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河蟹復合高效養殖技術
池塘河蟹復合養殖是一種將河蟹養殖、蟹蝦混養、蟹鱖套養、水草及螺螄移 (植) 殖等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并根據河蟹、青蝦、鱖魚、鰱魚、鳙魚等的不同食性和生長特點,進行合理混 (套) 養的生產模式。該模式具有多品種養殖、生態環境優化、資源利用率高等特點,可有效規避單一養蟹的風險,大大提高了水體生產力和綜合養殖效益。
一、養殖條件
1. 塘址選擇 。蟹池應選擇在靠近水源、水質清新、餌源充沛、周邊無遮擋物、無污染源、道路通暢、供電穩定、排灌方便、適合連片養殖和集約化經營的地方。
2. 塘口建 ( 改 ) 造 。將蟹池開挖成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長寬比為5∶(2~3),池堤寬為2~3米,池坡比為1∶(2.5~3),面積以10畝(1畝約等于667平方米)左右為宜,土質以黏壤土為佳。池深為1.5~2米,沿池塘四周開挖深為80厘米的環溝,溝寬視池塘大小而定,環溝面積約占池塘總面積的30%,將池塘中間建成養殖平臺(“蟹島”)。蟹池需配備微孔增氧設施,并根據養殖塘口實際配備相應的進、排水泵。
3. 防逃圍欄設施 。為防止河蟹攀爬逃逸,池埂四周應用塑料薄膜、鈣塑板、水泥板等材料設置防逃設施,四角做成圓弧形。此外,進、排水口應用 60目雙層篩絹網包扎,并用不銹鋼網罩等覆蓋加固,防止敵害進入和魚蝦蟹乘機“越塘”。
二、養殖準備
1. 清池消毒 。年底排干池水,清除池內雜草、雜物,挖除底部過多淤泥并整平池底,保留淤泥5~10厘米。利用冬閑期間,凍曬池底整個冬季,以有效分解氧化殘留的有機物。
于蟹種放養前15天向池內注水,“平底塘”加水20~30厘米,“環溝+平臺塘平臺水位保持在10~15厘米。每畝用生石灰75~100千克或漂白粉10~15 千克消毒,以殺滅病原菌和野雜魚等敵害。對于往年易生青苔的池塘,還需潑灑1次硫酸銅,用量為每畝5~10千克。
2. 水草種植 。蟹池中種植水草的主要品種有伊樂藻、輪葉黑藻、黃絲草、苦草等,養殖期間蟹池中的水草覆蓋率應達50%~60%。若水草過稀,要及時補種或移植;若水草瘋長,應人工清除。養殖期間應及時去除不新鮮、草葉發黃、莖稈變軟及被河蟹夾斷的水草,防止其腐爛而敗壞水質。
3. 餌料培育 。天然餌科培育主要靠施肥的途徑來解決。施肥一般在蟹種入池前7~10天進行。施肥時,池內加水30~50厘米,投施用0.05%~0.1%EM菌發酵好的有機肥(雞、鴨、牛、豬糞等),施肥量為每畝 150~200 千克。7~10 天后,池中大量浮游生物繁殖,其可作為即將入池蟹種的開口餌料。養殖期間,每隔 10~15天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用量為每米水深每畝 500~800 毫升,以補充營養,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
4. 餌料移殖 。向蟹池中分批適量移殖成熟的活螺螄,讓其在池內自然繁殖,繁殖出來的仔螺螄附著于池塘的水草上供河蟹捕食。螺螄最佳繁殖季節為春、夏季。因此,一般選擇于1~2月、6~7月向池內移殖螺螄比較適宜,移殖量分別為每畝150~200千克和250~350千克。螺螄移殖入池前,先將螺螄放在清潔水中浸泡3~5小時,讓其吐泥并清洗干凈,然后使用0.3毫克/升的強氯精溶液或 0.15 毫克/升的二溴海因溶液消毒 10分鐘左右,以殺滅螺體上的病菌及原蟲。
三、苗種放養
1. 蟹種放養 。選擇放養長江水系培育的優質蟹種,以求達到較好的養殖效益。一般放養密度為每畝800~1200 只,具體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預期上市時間和規格、技術管理水平以及養殖模式等因素適當調整。放養規格為 100~200 只/千克,時間為1~3月。
2. 蝦苗放養。 一般采用2種放養方式。一是2~3月投放越冬青蝦苗,規格為600~1200尾∕千克,放養量為每畝8~10千克。二是7~8月放養當年繁育的夏季青蝦苗,規格為3300~5000尾/千克,放養量為每畝4~5千克。
3. 魚種放養。 。3月下旬放養 2冬齡鯽魚親本,放養量為每畝8~10組,雌雄比為 (2~3)∶1。鯽魚待4月池水溫度回升時自然繁殖,可為日后放入的鱖魚種提供適口餌料。5月放養規格為 5~6 厘米的鱖魚種,放養量為每畝 20尾左右。禁止放養大規格的鱖魚苗,否則會影響河蟹的放養成活率。5月底或6月初放養規格為75~100克∕尾的鰱、鳙魚種,放養量為每畝50~80尾。
為防止病原傳播,上述苗種放養入池前需進行消毒處理。方法是用3%~5% 食鹽水或 10~20 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 10分鐘左右,以殺滅苗種的體表病菌和寄生蟲。
四、養殖管理
1. 水質管理 。養殖過程中需保持水質“肥、活、嫩、爽、穩”。通過加、換水和投施生物肥等措施保持池水透明度為 35厘米左右。當池水pH值低于7.5時,全池潑灑降酸排毒寧,用量為每米水深每畝50~75克;當池水pH值高于8.0時,全池潑灑降堿靈,用量為每米水深每畝150~200克,調節pH值在7.5~8.0。增氧機的使用不能按部就班,應根據測得的池水溶氧值,結合池蟹生長對溶氧的需求,確定開機的時段和時長,保持池水溶氧在 5毫克∕升以上。每隔 15天全池潑灑1次凈水解毒靈,用量為每米水深每畝 400~500 克,以快速吸附水中各種懸浮雜質,改良水質,保持水質清新。每月全池潑灑1次過硫底安康,用量為每米水深每畝150~200 克,以氧化池底,除黑、除臭、分解有害物,抑制有害細菌滋生,改善底部生態環境。此外,河蟹蛻殼期間,需保持水位穩定,在開始脫殼后拋撒些粒粒氧增加池底溶氧,以提升河蟹脫殼成活率。
2. 科學投喂 。春季蟹種投放后(幼蟹養殖階段),餌料投喂以軋碎的螺肉、魚粉和豆粕為主,適當輔喂部分蛋白含量為38%左右的配合飼料。夏季水溫升高且河蟹規格增大(成蟹養殖階段),餌料投喂以蛋白含量為35%左右的配合飼料為主,適當輔喂部分煮熟的玉米和浸泡發芽的小麥等植物性飼料。立秋后,池塘水溫逐漸降低 (河蟹增肥壯膘階段),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可投喂蛋白含量為38%~40%的配合飼料或冰海魚 (野雜魚)等。其中,以投喂冰海魚的增肥壯膘效果較好。冰海魚需解凍清洗干凈后投喂。建議秋季以冰海魚、配合飼料和玉米 (煮熟)搭配投喂,每天喂料可按冰海魚 70%、配合飼料20%和玉米10%的配比進行投喂。養殖期間,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早上投餌量占日投餌量的30%~40%,傍晚占60%~70%。具體的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條件、養殖階段、水質、病害等情況靈活調控。一般以投喂后2小時內基本吃完為宜。蛻殼高峰期內應減少投餌量,注意保持環境相對安靜。青蝦主要攝食池中的剩餌和有機碎屑等,為促進其快速生長,提高規格和產量,可針對性地定期投喂部分青蝦適口的麩皮、米糠、豆粕、魚粉等細粒狀餌料。鱖魚主要捕食池中自繁的鯽魚苗及其他野雜魚;鰱、鳙魚以養殖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為餌,無需單獨投喂餌料。
3. 病害管理 。病害管理應持之以恒地堅持“預防為主,治病為輔,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針,嚴格控制養殖病害的發生和蔓延。養殖全程中,定期適量拌料投喂EM菌、多維、免疫多糖等,可增強河蟹體質,提高抗病力。河蟹的易發疾病主要有黑腮病、腐殼病、爛肢病、纖毛蟲病等。防治方法如下:黑腮病全池潑灑溴氯海因或 20% 的二代蟹毒清,用量分別為每米水深每畝200克和60~70毫升;腐殼病全池潑灑二溴海因或10%的菌毒清,用量分別為每米水深每畝200~300克和300~500毫升;爛肢病全池潑灑菌毒凈或硫醚沙星,用量分別為每米水深每畝50克和100~130毫升;纖毛蟲病全池潑灑甲殼凈或60%的纖蟲殺,用量分別為20~25毫升和每米水深每畝500克。
4. 巡塘管理 。堅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早上檢查池中有無殘餌,以便確定當天的投餌量;中午檢測水溫,觀察池水變化;晚上觀察河蟹活動、攝食和生長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211625 江蘇省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于永霞 唐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