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社記者 馬付才
湖南省郴州市是一座被紅色記憶深深浸潤的城市,這里宛如一部活色生香的中國革命歷史畫卷,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光輝足跡。宜章縣、耒陽市、永興縣等地見證了湘南起義的烈火硝煙,桂東縣見證了“第一軍規”的莊嚴誕生,汝城縣見證了“半條被子”的深厚情誼。
近日,記者沿著歷史的軌跡,走進桂東縣探訪“第一軍規”的頒布地,抵達汝城縣承載“半條被子”溫暖故事的發生地,深刻感受到紅色精神的深沉與厚重,也感受到郴州市在紅色文化與基層治理的有機融合中“走新”又“走心”的工作歷程。
“第一軍規”鑄軍魂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分部隊從粵北到達湘南,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宜章縣委的協助下,發動農民在舊歷年關舉行起義,于1月12日占領宜章縣城(又稱“宜章起義”“宜章年關暴動”),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湘南起義歷時三個多月,以武裝暴動建立了宜章、郴縣、耒陽、永興、資興、安仁等6個縣的蘇維埃政府,組建了3個農軍師和2個獨立團,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革命風暴遍及20多個縣,100多萬人參加了起義……規模之大、參加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在黨的武裝起義中所罕見。
1928年3月下旬,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從井岡山來到湖南桂東,準備接應湘南起義的朱德部隊,于30日來到桂東沙田墟。墟上有數百間店鋪,平時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可是,當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時,卻家家店門緊閉,墟上空寂無人。老百姓為什么會望風而逃呢?原來,一年前,井岡山一支農民武裝到過沙田。這支隊伍不僅洗澡不避人,還取來老百姓的門板和稻草鋪床,第二天卻不上門板、不捆鋪草,走了還要拉幾個民夫幫著扛行李。再加上反動派大肆污蔑工農革命軍“見屋就燒、見人就殺、見物就搶”,深受兵匪之害的百姓聽信謠言,都躲進了深山野林。
在沙田墟的第3天夜晚,毛澤東坐在油燈下,他想到千百年來中國農民起義的興衰成敗,想到秋收起義以來建軍的經驗教訓,想到工農革命軍中經常發生禁而不止的不良行為,夜不能寐。于是,他挑亮油燈,將前幾個月曾經講過的,但未系統成文的軍紀逐條修改,反復斟酌后,寫下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1928年4月3日上午,天氣晴朗,毛澤東在沙田墟的一處稻田里,向工農革命軍戰士講述了沒有紀律不成軍隊、沒有統一指揮就不能打勝仗的道理,對部隊中存在的違紀現象進行了批評教育。然后他逐條向部隊正式宣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三大紀律是:行動聽指揮;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打土豪要歸公。六項注意是: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
在如今的桂東縣沙田鎮,“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舊址紀念館內,在一口水缸(復制品)前,講解員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工農革命軍將要離開沙田墟時,派人到部隊住過的地方進行紀律檢查。有一位老人反映,部隊借用他家的一口缸漏水了。檢查組一看,這口缸有一條裂縫,只在裝滿水以后才漏水,部隊借水缸時沒察覺到是否漏水。雖然如此,工農革命軍還是按照“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規定,賠了一口新水缸,并向戶主表示了歉意。
“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治軍綱領,被稱為“第一軍規”,這個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治軍綱領,使深受強權欺凌,飽罹兵禍之苦的中國老百姓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1929年1月,根據形勢的發展和部隊的實踐經驗,“六項注意”中又增加了兩項:洗澡要避女人、不搜俘虜的腰包,形成了最初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工農紅軍的步伐一路向前、走過大江南北,對紀律的要求也在不斷豐富發展。“三大紀律”中,“行動聽指揮”改為“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改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打土豪要歸公”改為“籌款要歸公”,后又改為“一切繳獲要歸公”。隨著作戰環境的變化,原先在南方宿營時要用“門板”和“稻草”鋪地睡覺的情況,在紅軍主力長征轉移到北方以后不再有了。這兩項內容因與革命斗爭的需要不相適應,在抗日戰爭時期也就不再出現。“八項注意”的內容相應地補充完善為: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
1935年10月,紅15軍團政治部秘書長程坦,在給官兵講解布告時想到,如果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些軍紀條文編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歌詞,更便于紅軍官兵牢記。于是,他與任宣傳科科長的劉華清商量,借用鄂豫皖蘇區流行的歌曲《土地革命已經成功了》的韻律,完成了《紅色軍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由于歌詞易記、旋律簡單,這支嘹亮的軍歌很快在部隊中傳唱開來。戰士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歌唱中重溫紀律要求,人民軍隊的好作風也隨著清脆的歌聲流傳開去。
“半條被子”暖人心
郴州市法學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第一軍規”頒布,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回頭看我們來時曾經走過的路,立規矩、守規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郴州市,還有一個“半條被子”的故事。
1934年11月上旬,突破國民黨軍第二道封鎖線后,中央紅軍在汝城縣沙洲村一帶進行了長征半個月來首次較長時間的休整。紅軍紀律嚴明,戰士們睡在屋檐下、空地上,不僅沒有動村民的東西,還幫助村民打掃衛生、挑水等。30多歲的村民徐解秀非常心疼這些戰士,她拉了3位女紅軍住到自己家里。騰出自家那張寬1.2米的木床,墊上稻草,床邊架上一條搭腳的長板凳,徐解秀帶著1歲的兒子加上女紅軍們,就這樣擠到了一張床上。看到簡陋的床鋪上僅有一件蓑衣和一條爛棉絮,女紅軍便拿出她們唯一的一條行軍被,和徐解秀母子一起橫蓋著。
臨走時,怕徐解秀母子寒冬難熬,3位女紅軍執意把被子留給她,但徐解秀堅決不同意。推來推去僵持不下,一位女紅軍索性找來剪刀,把被子剪成兩半,留下半條給徐解秀。抱著半條被子,徐解秀含著淚,送了女紅軍一程又一程。群眾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紅色價值引領激活基層治理動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第一軍規”中“上門板、捆鋪草”等細節規定,既體現了對群眾利益的尊重,也通過規范日常行為強化了軍民關系。這種紀律要求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轉化為具體行動,確保軍隊始終與群眾同心同德;“半條被子”故事中,三名女紅軍將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分給群眾,展現了共產黨人“與群眾同甘共苦”的初心。這一行為不僅是物質上的分享,更傳遞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彰顯了黨與群眾血脈相連的深厚情感。因此,無論是“第一軍規”對軍民關系的規范,還是“半條被子”的故事,都表明紀律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制度保障。只有嚴守紀律規矩,才能確保政策執行不偏離“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近年來,郴州市堅持深耕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歷史與時代結合、傳承與創新結合、黨建與群眾結合,探索出一條紅色動能驅動、多元主體協同、民生服務暖心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郴州市委政法委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堅持黨建引領,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切實維護了基層社會和諧穩定;郴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充分發掘和利用郴州的紅色資源,以“老兵永遠跟黨走”系列活動為抓手,持續深入開展退役軍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選樹了一批信念堅定、愛國奉獻、奮發有為、誠信守法的新時代退役軍人典型,推薦“全國模范退役軍人”3名,“湖南省模范退役軍人”6名,“湖南省最美退役軍人”6名;安仁縣通過優選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宣講經驗豐富的退休老干部、村(社區)“兩委”干部、黨史研究人員、黨校教師、場館講解員組建專業宣講團隊,同時發動黨員干部、周邊群眾、中小學生自發參與到紅色文化講解中來,有效激發了全縣黨員干部使命感和責任感;宜章縣充分利用湘南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紅軍長征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指揮部舊址等紅色資源,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開發了一條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紅色”主題游路線,把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紅色力量融入鄉村發展,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臨武縣利用革命英烈故居和革命舊址等紅色教育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廉政文化教育陣地建設,加強廉政教育和廉潔文化宣傳,開展革命烈士后代講紅色故事、傳承紅廉精神主題黨日等活動,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廉政資源,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傳承紅廉基因,助推清廉村居建設,賦能鄉村治理。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