDclub小花匠,薯隊長以及薯隊長的朋友們,在春日歡迎會中一起迎接春天。
筑夢花園板塊
位于上海植物園主會場的北區草坪空間。通過實景展示,呈現“未來花園設計師大賽”中的5組獲獎作品。分別從綠色生態、自然教育、城市人文的角度,展現當代大學生對“新時代”未來花園的非凡靈感和對“人民城市”“公園城市”建設的深入思考。
景點《啾啾好食光》
設計院校:華中農業大學(學生:趙晗曦、鐘宇婕、王欣菲;指導老師:夏欣、邵繼中)
參展單位:SEE基金會、上海市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荀子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設計意在關注城市鳥類保護,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景點根據上海常見四種鳥類的飲食和筑巢習性進行植物選擇與構筑物設計,為鳥類提供棲息之所。同時,通過趣味互動裝置,對鳥類生活進行科普,為人們營造一片人鳥共生的自然之地。
景點《城市留聲,弄堂回想》
設計單位:西南大學(學生:謝美如、李舒雅、廖詩雨;指導老師:劉家琳、孫秀鋒)
參展單位:上海園林綠化建設有限公司
針對上海弄堂文化逐漸消逝的城市問題,以“城市留聲·弄堂回響”主題,通過聲景觀與鄉土植物的融合,展現市井生活魅力,強調自然與文化的回溯。設計采用布、瓦、竹元素,結合留聲機形態,打造互動聽音裝置,實現全齡友好空間。植物設計以長效、可持續為主,色彩漸變與聲景觀篇章呼應,旨在讓訪客在弄堂文化中尋共鳴。
景點《味·園——記憶中的“食光”》
設計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學生:黃純燦、戴維斯、劉燕;指導老師:公偉)
參展單位:上海神洲綠化實業有限公司
該景點以“城市綠色可持續花園”為主題,通過環形動線巧妙連接五個主題分區。入口處,花卉色彩層次豐富,與“濃油赤醬”的景致相映成趣。隨后展現簡約種植區的“清炒慢燉”,以及多樣植物區的包容萬象。最終,通過四季輪作深刻詮釋“不時不食”的自然智慧。
高低錯落的階梯式種植臺布局精巧,采用環保材料精心打造,配以輕量化的互動裝置。中心區域特設家庭互動交流平臺,結合厚土栽培法打造出可持續體驗路線,以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海派生活哲學。
景點《蟲鳴歸舊里——
基于聲景觀營造的鳴蟲友好型未來低維護花園》
設計單位:華中農業大學(學生:李懋丹、陳瑋瑛;指導老師:吳雪飛、楊麟)
參展單位:上海市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該景點融合自然生態與現代設計理念,旨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空間。它以聲景觀為核心,利用蟲鳴、風吟、葉音等自然聲音元素,構建沉浸式的自然體驗空間。植物配置上,主要選用能吸引鳴蟲的鄉土植物,為鳴蟲提供理想的棲息地和食物,以此恢復并豐富花園的生物多樣性。這些植物不僅維護成本低,適應性強,還減少對人工干預的依賴,促進自然演替的生態循環。
景點《蓋亞花園--
基于NbS理念的土壤修復花園》
設計單位:浙江理工大學(學生:張啟萌、李欣然、張鈺含;指導老師:胡廣、胡立輝)
參展單位:上海共青森林公園
景點秉承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簡稱NbS)理念,是一座融合生態修復與互動體驗的沉浸式花園。設計圍繞“闖關”線索展開,劃分為四大主題空間:土壤之殤、修復之旅、自然盛宴和互動之坊。通過土壤觸摸、堆肥體驗、根系觀察等環節,探索土壤修復與生態循環的奧秘。
景點內不僅種植觀賞性植物,還精心挑選耐鹽堿、固氮的植物品種,以此構建出多功能生態群落。此外,景點內還設有亞克力涂鴉科普區、蘑菇觀察裝置等互動設施,增添趣味性和互動性,彰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本屆花展將繼續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圍繞上海“公園城市”建設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花為媒、以展聚力,持續打造世界一流、人民喜愛的花展。
編輯 / 陳露露
來源 / 上海植物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